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传说和民俗信仰中,钟馗是驱除邪魅、迎福纳祥的民间神祇。
钟馗图像作为钟馗传说的视觉呈现载体,自唐代吴道子首创以来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
本文笔者就为大家详细阐述下,钟馗的名字和画像,是如何产生的?
01钟馗之名的由来
虽然钟馗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说人物,但由于年代久远、地域和民族文化纷杂,且又经历了漫长的融合与演变等原因,关于其来源问题一直模糊不清。
目前,关于钟馗之名的由来有众多的猜想,主要有“仲傀说”“终葵说”“傩祭方相氏说”“尺郭说”“尧喧说”“进士说”六种。
(一)仲傀说
有学者猜测:“钟馗之名源于商汤时期名叫“仲傀”的巫师。”传说,早在三千年前的商汤时期,有一位叫仲傀的巫师,最擅长使用巫术在祭坛上祈雨。
他主持的祈雨仪式非常灵验,所以人们用“仲傀”代指巫师这个职务。
由于仲傀和钟馗在发音上相似,导致在流传的过程中被错记为钟馗。
关于仲傀还流传“雄虺九首”的传说,据何新在《文史新考二篇》中考证:“‘仲傀’原为商汤方相,后同音演变为‘仲虺’,‘虺’为神话传说中拥有九棵头的怪蛇,后来‘仲虺’又演变成雄虺、中垒,最终发展成‘雄虺九首’的传说。”
“九”和“首”合为一字正是钟馗的“馗”,这样驱鬼巫师就演变成了捉鬼、啖鬼的英雄钟馗。
(二)终葵说
“终葵说”认为钟馗原始形态是“物”,原型为“椎”。何为“椎”?据《周礼·考工记》描述:“大圭长三尺,大圭终葵首。注:终葵,椎也。齐人名椎曰终葵。”
可见“椎”与古代礼器“大圭”相似,长度有三尺,是敲打用的一种木制工具。
因为古人对疾病、夭折、瘟疫等现象的不理解,皆认为是鬼在暗中作祟。手持武器打鬼相比赤手空拳威慑力更强,驱鬼效果更佳。
因此,生活中常见的工具“椎”便被用于打鬼活动。
久而久之,辟邪之物“椎”被神话成驱鬼神器,“终葵”的名气也越传越广。
明末学者顾炎武曾在《日知录》中对“终葵”做了进一步研究,增加了“终葵”为“椎”的依据。
他认为:“‘钟’的声母‘zh’加上‘馗’的韵母‘ui’组合成‘zhui’即‘椎’。”
此外,据《礼仪经传通解》记载:“殷氏七族,陶氏、施氏、繁氏、绮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可以看出,经过拟人和神话的演变,“终葵”一物还演变成同样具有驱逐鬼怪属性的姓氏。
《左传·定公四年》记载了终葵氏与“椎”的关系。认为终葵氏的职业是制作工具“椎”,并以职业作为姓氏,这进一步佐证了“终葵说”。
(三)傩祭方相氏说
江西萍乡有一种传统的傩戏。“傩”是一种原始的文化现象,盛行于商周时期。
它是上古先民为驱鬼辟邪而创造的一种宗教活动,主持活动的主角称为方相。
据明代王应所著《周礼传》记载:“方相氏,掌有熊皮,四眼黄金,黑衣红裳,一手执戈,一手扬盾,帅领百隶而时傩,以求控制瘟疫。”
敦煌写经《除夕钟馗驱傩文》记载:“铜头铁额,身着豹皮。教使朱砂染赤,咸称我是钟馗,捉取浮游浪鬼,积郡扫出三峗。”可以看出,钟馗与方相在穿衣风格和驱鬼功能方面都非常相似。
因此,许多学者,如明代的谢肇淛、清代的顾禄等,皆认为钟馗与方相有渊源,并推测钟馗可能是傩祭活动中的方相。
(四)尺郭说
元代学者陶宗仪认为:尺郭很可能就是钟馗身份的原型。
据汉代东方朔在《神异经·东南荒经》中记载:“在大地的东南方位,有一个名叫‘尺郭’的巨神。它头顶雄鸡,红蛇绕额,体型巨大,身高和腰阔皆为七丈。尺郭以鬼为食,以雾为饮,每日啖鬼三千三,早晨三千,傍晚三百,囫囵吞枣,不经咀嚼。由于啖鬼过度,万鬼挣扎于腹,死在地下,化身地藏。”可以看出,尺郭食鬼和钟馗啖鬼很相似,它们的装扮也颇为相似。
(五)尧喧说
钟馗可能源于北魏一个名叫尧暄的人,他的原名是钟葵,字辟邪。
据《北史》载:“北朝有人叫尧喧,名钟葵,字辟邪。魏献文帝时有名为杨终葵的将军,北齐武帝时有名为宫钟馗的宦官,隋朝有名为杨钟葵的宗室,汉代有名为乔钟葵的部将,汉朝以后,宫廷和民间争相以钟葵、钟馗为名。”
可见,北魏尧暄最早以钟葵为名,以辟邪为字,后人为求“辟邪”争相取钟葵、钟馗为名。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战争频发,百姓苦不堪言,他们在这个时候以鬼神的名字为自家孩子命名的现象屡见不鲜。
清代赵翼曾在《陔余丛考》中言“古人之名,往往有取佛仙神鬼之类以为名者。”人们取“终葵”为名,多在借助钟馗寄托辟邪消灾、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景。
(六)进士说
“进士说”源于“唐明皇梦钟馗”的故事。
据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补笔谈》记载:病重的唐明皇梦见一个身穿蓝袍的大鬼正在啖小鬼。大鬼告诉唐明皇,我是终南山进士,发誓要除尽所有捉弄人间的业障。唐明皇醒后病竟然痊愈了,于是令吴道子为之造像,并赏赐大臣,张贴于宫舍,以起“祛除邪魅”之功用。
此外,《唐逸史》也有类似的描述,钟馗为唐高祖年间的举子,因应举不中,触殿阶而死。高祖知晓此事后,赐钟馗为进士,并赠蓝袍以葬。
对于“唐明皇梦钟馗”的故事有学者质疑,唐朝虽然国力强大,但由于门阀制度黑暗,平常百姓很难通过科举考试中举,因此唐代文人杜撰出“应举不中,触阶而死”的钟馗故事,具有暗讽之意。
此外,在唐明皇当朝的文献中,未能找到有书生殿试自尽的相关资料。
因此,关于“进士说”真实与否无从考究。
综上所述,钟馗最早出现的时间节点我们无从判断,钟馗的“真身”是物是人还是神,我们难于定论。
学者们的猜想是通过流传及演变的规律寻找相关的佐证,并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来推断结论,显得很牵强。
如果没有确凿的证据,就认定某种学说为钟馗真实的身份,则是对钟馗这一民间传说的轻视。
对于以上六种猜想,我们可以发现,“仲傀说”“终葵说”和“傩祭方相氏说”都与巫术和方相有关,都具有“驱鬼辟邪”的功用。
在极度缺乏工具和自然常识的原始时期,鬼神观念出现,人类对于遭受的灾祸、疾病等不可解释的事情皆认为是鬼在作祟。
在此背景下,巫术活动出现,人类将巫术视为增强自身能量的一种途径,希望借助巫术活动驱除灾祸、疾病,以达到生活平安、人丁兴旺的美好目的。
因此,钟馗很有可能是原始巫的产物,是“辟邪消灾”民俗信仰的体现。
它既可以抽象为物,又可具象为人。
02钟馗图像的起源
钟馗图像诞生于唐代,由吴道子根据唐玄宗的梦境所创。吴道子被誉为唐代第一画家,尊为“画圣”。
在他未满20岁的年纪,因画技高超,被唐玄宗征召入宫,聘为御用画师。
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吴道子创作钟馗图像的过程:“玄宗患病,巫医使用各种方法,均不能治愈。一日夜里,玄宗忽然梦见两只鬼,一个大一个小。小鬼身穿朱砂染色的衣服,短鼻子,一只脚短,一只脚悬着,盖一大筠纸扇,偷了太真紫香囊及玉笛,绕大殿而跑。大鬼戴帽,身穿蓝色的衣服,光着一只手臂,郸双足,正提起小鬼,挖其眼睛,然后打碎吃掉。玄宗问大鬼:‘你是何人?’大鬼云:‘臣叫钟馗,是武举不捷之士。向陛下发誓,一定除尽天下之妖孽。’梦醒后,病竟然痊愈了。乃诏画工吴道子,告知以梦,日:‘试为朕根据梦境图之。’道子奉旨,仿佛自己也梦到一样,立笔图讫以进。玄宗瞠视很久,曰:‘是卿与朕同梦耳,何肖若此哉!’。”
可见,首先,文中“立笔图讫以进”体现出吴道子高超绝伦的绘画技法。
其次,唐明皇梦中的钟馗与吴道子的梦没有什么不同,就像共同做了一个相同的梦一样。
它表明,钟馗是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在梦中的映射,是人们心中共同期望的正义形象。
令人惋惜的是,由于战乱、社会动荡、年代久远等原因,这幅旷世奇作已经失传,我们无法得知唐代吴道子创作的钟馗图像的具体内容,只能从文字记载的古籍中推断。
关于吴道子创作的钟馗图像,有四篇文字记载:其一,据《唐逸史》记载:“钟馗作执鬼状”。
这里只涉及钟馗捉鬼的动作,没有详细描述钟馗的姿态、捉鬼等动作;其二,《梦舞钟馗赋》中钟馗的形象为:“曳蓝衫、挥竹简,奋长髯于阔肊,斜领全开;搔短发于圆颅,危冠欲坠。”只有对钟馗姿态的描写,对其捉鬼的细节并未谈及;其三,北宋沈括对钟馗形象地描述为:“绕殿而跑的小鬼,被钟馗捉住后擘而啖之。”这里虽有捉鬼动作,但对姿态描述得不够详细;其四,北宋郭若虚称其亲眼见过吴道子绘制钟馗图像的过程,《图画见闻志》中有这样的描述:“吴道子笔下的钟馗,身穿蓝衣衫,脚穿皮靴,一只眼微闭,腰间插着朝笏,额上系巾,头发蓬松,左手抓着一只小鬼,右手手指用力扣小鬼的眼睛。”这个描述既包含捉鬼的内容,也描写得非常详细。
文中的“衣蓝衫”中的“蓝”与“褴褛”中的“褴”字同音,具有破旧的含义。
郭若虚描述的钟馗形象与“玄宗梦钟馗”中落魄的武举不捷之士的形象是一致的。
它最符合“玄宗梦钟馗”中丑陋且贫寒的读书人形象。
钟馗图像的诞生和“钟馗样”的出现,使钟馗这一神话传说中的神祇人物从此有了特定的面貌和形象。
在之后的数百年里,它深受文人画家、职业画师和民间画工的喜爱。
他们纷纷以吴道子的“钟馗样”作为摹本,发展成为形式多样、历久不衰的钟馗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