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读书分享
——6月27日县政协办公室武君君
《曾国藩家书》共收录曾国藩家书通,其中《与祖父书》14通,《与父母书》48通,《与叔父书》9通,《与弟书》通,《教子书》通;另附《致夫人书》、《教侄书》等7通。上前半部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脉络展开,后半部分则以待人接物、处事日常为主要内容。一、作者简介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中进士,入翰林院,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曾国藩一生修身律己,礼治为先,以忠谋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他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二、读书感悟(一)修身要做好进德和修业对于毕生的追求,曾国藩认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德是指培养“孝、悌、仁、义”等品德,使自己思想端正、修身齐家。而修业则指的是提升“诗文作字”的能力,记诵圣人的经典文章,提高自己的学问。进德和修业这两件事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何以实现?曾国藩在接下来的数封信中向诸弟阐释:如“劝宜力除牢骚”、“不宜露圭角于外”、“做人须要有恒心”、“专而精,纷而散”、“注意平和二字”、“戒傲戒惰”、“必须自立自强”等话语。他回顾一生总结出四条修身经验,分别是慎独、主敬、求仁、习劳。所谓“慎独”是指有德行的人在独处时也会小心谨慎;“主敬”是指待人接物要恭敬有礼,办事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求仁”是指对万事万物都要怀抱一颗真诚的仁爱之心,要有宽广的心胸;“习劳”则是曾国藩经常强调的“勤劳”。(二)学好治家八字决他在信中正式提出他的治家八字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早,就是早起。扫,这一字当来自于曾国藩的祖父,他虽然干不动什么了,但很注意将田间地头、家里面、院子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考,就是要重视祭祀祖先,在曾国藩看来,一个人对祖先都没有感情,他对天下百姓会有感情吗?祭祀祖先就能培养一种家族亲情,是孝道的具体化。宝,是指亲族邻里,取“人待人无价之宝”之意,也就是要邻里和睦。书,读书始终是曾国藩摆在第一位的。他认为家中一定要藏书,要读书,要有书香氛围,这事关一个家庭的气象。最后三个字是“蔬”、“鱼”、“猪”。就是一个家中一定要种蔬菜、养鱼、喂猪。这在当今社会已不多见,但在农耕时代,这三样是一个农家是否勤俭的标志。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气,早扫考宝,一人之生气。教育我们一个人再苦再累都要每天强打精神,自我振作,精神越打越有,阳气越提越盛。一个家庭,一个单位或团队,也要有一股生机勃勃向上的活力,不能是暮气沉沉,那样大家都没有好处,没有战斗力。其八字家训,隐含的文化密码就是“生气”二字:生机勃勃,活力向上。曾氏家训培养了中国第一位驻英国公使曾氏长子曾纪泽、中国第一位留学国外取得学位的女性曾氏的曾孙女曾宝荪、第一任驻韩国公使曾氏孙子曾广钧等一门数代才子。曾国藩家书中包含着丰富的为人处世道理,关于立德、读书与立志方面的训诫有着深远影响,我们应从中汲取先人智慧,开拓自己的视野。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