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世界第八大奇迹曾侯乙编钟

白癜风可以治得好吗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319/4793212.html

编钟是中国古代汉民族的大型打击乐器,用于祭祀或宴饮时。始于商代,兴于春秋,是显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只有贵族或者诸侯才能配享此物。商代的编钟为3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枚一套,到东周时,增加到9枚一套或13枚一套。人们按钟的大小、音律、音高把钟编成组,制成编钟,演奏悠扬悦耳的乐曲。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全套编钟共有65件,中国迄今今、发现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其实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代表了中国古代时期的铸造艺术的最高成就,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被为古代世界的“第八大奇迹”。

曾侯乙编钟构造

编钟的钟架由长短不同的两面木架垂直相交组成,长面位于墓西,长7.48米,高2.65米;靠南的一面长3.35米,高2.73米。在木架中有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6个铜铸佩剑武士和8根圆柱承托住整个编钟,形成上、中、下三层。钟架及挂钩有个。曾侯乙编钟共65件,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虺纹。共分为三层八组:

上层3组为钮钟,19件;

中层3组为南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

下层为两组大型长枚铺钟,12件,另有钟1件,其上有铭文记述此镈钟乃楚惠王赠送的殉葬品。

曾侯乙编钟

中间及下层的也称为甬钟。最大的1件通高.3厘米,重.6公斤;最小的l件通高20.2厘米,重2.4公斤,在演奏中能起定调作用钟体总重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8公斤,是中国出土的最大的青铜编钟。

另外还有两件粗大的撞钟棒依架而立,另有6件“T”字形钟槌在编钟架附近,说明这些是和编钟配套使用的工具。

曾侯乙编钟局部

编钟的悬挂有三种方式:下层钟用环挂式,挂钩为爬虎套环和双杆套环两种;中层钟用钩挂式,挂钩为框架钩和焊钩两种;上层钟用插挂式,是以插销入挥、串钩钟钮。

编钟的装配、布局,从力学、美学、实际操作上,都显得十分合理。

一钟双音

按照编钟上的错金标音铭文所示,分別敲击不同部位,同一钟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而且两个乐音之间相差三度。而这,就是史料记载的“一钟双音”,是先秦编钟铸造的核心技术。

一钟双音的原理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谈到先秦编钟“古乐钟皆如合瓦”。所谓合瓦也就是其形状如两块瓦片合在一起,钟口如o形。研究表明这也就是先秦编钟一钟双音的奥秘之一。

而曾侯乙编钟体就是合瓦形钟体,两侧有棱。而棱是两片瓦状的连接部,是钟体刚性最大的部分,钟体震动时要使棱部进入振动状态需要更大的能量,因此编钟发声时。棱能对钟声起阻尼作用,加速钟声的衰减。而且敲击同一编钟的不同部位时,因为棱的阻尼作用不同,其振动模式有很大变化。这样,就给一钟双音提供了可能。

合瓦形钟体

采用现代激光全息摄影技术分别拍摄敲击同一编钟正鼓部与侧鼓戴部的照片加以比较分析。通过观察编钟振动时钟口的变化,可以看到,当敲击正鼓部,激发第一基频时,编钟进入振动状态后,棱起着明显的阻尼作用,相反敲击侧鼓部,激发第二基频时,编钟在进入振动状态后,棱所起的阻尼作用甚微。这样就出现了一钟双音的奇迹。

一种双音的调音与调律

编钟属于板振动,其音高变化与板材的厚薄、质地、大小、几何形状、敲击部位等诸多因素都有密切关系,在声学上非常复杂。

曾侯乙编钟的钟腔壁上有凸起的音塬和呈凹状的音隧,并且他们大都经过研磨和刮削。通过全息摄影可以看到音、音隧正好与第一基频或第二基频的节线位置相吻合,而这正是调整音高的关键部位。

曾侯乙编钟

古代工匠正是通过磨、刮对钟进行调音、调律,使两个乐音成三度关系的。同时音与音隧处于基频振动模式的节线上,在编钟振动时,鼓部正中(有隧之处)处于波腹,侧鼓音则处于波节,反之亦然,从而使敲击不同部位所产生的两个乐音能够明确区分。

编钟音色

除了以上用物理方式调整钟声外,对编钟化学光谱的研究表明,编钟里铜、锡、铅的比例,包括其他微量元素的含量,也就是这种合金配比是和音色直接相关的。

根据合金的原理,纯铜比较软,发音不好听,不适合做乐器。而当里面增加了锡和铅的时候,音色增加了,音乐性能也改良了。当锡的成分过了,铜的质地就会变硬,乐器就会容易碎裂,声音也不会柔和圆润。所以编钟里是存在一种完美合金配比的,以获得优美的音色。

曾侯乙编钟

正如《周礼考工记》中所记载的“六分其金,而锡居其一,谓之钟鼎之齐”曾侯乙编钟含锡量在13%-16%之间,音色浑厚丰满。含锡量低于13%时,音色单调尖锐。铅的含量对钟的衰减有显著作用。

曾侯乙编钟铭文记载

在曾侯乙编钟的钟体、钟架和挂钟构件上,共有3700多字铭文。这些铭文除了编号、记事、标音外,还标注了所发音律及律调阶名,还清楚地表明了这些阶名与楚、周、齐、申等各国律调的对应关系。

十二律

通过铭文我们可以知道,曾侯乙钟音名有宫(对应姑洗律)、羽角、商(对应妥宾律)、徵曾、角(对应韦音律)、羽曾、商角(对应无铎律)、徵、宫曾(对应黄钟律)、羽、商曾(对应大族律)、徵角(对应浊姑洗律)等十二个音名,这证明传世文献记录的“十二律”在当时确已被运用于音乐实践。

编钟演奏

掌握了钟体大小,钟壁厚薄与音高的严格比例,铸造出不同音高的编制系列;设计了“合瓦式”的独特钟形与复杂的钟腔结构,形成了奇妙的一钟双音和优美的旋律。

曾侯乙编钟的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中声部约占三个八度,高音、低音明显,由于有音列结构大致相同的编钟,形成了三个重叠的声部,几乎能奏出完整的十二个半音,可以奏出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音乐作品。

曾侯乙编钟

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推想,这套编钟在古代演奏时应由三位乐工,执丁字形木槌,分别敲击中层三组编钟奏出乐曲的主旋律,另有两名乐工,执大木棒撞击下层的低音甬钟,作为和声。

曾侯乙编钟演奏场景图

出土至今,曾侯乙编钟只公开演奏过三次。第一次是在编钟出土后3个月,恰逢建军节,曾侯乙编钟第一次向世人发出它那雄浑而又浪漫的千古绝响,那是一场持续了两个小时的音乐会。以《东方红》为开篇,以《国际歌》乐曲落幕。

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编钟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第二次奏响。从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和世界名曲的《欢乐颂》,各国驻华大使都为之倾倒。香港回归,古编钟的和鸣与《天地人》的交响,至今令人津津乐道。

曾侯乙编钟演奏

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曾说:“什么能够代表中国?在我看来无外乎两者,一是秦始皇兵马俑,二是曾侯乙编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2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