文
颜小二述哲文
说起周王朝,不得不提“周公制礼”和周王朝施行的“分封制”。周王朝靠着分封制延续了近年,而周之后,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每一次朝代更迭,一旦有掌权者尝试“分封制”,没多久就会天下大乱,原因在哪里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颜小二对先秦哲学有一定的研究,所以就从文化层面来分析这件事吧。
周王朝弄分封制,其中有“周公之礼”保驾护航。而周之后无法凭借“分封制”长治久安,大抵是便与孔子叹息的“礼崩乐坏”有关。
“周公之礼”于“周天子失德”正式拉开“落败”的序幕,亦如镜难重圆一般,后世朝代即便想恢复周的分封制或者是“周公之礼”,也只能有心无力。因为相较于“德治”,“法治”在后世更有实际效用,而这一点,早在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就已经“点明”。
并且关于秦汉之后历朝历代的治国准则,也有不少人以“儒表法里”进行概括。这是不无道理的。
以“德治”的说法教化百姓,其实更容易接受一些,然后再以“法治”中的强制性保驾护航,以免“人为而伪”。在秦以后的王朝更迭中,若没有“法”的约束,“德”或者说社会中的“礼”往往空有个“架子”,坏一点的情况,甚至连“架子”都没了。
一旦在治国思想中,“德”不再占有主流地位,相反,“法”对人的约束是绝对地位的话,那么凭借“以德配天”的周公之礼下稳定近年的“分封制”,就难以长期维系。关于这一点,大家可以好好体会一下。
1、“以德配天”的“周公之礼”与周王朝的分封制
周公之礼,相较于殷商的礼,他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依旧摆脱不了“君受天”制衡这一“底线”般的认知。于此,高高在上的君王,也是受到“天”的束缚的。
在周以前,殷人将“上帝”与“祖宗神”合二为一,所以在殷王那里,他们只要得到“神的许可”,就没有什么不可以做的事情。因为在他们的文化里面,殷商的王,是“神”的后人,是代替“神”统治人间的。
于此,也促成了后来商纣王的“恶果”。
据记载,当年商纣王奴役奴隶,让奴隶们怨气冲天,但是他却并不在乎,当微子启警示商纣王的时候,他不以为意,反倒说:
我生不有命在天。
这是商纣王基于一脉相承的文化,认为是“神”将王权交给殷商贵族的,所以无论商纣王做了什么,神都会保佑殷商渡过难关。
而事实证明,商纣王的这一套理论,是“荒谬”的。
后来,周灭商,周王朝建立第二年,周武王便去世了,那个时候成王年纪太小,周公不得不代为摄政。
主少国疑,为了安定天下,周公根据殷商灭亡的历史教训,在殷礼上进行改造,制定了一套让周王朝和周王朝分封制维系近年之久的“周礼”。
周礼将殷礼中“上帝”和“祖宗神”分开,并提出了“以德配天”的理论。指出,即便是天下共主,也是受到“上帝”即“天”的考察的。
也就是说,对周王而言,既然自己是作为高高在上的“王”,就需要有足以侍奉“天”且体恤万民的“德”。
因为周礼中的“天”,也就是“上帝”,不再是“贵族的祖宗”,而是天下人的“天”或者“上帝”,所以不会有“偏袒”暴君污吏的行为。如果你无德,即便是王,也会覆灭,更别提所谓贵族了,商纣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于此,周公的“礼”对于周王也好,对于周的其他贵族官吏也罢,都给他们加上了“紧箍咒”。相对具体来谈说这个“紧箍咒”,大一点来说就是“以德配天”,小一点来说就是“德需配位”。
而在周公那个年代,当然人人都对这“周礼”深信不疑的时候,分封制下的诸侯王则时刻自觉被“天”所“监察”,继而不敢有“妄动”的心思,于此,分封制能持续年之久,也是可以理解的。
2、礼崩乐坏之下,为何分封制在后世王朝再难长期维系
人类文明是在进步的,人对大自然的认识从蒙昧到渐渐“清晰”。于此,人对“天”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发生改变的。
追根溯源,我们文化中对各类“神”的崇拜,一开始大抵源于对神秘且拥有巨大力量之大自然的“敬畏”等等。
但是,随着人对自然的探索、人类文明的“进化”,比如到今天,我们思维中的“天”再不是古人眼里“有意志的天”,而是单纯的“自然之天”。
从对“有意志之天”的深信不疑,到后来渐渐转变为认为天无意志,仅仅是“自然之天”,无论西方文明还是东方文明,都是有一个过程的。
当“天是不是有意志”被打上怀疑色彩的时候,以“天的绝对权威”而建立的“周礼”之威信力,就渐渐崩塌,于此分封制便难以维系。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兴起,包括儒家备受争议的荀子,他提出“人定胜天”的雏形,即“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于此,“天”对于人的束缚越来越小。
而荀子的弟子,法家思想家的代表人物之一,韩非子就曾指出:战国时期的社会不再是一个“竞于道德”的时代,而是一个靠着“智谋”或者是“力气”取胜的时代。
于此,早在我国战国时期,礼治、人治和德治,就已经显现出了不合时宜的“苗头”,继而渐渐失去原来的“约束力”。
战国时期都是这样,更何况靠着法家思想家一统天下的秦以及秦以后的朝代呢。
到秦汉以后,即便君主再怎么强调自己是“天之子”,但在乱世枭雄看来,大抵有些个“说服力不强”的意味。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事情,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
于此,“周公之礼”以“天”为至高权威,对人的束缚在秦汉以后就基本可以说是“似有若无”。而“意志之天”这类说法,更多只是掌权者治理为下者的一种“说辞”,再难让所有人对“天的绝对权威”深信不疑。
没有“天”的束缚,就没有“德”的束缚,仅仅靠“法”是难以遏制分封制下日益强大之诸侯王的“野心”的。毕竟“法”的效用,还是掌握在绝对强大的一方手中。一旦诸侯强于中央,在此逻辑之下,中央必定会被诸侯紧逼,分封制必定“倾覆”。
3、分封制难以维系的核心原因:中央与诸侯之间的强弱较量
经过上满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总结,当“周公之礼”被倾覆后,“分封制”就无法长期维系,因为分封制中的各诸侯王,牵制他们的,不再是“以德配天”之来自天的“监视”,而是“利益关系”。
于此,利益关系之下,为上者难以把握其手下各诸侯王的“忠心”,而诸侯王之间,亦如春秋战国一样,存在“竞争”甚至“吞并”的关系。一旦为上的“中央”力量弱于诸侯王,那么为下的诸侯王没有“德”的束缚,随时都有“反扑”的可能。
说白了,让“分封制”绝对稳定的重要因素在于“德的束缚”。而“德的束缚”要成为绝对,就要有一个无论中央力量强弱,都能拥有绝对权威的存在,即维护“德”的“意志之天”。当“天”的权威被动摇,在力量上没有把握绝对优势的“中央”,就会被分封制下的“诸侯”紧逼,这一点,想必大家都能理解。
当然,以上只是颜小二基于先秦哲学,在文化上对“分封制”的一些看法,也欢迎各位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意见。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电影、文学作品、人生百态、历史、人物故事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