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晏?an:晚、迟。《说文》:“从日安声。乌谏切。”《集韵》:“晏,于谏切。”但在有的方言里,“晏”是以韵母(元音)开头的,在溆浦方言里,以韵母(元音)开头的音节,都冠以鼻音“ng”,如“安”[ngan]、“恩”[ngen]。所以“晏”字读如[ngan]。《玉篇》:“晏,晚也。”《论语·子路》:“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在溆浦方言里,比如大人叮嘱小孩子晚上在外面玩,不要回来的太晚了。就会说“莫回来得太晏了”。
2.耶i?/iɑ:对父亲的称呼。《说文》:“从邑牙声。以遮切。”梁章钜《称谓录·耶》:“古人称父为‘耶’,只用‘耶’字,不用‘爷’字。”清代钱大昕《恒言录》卷三“称父为爷”条说:
古人只用“耶”字。《玉篇》:“爷,以遮切。俗为父爷字。”《木兰诗》:“阿爷无长男”,“卷卷有爷名”,本当作“耶”字。杜子美《兵车行》:“耶娘妻子走相送。”自注云:“《古乐府》‘不闻耶娘哭子声,但闻黄河之水流溅溅’。”即是引《木兰诗》。初不作“爷”,可证《木兰诗》“爷”字乃后人所改。又杜《北征》诗:“见耶背面啼。”亦不作“爷”。
关于“耶(爷)”的读音,在中古音里,“耶(爷)”为“喻以母麻韵”。据贺凯琳《溆浦方言研究》,“耶(爷)”读为“i?”。按:“耶(爷)”“i?”的读音应为县城卢峰镇等地发音,而低庄、花桥等地发音应为“喻以母麻韵”,即“iɑ”。
在溆浦方言里,人们称呼父亲的兄长,为“伯耶(爷)”;在旧时,称父亲为“耶(爷)”,父母合称“耶(爷)娘”,干爹妈合称“寄耶娘”。这种用法保留了古汉语的痕迹。
3.墈:亦可作“磡”。险陡的堤岸、山崖。《说文》:“从土欠声。苦感切。”《集韵》:“苦绀切,音戡。险岸也。俗谓土突起立者爲墈。”在溆浦方言里,“墈”读为kuǎn,韵母多了一个介音“u”。如“崖墈”、“屋墈”等词语。
4.姐[t?iɑ]:母亲。《说文》:“蜀谓母曰姐,淮南谓之社。从女且声。兹也切。”在溆浦方言,也有这样的用法,“阿姐”就是母亲。不过,这种用法常于骂人的粗鄙话,比如“日(?ia)你阿姐”。
5.新[sai51]妇:儿媳妇。清代黄生《义府·新妇》:“汉以还,呼子妇为新妇。”《后汉书·周郁妻传》:“郁父伟谓阿曰:‘新妇贤者女,当以道匡夫。’”晋代无名氏《休洗红二首》:“人寿百年能几何,后来新妇今为婆。”《敦煌变文·秋胡变文》:“新妇欲拜谢阿婆,便乃入房中,取镜台妆束容仪,与夫相见。”在溆浦方言里,“新妇”的“新”读音为[sai51]。有时,会在“新妇”后加个“娘”,“新妇娘”意思、用法与“新妇”相同。
6.苶[liǎ]:疲倦、疲累。《韵会》:“苶,疲貌。”《庄子·齐物论》:“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成玄英疏:“苶然,疲顿貌也。”《唐书·白敏中传》:“是时居易足病发,宰相李德裕言其衰苶,不任事。”“衰苶”,指因病而衰弱疲倦。在溆浦方言里,描述一个人因为生病或过于劳累而精力不济的状态,就会用“苶”这个词。
7.?lài:烫。可作动词、形容词。《广韵》:“?,火之毒貌。”又见于赣语。在溆浦方言里,我们说这个水太烫了,就用“滚?”。说一不小心被水或火烫伤了,也用“?”。
8.嚧liù:《广韵》:“嚧,落胡切。”《集韵》:“嚧,龙都切,音卢。嚧嚧,呼猪声。”在溆浦方里,这个词发音为“liù”。小时候,饫猪吃食时,总能听到大人“嚧嚧……”的呼喊声。
9.薅hāo:拔除杂草。《说文》:“拔去田草也。”《正韵》:“呼高切,音蒿。”
10.朒gǎ:〔~~〕方言,(幼儿语)肉,如“吃~~”。
11.噘juē:骂。日噘:也作“辱噘”,批评,训斥。这个词,陕北、河南等地也使用。
12.蕹??: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蔓生,中空,叶子长圆或心脏形,叶柄长,嫩茎、叶可做蔬菜。通称为“蕹菜”,俗称“空心菜”。
13.蠚huō?nà子:李实《蜀语》:“蠚虫曰?。○?音纳。”清张慎仪《蜀方言》卷下:“蠚虫曰?。”或借音作“蝲”。黄侃《蕲春语》:“虿,亦读入来母;……后起字曰蝲;《集韵》入声十二曷引《广雅》:蝲,蝎也;卢达切。吾乡有虫生乌臼树上,遍体皆毛,着人身,所过立成疮;采乌臼子者,极畏之,曰杨蝲子。人之为害于乡里,使人不敢亲狎者,亦称之曰蝲子。”蠚虫亦叫“蠚蝲子”、“杨蝲子”。这种虫子,浅绿色,浑身长满毛刺,多粘附在树叶上,触人皮肤立即剧痛难忍。
14.酘[tei]:漂洗。如:“这衣裳还带著肥皂沫儿呢,再酘酘。”小时候常跟着大人去河边洗衣服,有一个环节是“酘衣服”,就是漂洗衣物。彭逢澍《湘方言考释》记为“?”,似乎不确。
15.漉[lei]:捞取。在溆浦方言里,“漉鱼”,既可作“捕鱼”讲,也可用于钓到鱼后用网捞取上来。也可用于描述作菜时把锅里的菜捞取上来的动作,把菜“漉”上来。
16.欸:①扬雄《方言》:“欸、点,然也。南楚凡言然者曰欸。”《集韵》:“相然应也。或作唉。”章太炎《新方言·释词》:“今应人及然许人皆言欸。”今溆浦方言仍用此语表应答或打招呼。②叹声。陈芬《芸窗私志》:“今人暴见事之不然者,必出声曰欸,乌开切,乃叹声也。”《楚辞·九章》:“欸秋冬之绪风。”王逸曰:“欸,叹也。”今溆浦方言仍用此语表叹气。
17.矬cuó:①身材短小。《广韵》:“矬,短也。昨禾切。”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引《通俗文》:“侏儒曰矬。”今溆浦方言有时描述人矮,说成“矮矬矬”。②很土气、很没见识、很笨拙的样子。今溆浦方言常用“矬”,表达这个意思。
18.餈cí:《说文》:“稻饼也。从食次声。”《周礼·天官·笾人》:“羞笾之实,糗饵粉餈。”郑注:“此二物,皆粉稻米、黍米所为也。合蒸曰饵,饼之曰餈。”杨树达《长沙方言续考》:“按今长沙新年粉稻为饼曰餈饽,读餈如慈,读饽若巴。”《溆浦县志》卷九:“白蒿、青蒿,二蒿均可和米作餈。”明周祈《名义考》卷十:“南人谓餈曰巴,南人有音而无字,作粑者俗也。”餈巴,今一般作“糍粑”。
19.搉毃kāo:《说文》:“搉,敲击也。从手隺声。苦角切。”《汉书·五行志》:“高后支断戚夫人手足,搉其眼,以爲人彘。”颜师古注:“搉,谓敲击去其精也。”《说文》:“毃,击头也。从殳高声。口卓切。”幼年读书时,老师碰到调皮的学生,常常说“毃鹅栗子”。农民锄地时,如遇硬土块,则用锄头击碎,称为“搉”土块。
20.疡yáng:《韵会》:“余章切。”《正韵》:“移章切,并音阳。”《说文》:“头创也。”今溆浦方言说“起疡子”,是由病变而引起的淋巴结肿块,常发生于耳后、颈下、腋下和腹沟下。
21.呆[ngei]、[ngai2]:呆板:死板,不灵活,不活泼。今溆浦方言说“呆板”,“呆”的发音,有[ngei],也有[ngai2]。老一辈的人说[ngei]的多,稍晚一辈的人读为[ngai2]。
年12月发《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把“呆”统读为“dāi”,而在此之前,字典音是ái。
22.耳视:明李实《蜀语》:“不与人分辨曰不理……亦曰不尔。”黄仁寿《蜀语校注》:“今蜀人犹有谓‘不理某人’为‘不尔他’者。”“尔”本字当为“耳”。曾良认为,“‘耳’字一般作名词,也有活用为动词的,表示听的意思”。《古本小说集成》明刊本《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八回:“众妖精说道:‘就是你要添,我也不耳你了。’”正好与AdamGrainger《西蜀方言》“不耳他”,谓“don’tlistentohim;don’tpayanyattentiontohim”相印证。“不耳”又说“不耳食”。“食”为记音字,耳,听也;视,看也。引申为理睬。“不耳视”犹不理睬。今溆浦方言,有“耳”,“耳视”这些词语,意义与用法与蜀语相同。
23.瓤ráng:①瓜类的肉《集韵》:“如阳切,并音穰。”《广韵》:“瓜实。”白居易《荔枝图序》:“瓤肉莹白如冰雪。”今溆浦方言有“红瓤西瓜”、“南瓜瓤”等词语。②差、不好。今今溆浦方言,描述一个人因患病或遭受打击后精神面貌委顿,常用“瓤”这个词。
24.炙[tsuak5][t?uak5]:《说文》:“炮肉也。从肉,在火上。”《正韵》:“之石切,音隻。”“炙”的本义是“烧烤”,在溆浦方言里,“炙”的音义都发生变化,在县城读音为[tsuak5],在低庄、花桥一带读音为[t?uak5],语义是“烤火”,如“炙火”,是“烤火”的意思。
25.嫨hān:《集韵》:“虚干切,音顸。老妪貌。”《长沙方言词典》:“嫨,做事拖沓。”罗昕如《湘方言词汇研究》认为,“‘嫨’在湘语中颁布广泛”,“在方言大词典中未见于外区方言”。雪堂按:“老妪貌”与“做事拖沓”没有联系,不知为何被确定为本字,只得阙疑。
30.喌[t?io]:《说文》:“呼鸡,重言之。从吅州声。读若祝。”段注:“鸡声喌喌。故人效其声呼之。”今溆浦乡民养鸡大多散养,每天薄暮时分,乡民饫鸡时,必“喌喌”呼唤,群鸡从四面八方兴高采烈、迅速跑回来啄食。
31.酾sāi:《说文》:“下酒也。从酉丽声。所绮切。”杨树达《长沙方言续考》四十六:“按今长沙谓出酒于壶曰酾,读之如,此犹曬之读所卖切也。”今溆浦方言,说倒酒、倒茶,皆言“酾酒”、“酾茶”,读音为sāi,读音与长沙、潮州等地方言相同。
32.湓péng:《正韵》:“蒲奔切。”何晏《九江志》:“水涌也。”杨树达《长沙方言考》七十三:“《汉书·沟洫志》云:河水湓溢。师古曰:湓,踊也。崔瑗《河隄谒者箴》云:湓溢滂汩。《后汉书·陈忠传》云:徐岱之滨,海水湓溢。今长沙谓水溢曰湓。《文选·江赋》注引许慎曰:楚人谓水暴溢曰瀿。扶园切。古无轻唇音,瀿当读如潘,与湓为一声之转。然则湓之为楚言,其来久矣。”今溆浦方言,说壶里、锅里或河里的水溢出来,常用“湓”,读音为péng。
33.襜yán:杨树达《长沙方言考》二十一:“《说文》八篇上‘衣部’云:襜,衣蔽前也。《周礼》云:巾车皆有容,先郑以容为幨车,即《诗》之帷裳也。《仪礼·士昏礼》云:妇车有裧,裧襜字同,盖凡所以为蔽者皆曰裧也。今长沙谓蔽窗之布帛曰窗裧,车舆中所以为蔽者亦曰裧。或读裧如炎,曰炎子。”幼时偶尔从家父口中听到把“窗帘”一物读为“窗炎布”,小学生的我,以为家父发音不准确。而今乃悟溆浦方言本有此读音。只是随着普通话强势侵袭,读“窗帘”的越多,而读“窗炎”的人越发的少了,以至于很难听到了。
34.胮pēng:肿胀。《集韵》:“皮江切,音龎。”《广韵》:“胮肛,胀大也。”《博雅》:“肿也。”今溆浦方言读“胮”为pēng,意思是“肿胀”。比如小武的手被大黄蜂螫了一上,“胮”起好大。
35.戽[fu42]:《集韵》:“后五切,并音户。”《广雅·释诂二》:“戽,抒也。”王念孙疏证:“《大雅·生民》释文引《仓颉篇》云:‘抒,取出也。今俗语犹云戽水。’”今溆浦方言,“戽水”意义偏指用手泼水、洒水。程朱理学对乡民影响至深,犹记乡间长辈常以《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教诲子女。小时候,外婆即要求我们早起打扫卫生。为了避免扫地扬起尘土,扫地前必有一道程序,就是“戽水”,就是用手泼水、洒水。
36.梦憃[ts???]:李实《蜀语》记为“梦惷”,黄仁寿《蜀语校注》:“疑‘惷’为‘憃’字之误刊,形近而讹。”《龙龛手鉴·心部》:“惷,俗;憃,正。”因此二字是正字俗字关系,而非形讹字。《说文》:“憃,愚也。从心舂声。丑江切。”在溆浦方言里,“梦憃”一词意义偏指“做梦”,所以描述一个人做梦,便说“发梦憃”。而“憃”读音为[ts???]。
37.巴:《广韵》:“伯加切。”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一《辨讹》:“日曬肉曰巴,凡物之干如腊者皆曰巴。”钱大昕《恒言录·常语类·巴》:“日晒肉曰巴。凡物之干,肉而腊者,皆曰巴。”今溆浦方言把晒干或熏烤的牛肉片称为“牛肉巴子”。
38.夥huǒ:《正韵》:“胡果切,并音祸。多也。”扬雄《方言》:“凡物盛多谓之寇。齐宋之郊,楚魏之际曰夥。”杨树达《长沙方言考》百十五:“《史记·陈涉世家》云:夥颐!涉之为王沉沉者!乡先辈周寿昌云:今楚人乍见物之盛多者惊呼曰阿意,俗转作呵呀,皆此音也。”今溆浦方言,也“哦呵”、“呵呀”、“啊呀”等词表达惊讶。此外,“夥”还可作量词,意思是“用于人群”,如“一夥人”。
39.謇jié:口吃,言辞不顺利。《说文》:“謇,语吃也。从言,褰省声。”《离骚》:“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朱熹集注:“謇,难词也。”“謇謇,难于言也。”在溆浦方言里,描述一个人说话口吃,今常用“轧舌子”,在乡间人们还会用“謇”,如“他说话有点謇”。“謇”读音为jié。
40.倯:《集韵》钟韵思恭切:“倯,《方言》:‘倯,骂也。’郭璞曰:‘羸小可憎之名。’一曰嬾也。”《方言》卷三:“庸谓之倯,转语也。”在溆浦方言里,“倯”可用于描述一个人怯懦。比如,甲欺负乙,乙半点不敢还击。那么,我们会说乙这个人很“倯”。“倯”还可用于描述一个人穿着邋遢,精神萎靡不振。现在多写为“怂”,但“怂”没有这些意思,只能视为记音借字。
41.?pèng:《集韵》:“蒲蠓切,音菶。香气盛也。”在溆浦方言里,“?”读为pèng。比如栀子花“?香”的;妈妈做的饭菜“?香”的。有的记作“喷”,取其“气味浓郁”义。如《红楼梦》第六○回:“果然比先的带些红色,闻闻也是喷香。”
42.趵bào:跳跃。《集韵》:“巴校切,音豹。跳跃也。”今溆浦方言,也有这个词语。比如,那么高的隥子,他一趵就趵上朅了。
43.耗:《增韵》:“耗,无也,尽也。”《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靡有孑遗,耗矣。”颜师古注:“孑然,独立貌,言无有独存者,至于耗尽也。今俗语犹谓无为耗,音毛。”《佩觿集》:“河朔谓无曰毛。”《后汉书·马衍传》:“饥者毛食。”宋代曾慥《高斋漫录》:“一日,钱穆父折简召坡食皛饭,坡至,乃设饭一盂、萝卜一碟,白盐一盏而已,盖以三白为‘皛’也。后数日,坡复召穆父食‘毳饭’,穆父意坡必有毛物相报。比至日晏,并不设食,穆父馁甚,坡曰:‘萝卜、汤、饭俱毛也!’穆父叹曰:‘子瞻可谓善戏谑者也。’”原注:“毛音模,京师俗语谓无为模。”杨树达《长沙方言考》七十九:“钱大昕云:‘古音无如模,声转为毛,今荆楚犹有此音。’”今溆浦方言,常说“没有”为“冇有”,而“冇”的本字当为“耗”。
44.酽:浓,味厚。《广韵》:“酒醋味厚。”《增韵》:“浓也。”在溆浦方言里,说小王泡的茶,茶叶加多了,这杯茶太“酽”了。溆浦方言读为[?ian],低庄、花桥一带方言读为[?i]。
45.?zāo:《集韵》:“脆也。”今溆浦方言描述花生、瓜子等炒得很脆,嚼而出声,就说“?”。
46.椊[t??y35]:木头腐朽。《集韵》:“秦醉切,音萃。木朽。”在溆浦方言里,一座木制的房子,因为长期无人居住,房子朽烂,就说“椊”,而读音为[t??y35]。
47.噇[t?ɑ?51]:吃喝,多含贬义。《广韵》:“宅江切。”《玉篇》:“喫貌。”在溆浦方言里,描述一个人很能吃,就说他这个人蛮“噇”的个。在低庄、花桥一带,这样说是很没有礼貌的,但在县城,这样的描述显得中性,似乎没有贬义;在县城人们常用“噇饭”一词,描述一个人很厉害,很争气。
48.擥[lan3]:执,持。《説文?手部》:“擥,撮持也。从手,监声。”王筠句读:“擥,俗作揽。”《集韵》:“鲁敢切,音览。”在溆浦方言里,“擥”是个高频词语,不说“拿”,只说“擥”。
49.爁[lai]:烧。《广韵》:“卢敢切。”《集韵》:“火焚也。”在溆浦方言,小明炙火时,火烧得太旺了,眉毛被火苗爁一下。
50.?lāo:《说文》:“眄也。从目各声。卢各切。”《集韵》:“历各切,并音落。”《博雅》:“视也。”扬雄《方言》:“吴扬江淮谓眄曰?。又吴扬谓视曰?。东齐亦曰?。”今溆浦方言,“?”是表示“看”的高频词语,“?”读音为lāo。
51.猋biāo:《说文》:“犬走儿。从三犬。甫遥切。”段玉裁注:“引伸为凡走之称。《九歌》:‘猋远举兮云中。’王注:‘猋,去疾儿。’”李实《蜀语》:“快走曰猋○猋音标。”今溆浦方言里,我们描述人或物走得快,可用“猋”这个词。
52.凌[l??]:《集韵》:“凌,离呈切,并音陵。”《广韵》:“凌,冰凌。”《风俗通》:“积冰曰凌。”今溆浦低庄方言说“冰锥,檐前垂的冰条”时,会说“凌构jiāo子”。
53.铛cāng:《广韵》:“楚庚切。”《通俗文》:“鬴有足曰铛。”《纬略》:“三足温酒器也。”在溆浦乡间老房子里,一般有一火坑,冬天用以烤火、熏烤腊肉。有时在火坑烧水,用来架锅子的东西叫“铛架”。“铛”,溆浦方言读为cāng。
54.嬉:《广韵》:“许其切。”《博雅》:“戏也。”《增韵》:“游也。”《史记·孔子世家》:“嬉戏常陈俎豆。”《汉书·文帝纪》:“七八十翁,嬉戏如小儿状。”今溆浦有些地方说“玩”,本字当为“嬉”,读音为[hai]。彭逢澍《湘方言考释》把本字记为“咍”,似不确。
55.蟢xǐ:蜘蛛。《正韵》:“许里切,音喜。蟢子,虫名,蠨蛸也。”曹植《令禽恶鸟论》:“得蟢者莫不训而放之,为其利人也。”刘勰《新论》:“野人昼见蟢子者,以为有喜乐之瑞。”今溆浦方言,称蜘蛛为“蟢子”。幼时抓到蟢子,大人总要叮嘱要放了,不要玩,因为蟢子是吉利的象征。
56.胪[l?n]奎[a]:《唐韵》:“胪,力居切。”《广韵》:“腹前曰胪。”《通雅》:“胪胀,腹彭胀也。”《说文》:“奎,两髀之间。”桂馥《义证》:“‘两髀之间’者,《广雅》:‘胯,奎也。’”章太炎《新方言》卷四:“今吴越皆谓两髀间为奎里,音如‘蛙’。”今溆浦方言,称腹股沟为“胪奎”,“胪”读为“[l?n]”,“奎”在这个词里读为“[a]”,“u”在连读时被吞掉了。称“胯下”为“胪奎底下”。
57.珓:《广韵》:“古孝切,音教。杯珓,古者以玉为之。”《类篇》:“巫以占吉凶者。”《演繁露》:“杯珓,用两蚌壳,或用竹根。”或作“筊”。《石林燕语》:“高辛庙有竹桮筊,以一俯一仰为圣筊。”今溆浦乡间老一辈人遇事不决、彷徨不定时,习惯打珓子。打珓子的结果有圣珓、阴珓、阳珓三种。“一俯一仰”为“圣珓”,是吉兆;双仰面的为“阳珓”;双俯面的为“阴珓”。
58.?jī:章太炎《新方言·释形体第四》:“《说文》:?,尻也。诘利切。今人移以言阴器,天津谓之?,其余多云?把;把者,言有柄可持也,若尾云尾把矣。?读平声如稽。”黄侃《蕲春语》:“今人通谓前阴曰?巴,吾乡谓赤子阴曰?儿,正应作?字。蜀人曰?,亦尻之音转也。”今溆浦方言也有此用法,称男孩之前阴为“?儿”,称成年男子之前阴为“?巴”。
59.圿:《经籍籑诂》:“《广雅·释言》:‘圿,垢也。’”《正字通》:“古刹切,音戛,积垢也。”今溆浦方言称皮肤上的泥垢为“泥圿”或“圿圿”,“圿”读音为gā。
60.燘měi:《集韵》:“毋罪切,并音浼。”《玉篇》:“燘燘,烂也。《集韵》:“熟谓之燘。”今溆浦方言,称水果熟透了或食物煮熟软化了为“燘”。
“汃bǎ”,烂熟,疲软。食物煮熟软化,也可称“燘汃”。米饭煮得很软、熟透了,可称为“饭煮汃了”,称这样的米饭为“汃汃饭”或“烂汃饭”。
参考文献:
1.向学春,《蜀语与四川方言词汇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年
2.谢晓薇,《蜀语古今证》[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年
3.温美姬,《梅县方言古语词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年
4.彭逢澍,《湘方言考释》[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年
5.罗昕如,《湘方言词汇研究》[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年
6.〔清〕李实著,黄仁寿校注,《蜀语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年
7.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C].北京:商务印书馆,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