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是指人类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并为人们所认同和遵守的行为规范。“礼”的本义是“敬”、“礼”的本质在于尊重。礼仪,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步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极其丰富而独特的礼仪文化。数千年来,华夏民族在处理人际关系、处理与他人关系、处理与其他民族关系时都奉行礼仪之道。
礼仪之邦,大国酱香。国谊楼定位大国礼仪酱酒,以弘扬国家酱酒传统文化为依托,打造民族品牌,其品牌标志富有深刻的内涵文化。建国十年,正值大力发展生产的时期,与外国建交势在必行,为了外事的需要,国家兴建“国谊宾馆”(原国务院一招),承接重大外交活动接待,见证着礼仪之邦的大国外交风采。
国谊楼将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融入品牌内涵,今天,就带大家来盘点一下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节——九宾之礼。
宾,同“傧”。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古代朝会大典设“九宾”。说法不一:
指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礼于庭,臣乃敢上璧。”裴骃集解引韦昭曰:“九宾则《周礼》九仪。”按,《周礼·秋官·大行人》郑玄注:“九仪谓命者五:公、侯、伯、子、男也;爵者四:孤、卿、大夫、士也。”
指王、侯、公、卿、二千石、六百石下及郎、吏、匈奴侍子。《后汉书·礼仪志上》:“大鸿胪设九宾,随立殿前。”刘昭注引薛综曰:“九宾谓王、侯、公、卿、二千石、六百石下及郎、吏、匈奴侍子,凡九等。”
指九位礼宾人员。《汉书·叔孙通传》:“大行设九宾,胪句传。”王先谦补注引刘攽曰:“宾,谓传摈之宾。九宾,摈者九人,掌胪句传也。”
它原是周朝天子专门用来接待天下诸侯的重典。周朝有八百个诸侯国,周天子按其亲疏,分别赐给各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诸侯国内的官职又分为三等:卿、大夫、士,诸侯国国君则自称为"孤"。这"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来称为"九仪"或称"九宾"。周天子朝会"九宾"时所用的礼节,就叫"九宾之礼"。
"九宾之礼"隆重且繁复——九位礼仪官员先是从殿内向外依次排列,迎接宾客时则高声呼唤,上下相传,声势威严。
按古礼,"九宾之礼"只有周天子才能用,但到了战国时代,周朝衰微,诸侯称霸,"九宾之礼"也为诸侯所用,演变为诸侯国接见外来使节的一种最高外交礼节了。《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设九宾之礼"就是指此。
时代发展到现在,封建礼仪已经被取代,如今,人们展现礼仪的方式更加直接简单。宴请宾客时,备上两瓶来自茅台镇的酱香美酒,做好与客人把酒言欢的一切准备,便是当代的地主之谊。
国谊楼·国标,红色礼盒包装,在阖家团圆的宴席中放上几瓶,增添了席面喜庆的氛围。国标以十年份老酒勾调,酒液绵柔,五味均衡,酱香突出,醇香不寡,伴随佳肴饮用,酒香,人喜悦。
若是需要走亲访友,以国谊楼·国礼作伴手礼最为合适。国礼金色瓶身,闪耀大气,不仅深受颜值党的喜爱,更受到了资深酒友的青睐!国礼以15年陈酿基酒勾调而成,具有香醇味美、尾净味长的特点。以大国之礼敬送亲友,不仅珍贵,更能加深双方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