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中皇帝提到过三月初三——上巳节,是什么日子呢?
三月三
春和景明
暮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是最早的关于上巳节的记载
便是当时三月三暮春时的情形
暮春三月,燕子枝头,杨柳飘飞,晴日风光正好,驱车徐徐入郊野,见山,见水,见花,见丽人。山是青色的长眉,水是碧绿的眼眸。此时节最是适合群聚踏春,看赏春花,沐浴春光。所以人们也多借袚禊之机,出外踏春,赏那无限好的暮春风光。东汉张衡在《南都赋》也曾提到过这一狂欢的盛况:“暮春之禊,元巳之辰,方轨齐轸,祓于阳濒。朱帷连网,曜野映云。男女姣服,骆驿缤纷。致饰程蛊,偠绍便娟。微眺流睇,蛾眉连卷。”三月三,生轩辕
上巳节是纪念黄帝的节日
也叫春浴日,女儿节
也是最古老的情人节
后演变为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唐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李清照就写有《蝶恋花·上巳召亲族》: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明周臣《春山游骑图轴》局部春到春分最盛,到了上巳节、清明节,就已经盛极而衰了。一般男性除了像秦少游这样的敏感者除外,是只会觉得满目依然繁华的——就像李清照笔下的那个卷帘的侍女,认为“海棠依旧”。其实却是梅花谢了,迎春谢了,木兰谢了,樱桃谢了,桃李和海棠,也正在繁华中渐渐转换成衰败,一如李清照所说的“绿肥红瘦”。
这是最后的花季,匆匆啊,珍惜啊。
△清禹之鼎《春泉洗药图》局部
许多人以为自己从没听说过这个节日,其实,假如不是因为寒食节和清明节的篡夺,上巳节实在是所有节日中最美好、最诗意的一个:
因为它落在最美好的盛春,在天气渐渐转暖到人可以褪去冬衣换上春衫的时刻,它召唤人们走出屋子,到田野去,到水边去,用新一年的河水,象征性地洗沐自己。
这是古代中国人的洗礼,却不需要遵从严苛的教条,它只是自然的恩赐,请你为新来的岁月欢欣鼓舞。
△清禹之鼎《春泉洗药图》局部上巳之名,意思是说第一巳日,指的是暮春三月的第一个巳日。
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的方法来纪录年月日,譬如今天是丙辰日,明天是丁巳日——按上巳节这个名字的原义,明天才算是上巳节。正因为上巳节在哪一天的不确定性,后来人们图方便,就定在了三月三。春节除外,三月三上巳,五月五端午,七月七乞巧,九月九重阳……
大概是发现了中国古人编排节日的规律,所以马云坚决地安排了一个双十一淘宝节,终于使得一年中的所有月份和日序阳数重合的日子,都成了伟大的节日。
△文征明《兰亭修禊图卷》局部传统上巳节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是“祓禊(fúxì)”的日子。祓禊是一种祭祀仪式,人们在水边举行祭礼,以洗去不详,祈求安康。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成了一个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同时,上巳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女儿节。
在不同的时期,上巳的习俗有着不一样的变化,让我们跟着时间的脚步,看看古人们都是怎么过节的吧。
先秦
——热情奔放的爱情节日
早在周朝,每逢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人们都会互相佩上兰草香花,结伴前往水边祭祀、沐浴,祈求流水能带走疾病和烦恼。
“上巳节”也是周朝法定的“情人节”。
在那个年代,三月三是个适合定情的日子。这一日,男女可以肆意外出,私相授受爱慕之意,便是私奔都是被允许的。《周礼·地官·媒氏》中便有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傅抱石《丽人行》局部每到上巳节这天,郑国的男男女女就会倾城而出,来到溱水、洧水之滨,手执兰草洗濯身体,祓除不祥;同时踏青歌舞,尽情狂欢。
有丽人在水一方,自然爱慕者齐聚水上。年轻的男女借此契机相会。《诗经·郑风·溱洧》篇中有: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蕳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于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在三月三,爱情便是来得这样顺其自然,这样真诚可爱。所以也有人说,这分明是千年前一场声势浩大的相亲,也分明是最为中国的情人节了。
魏晋
——雅韵风流的文人节日
魏晋时代,上巳节逐渐演化为皇室贵族、文人雅士们临水宴饮的节日,并由此派生出一项重要习俗———曲水流觞。
众人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着酒的觞置于流水之上,任其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杯。
△明钱榖《兰亭修禊图》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觞”活动,要算王羲之和友人的兰亭之会了。王羲之乘兴写下了有着“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集序》:
“暮春之初,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
除了“曲水流觞”,还有“曲水浮素卵”和“曲水浮绛枣”的习俗,即把煮熟的鸡蛋或红枣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捡到就可以吃掉。
△元·赵孟頫《兰亭修褉图》公元年的上巳节,王羲之和四十几位文友聚会于绍兴兰亭,在兰亭清溪两旁席地而坐,将盛了酒的觞放在溪中,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觞在水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得即兴赋诗并饮酒。
赋诗饮酒过后,王羲之将大家的诗汇集起来,挥毫作序,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清晰地记录了当时上巳节的盛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唐·冯承素临摩《兰亭序》此后“文人雅集,曲水流觞”就成了千古佳话。三月三这个官民游乐的日子,就成了很多文人墨客赋诗作词的好机会。
千百年之后,那一场兰亭盛会还在为后人追忆。唐朝
——盛大奔放的踏青节日
唐代时,上巳节已成为全年的三大节日之一,节日的内容除了修禊祭祀之外,主要是春游踏青、临水宴饮。杜甫的《丽人行》中就描写过王侯贵族们春游的盛况: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宋李公麟《丽人行图》局部
宋朝
——轻松欢乐的百姓节日
宋代以后,理学之风欣盛,崇尚欢乐自由的上巳节便渐渐败落了。
杜安世的《玉楼春》,就曾为三月三日宴饮行诗盛况不在,而感到惋惜:
今年不似去年欢,云海路长天杳杳。
不过,上巳节毕竟还是国家规定的“法定假日”,良辰佳景,仍然是欢乐愉悦的。
宋人还喜欢在上巳节这一天荡秋千,大概也能想起“正是春光最盛时”的快乐时光吧。
△清禹之鼎《春泉洗药图》局部
如今,三月初三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从云南的泼水节中,依稀还可看到古时上巳节祓禊之俗的影子。
又到一年三月三,天地净澈,暮春光景正好,不如停留片刻,邀三两好友,踏春去吧。
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