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为王者,刀为霸者,论以刀代剑的技术战

白癜风病能治愈吗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319/4793212.html

冷兵器时代刀剑是常规兵器,两者威力巨大,直剑适用于步战,弯刀适用于骑战。先秦双汉时代,华夏的军队以直剑为主,弯刀为辅;北方游牧民族的军队则以弯刀为主。剑可砍可刺,可单手使用,可双手使用;刀主要通过砍来达到杀伤效果,借助战马的速度优势,刀劈砍的效果强于剑刺!刀剑本同时问世,但剑早于刀成为主战兵器。

青铜易折,制成直形更加坚固,如果带有弧度,则效果不佳。车战为主要战争形式时,剑的刺杀效果大于刀的劈砍效果。因此刀要取代剑,技术问题是炼钢技术,战术问题是骑战代替车战。东汉时代,百炼钢技术发达,钢刀易于制作,且强度、实用性极佳;同时东汉骑兵部队庞大,环首刀的广泛使用,促使刀渐浙代替了剑,成为主战兵器。

汉剑

南北朝时期,五胡先后入主中原,汉族跟五胡经过长期的铁血交锋后,最终相互融合,优势互补。胡汉融合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军队使用的主战兵器由直剑、弯刀变成了直弯融合的刀。这种刀顶部微弯,中部与根部为直形,可砍可刺,步骑皆宜!隋唐两朝的制式兵器里,刀是列装军队最多的一种武器,剑只有将领才配备,且剑的主要作用不再是杀敌,而是象征权力与地位!

一、先秦名剑

剑,古之圣品也,至尊至贵,人神咸崇。乃短兵之祖,近搏之器,以道艺精深,遂入玄传奇。实则因其携之轻便,佩之神采,用之迅捷,故历朝王公帝侯,文士侠客,商贾庶民,莫不以持之为荣。相传我国的剑由黄帝发明,当然战神蚩尤也使用剑,黄帝的轩辕剑,蚩尤的天月剑皆是罕有的名剑。

远古之时,人们削竹为矛,以御猛兽;后来有智者发现木质或者竹制的矛易折断,于是将石头打磨成矛头,再装在木杆之上使用。再后来,人们的冶炼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将石质矛头换成青铜矛头,杀伤效果更加显著。

出行带着长矛十分不方便,于是人们渐渐将矛头单独使用,久而久之矛头就发展成了剑。剑短小精干,易于携带,便于近身肉搏,是防身杀敌之利刃。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剑作为一种独立的兵器渐成形制,也成了华夏族军队的制式兵器。

先秦剑客

剑由剑身和剑柄两部分组成,通常剑还配有剑鞘,剑鞘有保护剑身和方便携带的作用。剑身的组成如下:锋,剑身前端锋利部分;脊,剑体中线凸起;从,脊两侧成坡状部分;锷,从外的刃,即剑身两旁的刃。

剑柄的组成如下:茎,也就是剑柄的把手部分,主要有扁形与圆形的两种;格,剑茎和剑身之间的护手;首,茎的末端常有的圆形部分;箍,茎上的圆形凸起的纹饰;缑:在茎上缠绕的绳子;缰:系在剑首的皮绳,用于悬挂在手腕上便于取用;穗:在剑首的流苏。

《周礼.考工记》:剑,古器名,两刃而有脊,自背至刃,谓之腊,或谓之锷。背刃以下,与柄分隔青,谓之首,首以下把握之处曰茎,茎端旋环曰铎。周官桃氏为剑,腊广二寸有半,两从半之,以其腊广为之。茎圆长倍之。中其茎,役其后,身甚五其茎,重九锵,谓之上制,上土服之。身长四其茎,重七锵,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重五锵,下士服之。

中国在商代开始有制剑的史料记载,一般呈柳叶或锐三角形,初为铜制。剑在夏商之际,通常是作为长兵器之下的辅助武器,但在吴、越等河川较多的地区,则因水战较多而将剑作为主要武器。春秋战国时代,剑成为步战的主要兵器,并不断加长。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中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全长有55.7厘米。两汉之时,铜剑渐被钢铁剑替代,剑的形制固定下来,成为军队的主战武器。

秦剑

春秋战国时代,文人武士皆有佩剑练剑的传统,人们对剑的研究十分透彻,并赋予了剑文化气质。周朝铸剑师按剑的长短、制法,将剑分为上、中、下三等。庄子按则剑的气质,将剑分为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等。

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晋魏为脊,周宋为镡,韩魏为夹;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渤海,带以常山;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开以阴阳,持以春秋,行以秋冬。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案之无下,运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剑也。

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杰士为夹。此剑,直之亦无前,举之亦无上,案之亦无下,运之亦无旁;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此诸侯之剑也。

秦军剑盾士

庶人之剑,蓬头突髻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此庶人之剑,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秦剑代表了华夏铸剑的最高水平,既长且利,还实现了标准化生产。秦始皇兵马俑二号坑出土的一口秦剑,虽被压弯了千余年,但搬开压着他的将军俑后,此剑复直如初。将此剑当场去除土锈后,表面光亮如新,剑刃非常锋利,一剑可划透12层报纸。科研人员测试后发现,秦剑的表面有一层10至15微米的含铬氧化物保护层,表明此剑曾采用铬盐氧化处理技术。氧化铬防锈是一种先进的工艺方法,上世纪德国和美国才掌握该方法。

秦军大将

历史上的名剑有:干将剑,莫邪剑,巨阙剑,辟闾剑、承影剑、纯钧剑、鱼肠剑、泰阿剑、湛泸剑、龙渊剑、工布剑。曹操也有两口名剑,分别是倚天剑、青釭剑,在长坂坡之战时,青釭剑被赵云夺走。

二、百炼钢与骑兵

跟华夏族使用直剑不同,游牧民族通常使用弯刀,这种弯刀的弯曲幅度极大,借助战马的冲击力劈砍效果极佳。华夏族早就使用刀了,只不过刀最早用于厨房,并非主战兵器,且华夏族的刀器较直,跟游牧民族的新月弯刀有明显的区别。战国时代的庖丁解牛,用的就是刀,且庖丁刀法娴熟,解剖牛可以做到闭目施刀!

先秦时代,刀的地位远不及剑,剑是士用的兵器,刀是匠用的工具。之所以如此,一则青铜刀的长度、硬度不及青铜剑;二则文人武士皆喜欢用剑,这是传统习惯。先秦时代的青铜刀质地较脆,缺少韧性,劈砍时容易折断。与同时代的铜剑相比,刀的做工粗糙,形体笨拙,远不如铜剑精巧锋利。文人武士皆喜佩剑,剑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韩信穷得饭都吃不起时,他仍然剑不离身。

韩信剑不离身

秦汉时期,钢铁问世以后,刀的制作工艺得到改善,形制上刀身加长,并且已有专门的战刀和佩刀之分。汉代著名的环首刀专门用于对付匈奴骑兵,效果颇佳;汉朝跟匈奴交战数百年,汉朝的骑兵大量增加,故骑兵用刀已成传统,不过步卒一般还是用长剑。在步战中有“刺死砍伤”一说,也就是说离开战马的冲击力,步兵相攻时,剑的威力大于刀。

古代工匠把精铁加热锻打一百多次,一锻一称一轻,直到斤两不减,即成百炼钢。从现代技术原理看,反复锻打除了排除夹杂外,还可均匀成分、致密组织,有时亦可细化晶粒,从而极大地提高材料质量。百炼钢的硬度和韧性完美结合,制作出的钢刀威力强大,一个汉军士兵可敌三个匈奴骑士,凭借的就是兵器之利。

汉军骑兵

《梦溪笔谈》:铁之有钢者,如面中有筋,濯尽柔面,则面筋乃见,炼钢亦然。但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此乃铁之精纯者,其色清明,磨莹之,则黯然青且黑,与常铁迥异。

环首刀采用百炼钢作用,在汉剑的基础上采用单面开刃,专门用于对付匈奴骑兵。汉剑由于双面开刃而不利于马上作战、不利于劈砍、容易折断,这在对匈奴骑兵的近身战斗中非常不利。而环首刀单面开刃、厚脊,在当时而言是最利于砍杀的兵器!汉军大量训练骑兵,数量多时有二十余万骑,骑兵配以环首钢刀和强弩,对战匈奴骑兵时,可以做到以少胜多。

汉代环刀纤长挺直,部分带有内弧,尚无成熟的刀茎结构特征。长度上大环刀基本都在cm左右,很多环刀达到了cm甚至超过cm,而这些除少部分是双手长柄外,大多都是单手握柄的结构。环首刀在西汉开始普及使用、彻底取代长剑是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士兵几乎人手一把环首刀,环首刀成为了衡量军力的重要指标!

环首刀

三国时代,钢刀开始列装军队,这得益于骑兵部队的大力发展,和炼钢技术的成熟稳定。据史书记载,三国时刘备令工匠造刀把;孙权则命造刀0把;司马炎也曾一次遣人造刀把,这些刀是用来装备军队的。那时刀已成为主要兵器之一,剑开始退居二线,成为身份与权力的象征!南朝梁陶弘景在《刀剑录》中描述,孙权在黄武五年“造剑十口、刀万口”,足见三国时代刀取代了剑,成为士兵的主战兵器。

三、南北朝民族融合

环首刀虽然称为刀,但是跟今天常见的刀在形制上有极大的区别!说白了环首刀就是单刃剑,只是比先秦的剑要长一些,要厚一些!今天的刀结合了汉剑跟弯刀的形制,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开始形成,并在隋唐时期形成定制。

三国混战多年,最终归于晋朝,晋朝恢复分封制,导致八王之乱,而八王之乱导致中原兵力空虚,民生凋敝。当中原穷弱之时,四周的胡族纷纷掘起,这些胡族常期接受中原的文化和技术,却没有丧失野性。五胡的崛起给风华已久的汉族带来深重灾难,在铁血争战中,胡汉相互攻杀,死者盈野,流血漂橹。

五胡中最为凶残的是羯族和鲜卑族,羯族建立的赵国凶残无比,境内的汉人生不如死。慕容鲜卑部建立的燕国同样凶残,无数汉人惨遭杀戮,北方大地尽入胡人之手。值此危难之时,冉闵于乱世中掘起,他跟汉族的乞活军联合,推翻羯族建立的赵国,血战残暴无比的慕容鲜卑部。冉闵以皇帝身份颁布《屠胡令》,北方各地受压迫的汉人纷纷响应,诛杀胡人十余万,胡人在迁回老家的过程中相互攻杀,死者百余万。

冉闵在北方建立大魏国后,诸胡纷纷集兵围攻大魏,北方大地无日不战,无月不攻,胡汉民众死伤无数。慕容鲜卑残暴无度,以汉女为军粮,所过之处如蝗过境,鸡犬不留。冉闵率军与慕容鲜卑交战,他身先士卒,一人击杀三百余名鲜卑勇士。由于寡不敌众,冉闵被慕容恪擒获,先鞭打三百鞭,然后在龙城遏陉山斩首,以祭祀慕容氏先祖。冉闵死,山左右七里草木全部枯萎,蝗虫大起,自五月起天旱不雨,直至十二月,前燕皇帝慕容儁派使者前往祭祀冉闵,谥号为武悼天王,当天降大雪。

正是有冉闵的绝地反击,让胡人看到了汉人的血性,他们改变了屠杀政策,转而推行汉朝时代就有胡汉分治政策。而胡汉分治政策促进了胡汉融和,鲜卑族最终完全汉化,成就了隋唐盛世。拓拔鲜卑掘起后,建立了北魏政权,先后击败了北方的大小胡国,统一了北方大地;并推行汉胡分治国策和鲜卑汉化国策。

北魏的胡汉分治国策具体而言就是:胡人为军户,不从事农业生产,专职打仗;汉人为民户,不从事兵争工作,专职务农供家国家和军队。汉人的民户除了农民外,当然还有匠户,这些匠户负责给军队制作武器。北魏本是鲜卑族所建,鲜卑族使用的是新月弯刀,汉人工匠则善于制造环首刀,最终新月弯刀跟环首刀相结合,产生了著名的唐刀。

北魏后来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皇室皆为汉化的鲜卑族。北周后来攻灭了北齐,再次统一北方。北周的的宇文家族被杨坚取代,杨坚建立隋朝,并攻灭南朝的陈国,再次实现全国统一。隋朝二世而亡,被唐朝取代,唐朝开创了一个盛世时代,这跟鲜卑族融入汉族密不可分。鲜卑的加入,充实了汉族的血性,文武并重之下,必然有盛世再现。

四、大唐名刀

唐朝的刀有仪刀、鄣刀、横刀三种。仪刀是皇室禁卫军使用的武器;鄣刀是一般官吏佩带用刀;横刀是专门装备军队的战刀。唐代制刀不仅注意保持汉民族传统的制作技艺,而且随着各国及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还吸收了不少外来的制刀技艺,促使战刀的制作更趋于实用。

唐刀继承了中国刀的优良传统,在吸取了百炼钢和局部淬火的技术后,还广泛使用造价昂贵的复合钢技术。将金属工件加热到某一适当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随即浸入淬冷介质中快速冷却的金属热处理工艺称为淬火。唐刀的局部淬火是指只淬刀刃,以达到刃硬背韧的效果。复合钢技术则是高碳钢和低碳钢相掺杂的技术,充分实现好钢用在刀刃上的制刀理念。

唐刀

覆土烧刃技术是局部淬火的一种技术,基本方法就是:以调配的泥土覆盖刀身不需要高硬度的位置,然后将刀剑加热至特定温度,当红热的刀身进入水中后,赤裸的部分迅速冷却,而有泥土覆盖的部位的温度变化不会非常明显,导致硬度与赤裸部位不同,从而达到刚柔并济的效果,在刀刃硬度高的情况下,依旧能保持刀身的良好韧性。

仪刀作为皇家御用军队和侍卫的重要兵器,刀比较长,形制上施龙凤环,承袭汉环手刀式样,装饰上装以金银极尽奢华。仪刀长度在~厘米,因此无法悬挂腰间,需要双手扶持。唐代仪刀装备在羽林卫,御林卫,千牛卫等禁卫军中。

唐刀中最常用的实战刀自然是横刀,横刀一般全长七十到八十厘米左右,刃长在五十到六十厘米之间,厚度约六到八毫米,宽度也比实战汉刀小一些,一般在三厘米到四厘米之间,一米左右的横刀称为大横刀或者唐大刀。唐朝士兵多使用横刀,是唐军的主战武器。

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斩马,刀重十五斤,又名砍刀,长七尺,刃长三尺,柄长四尺,下用铁钻,马步水路咸可用。陌刀在唐代禁止陪葬,主要是因为制造陌刀的技艺精湛,怕盗墓者盗出后,技术流传开。另外陌刀造价高昂,通常都是军队中的工匠制造,陌刀归军队所有,士兵无权带走。因此现在没有出土的陌刀,其技术也传说。

唐朝是一个只有刀,没有剑的时代,刀的制作水准后世难以企及,日本的倭刀有几份唐刀真传,但相去甚远。明朝时期,倭寇侵掠沿海,名将戚继光根据缴获的倭刀制造出了戚家刀,这种刀有几份唐刀韵味。

戚家刀与绣春刀

两宋时期,刀又有长足发展,主要是跟辽国、金国、蒙古国等国常年交战,双方或通有无,于是刀的形制发生了明显变化,形成了今天经常看到的腰刀。雁翎刀与柳叶刀同属于腰刀的一种,刀身根部为直刃三分之二开始向上弯曲的是雁翎刀,刀身根部开始弯曲的是柳叶刀。雁翎刀身弧度小,刀尖窄且略上翘,柳叶弧度大,刀尖部宽。

受蒙古弯刀的影响,明朝的腰刀弯曲程度已经很大了,比如明朝锦衣卫使用的绣春刀,弯曲程度就很明显了。牛尾刀是中国清代晚期官衙差役配备的制式武器,因刀刃朝上斜放着很像牛尾因此而得名。牛尾刀不仅被现在广大武术爱好者用做习武之用,也几乎成了所有漫画和影视作品中古代中国刀的代表性形象了。牛尾刀,刀身宽而薄,且手感较轻,故便于携带且舞动毫不费力并且看起来比雁翎刀、顺刀更具威慑力,但是实战效果并不理想。

牛尾刀

热兵器的兴起,让刀剑慢慢退出了战场,但刀剑所代表的精神永存人们心中。现代军人因功可授予指挥刀、荣誉剑,这些都表明刀剑在军人心中的地位依然十分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