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周礼 >> 周礼知识 >> 晋祠之谜篇

晋祠之谜篇

晋祠之解

晋祠在太原,这事儿地球人都知道!

晋祠原本不在临汾,所以就建在了太原!

这是怎么回事?

首先,咱来说说晋祠究竟是干啥用的?

在说晋祠之前,咱先来说说寺、庙、祠是什么吧?

其实这三个东西在古代是严格分开的。

寺是佛寺,里面供奉着佛,也有宗教人员;

庙是供奉鬼神的,它里面没有神职人员或只有极少的神职人员(关公不是鬼神为啥叫庙,因为关公我们把它神圣化了,把他看成神了);

祠是纪念在现实生活当中的伟大人物,还有纪念祖先或者先辈的,相当于一个纪念堂。(比如前些时间热播的影视剧《白鹿原》,其中的祠堂里,就供奉的都是白鹿原上各家的祖宗牌位)

说到这里,也许各位就明白了。

晋祠其实就是祠堂,它所纪念的,便是晋国的开国元勋——唐叔虞。

那么这个晋祠是什么时候建造的?

这个说法不一,有说晋祠是周朝时的晋国始建,也有说是两晋时期始建,但究竟是哪个时期所建的呢?咱们慢慢来看。

话说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他是河南温县人。

这个地方原来是周王室的地盘,后由于晋文公曾经救过周襄王,所以周天子就把这个地方封给了晋国,所以司马懿属于晋国人(当时河南的一大片地方都是属于晋国的)。

到司马昭时,他被封晋王,司马昭死了以后司马炎继位,袭父爵还是晋王。

所以司马炎称帝后,建立国家就叫晋朝。

南北朝时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写的《水经注》中,记载晋祠已有相当规模,这是晋祠第一次出现在文字记录中。不过问题来了。若是在周朝时期晋国始建,想必史料典籍中会记载一二,但漫漫历史长河中,却无相关方面的记载,直到郦道元的《水经注》问世,才有了晋祠的第一次记载。好了,我们可以整理下思绪。

司马懿是晋国人,他的孙子司马炎建立了西晋王朝;

西晋之前没有关于晋祠的记载,直到南北朝时期,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才有了晋祠的记载,且此时已经初具规模。

所以,可以推断,晋祠是在晋朝时期建立的,用来纪念周朝晋国的创始人唐叔虞!

那么晋祠为什么建在了太原?

说晋祠,不能不说唐叔虞。唐叔虞,何许人也?

唐叔虞本叫姬虞,是周武王姬发的三儿子。后来他被封到了唐国,后世便称之为唐叔虞。

唐叔虞把唐国治理的很好,到了他儿子姬燮的时候,把首都迁到了一个叫“晋水”的地方,并把国号“唐”改为“晋”。

史书当中有记载,“晋”就是晋水发源地古晋阳古城西北悬瓮山下。

现在的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就有悬瓮山在那里,显而易见古代的“晋”地就在太原,晋国的首都也应该在这里。但后世建晋祠的时候为什么没有建在翼呢?这里一定有它的道理!

因为后世的建造者认为,晋水在太原,所以晋国也在太原,晋祠自然也就建造在了这里。这难道有什么不妥吗?

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记载,晋水在太原,而且晋水的发源地就在难老泉。可是郦道元为什么会这样以为呢?

这就牵扯到了太原的古称,晋阳。

古人起名字有讲究,如果在水旁边建城,或者叫阳,或者叫阴。如果在河的北边就叫晋阳,如果在水的南边就叫晋阴。

因为太原古代叫晋阳,按照古人的说法,“晋阳”的实质性含义,其实是在晋水北边所建造的一座城。

这样一来,郦道元自然认为这就是晋水了,所以他认为姬燮迁都之后是在太原这个地方,显然是正确的。

那郦道元之所以能写出这样一个记述,其实就是因为他的前人(也就是晋朝人),也很有可能是这样认为的,所以在建造晋祠的时候,就建到这儿了。

此外,形成这样正确的结论,还有一个依据。

晋祠附近有两个墓,一个大王墓,一个小王墓,大王墓就是唐叔虞的墓,小王墓就是姬燮的墓,他们的墓还在这儿,所以认为这可能就是晋国的首都。

但实际上,晋阳城是赵简子时期在古唐城的遗址上建造的,之前这个地方属于塞内外交汇处,是少数民族经常出没的地方,所以晋国首都就建在这儿。

因为史书记载中明确提到了晋水,就是太原古城旁边一条著名的水,这是确凿无疑的。

现在的经过专家论证,考察晋水就是从悬瓮山流出来的一些泉水,五条泉水汇在一起以后形成了一条河流,这条河流古代记载很明确,后来的汾水就形成了。

所以,依据正确的判断,古代这个晋祠就建在了太原。

所以说,晋祠其实是晋朝人为了纪念周朝晋国的开国元勋唐叔虞所建的,但是选对了地方,就建在了晋水之旁!

说到晋国,就不得不说另外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叫古唐国,是中国上古时期到西周初年的一个诸侯国。按照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来分,唐国是侯爵。唐国国君祁姓,是传说中尧的后裔。

周朝初年,古唐国的末代君主作乱,被周公和王子虞统率的周军攻灭。王子虞是周成王姬诵的同母弟弟,是周武王姬发的儿子。他的母亲王后邑姜,正是周王室所册封的第一功臣开国功臣吕尚(又名姜子牙)的女儿。

周成王灭古唐国后,把王子虞分封唐国故土(今太原市晋源区古城营村一带)。王子虞成了古唐国国君,古唐国也变成了姬姓诸侯国。因此王子虞也被称为唐叔虞。

古唐国为什么后来就变成了晋国,这又跟大唐王朝的国号“唐又”有什么关系呢?

由于古唐国是夏朝统治的旧地,四面都是戎狄部落,经常会发生军事冲突。唐叔虞继任古唐国之后,因势利导,继承了古唐国原有的“夏朝”执政经验,在与戎狄相处的过程中,尊重他们的习惯,用戎狄之法统治戎狄,很快就收到了成效。古唐国自此安定了下来。

周成王十一年(前年),唐叔虞得到了“嘉禾”。所谓“嘉禾”其实就是一株根茎的庄稼却长了两个穗子。这被当做是上天降下来的“祥瑞”,送到了周王室那里。周成王得到这个祥瑞之后,又让弟弟唐叔虞把这个象征祥瑞的“嘉禾”送给了叔叔周公旦,写了《馈禾》。周公旦接受了这个大礼之后,赶紧回礼,写下了赞美周成王的《嘉禾》。

而原来古唐国那些唐尧的后裔,则全部被迁到了周朝的统治中心附近的杜国(在今陕西西安东),以便监视。杜国一直延续到春秋初年,伴随着秦国的崛起,最终被秦宁公所灭。

唐叔虞死后,他的儿子姬燮(亦称姬燮父)继位。姬燮继位后,将唐国都迁移到晋水(太原市晋源区西悬瓮山,此处有纪念唐叔虞的晋祠)之傍,因而将国号改为“晋”。自此,古唐国就变成了晋国,姬燮也就成了晋侯燮。

古唐国为什么后来就变成了晋国,这又跟大唐王朝的国号“唐”有什么关系

晋侯燮后代中的一支,迁徙到今天湖北随州市、枣阳市一带,仍称为“南唐国”。前年,南唐国与吴国、蔡国一起参加“柏举之战”(今湖北省麻城市境内,一说湖北汉川北),联军击败楚国,遭到楚国记恨,次年南唐国被楚国所灭。

说到“柏举之战”,可能没有几个人听说过,但说到“伍子胥报仇鞭尸楚平王”估计很多人就恍然大悟。在吴国伐楚的战斗中,吴国以3万兵力出击,在伍子胥、孙武的率领下,屡出奇兵,五战五捷,攻破楚军20万大军,重创了楚国。

关于“唐叔虞受封”,还有两个传说。

第一个说,唐叔虞的母亲做梦,梦见上天对周武王说:“我让你生个儿子,名叫虞,我把唐赐给他。”等到生下来一看,果然婴儿的手掌心上写着“虞”字,所以就给他取名为虞。

第二个说,周成王和王子虞作游戏,成王把一片桐树叶削成珪(古玉器名。长条形,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以为礼器。依其大小,以别尊卑。)的形状送给他,说:“用这个分封你。”史官佚看到之后,就请求择吉日良辰给王子虞册封。周成王说:“我跟他闹着玩呢!”史官佚说:“天子无戏言。只要您说了,史官会如实记下来,遵照礼节办事,完成了之后,还要奏乐歌颂。”于是周成王把古唐国的方圆一百里土地封给王子虞。

前一个明显有牵强附会的成分,母亲为自己的孩子讨要封赏,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可离谱到刚生下的孩子手上就写得有字,实在是无法相信。

但第二个,就比较有意思了,它强调了史官的作用,作为历史的见证人,强调封赏的动机可能不纯,但目的却很明确: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周王室的统治是建立在宗法制、礼乐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之上的,必须维护。

在这里,要说一些题外话,比如唐朝为什么定国号为“唐”,还要说到上面提到的这个古老的“唐国”。唐高祖李渊是世袭的唐国公,封地正在今天的山西太原,古唐国的故地。他起兵之前,还特意到晋祠(唐叔虞祠)去祈祷,希望唐叔虞能够保佑自己起兵顺利。所以夺得天下之后,定国号为“唐”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所谓“华夏文明看春秋,春秋大义看晋国”,在中华文明史上,晋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曾经实际或者连续称霸春秋六百年,但如此重要之国的国号来源,却一直是个谜团。

《汉书·地理志》记载:“唐有晋水,叔虞子燮为晋侯,是燮以晋水改为晋侯。”也就是说,晋国因地而得名,貌似符合古代国号来源传统,因为商周汉唐宋国号都从地名而来,但问题在于晋水在如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源一带,春秋之前是戎狄活跃之地,唐叔虞之子燮非常可能在此建国,同时也有相关文献佐证,因此晋水之说不仅符合逻辑,而且还是一个孤证。

随着甲骨文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甲骨文中的“晋”字非常特别,与历史上的情况高度吻合,由此揭开了晋国国号起源之谜。

晋国国号来源之谜,甲骨文揭开晋字本义,难怪晋国被称为晋国。姜子牙唯一的女儿叫邑姜,嫁给了周武王,育有周成王姬诵与姬虞。相传,一天邑姜梦见上天对周武王说:“我让你生个儿子,名叫虞,我把唐地赐给他。”等到邑姜生下婴儿后一看,手掌心上果然写着“虞”字,就给儿子取名为虞,因是小儿子故亦称叔虞、太叔。

周成王时,古唐国参与三监之乱,周公亲征灭了古唐国,成王将唐地封给姬虞,因此叔虞史称唐叔虞。商周时期,如今山西太原市附近是古唐国之所在。唐是尧之后,尧称陶唐氏,所以被称之为唐国。叔虞受封之后,虽然说贵为国君,但四面皆敌,不仅有古唐国势力,而且不远处还有戎狄,形势之危急可以想见。

叔虞去世,儿子燮父即位之后,可能古唐国已经到了危急存亡之秋了,并改国号为晋,因此燮父是第一位晋侯,晋国的开国之君。由唐徙晋,这是晋国历史上里程碑式的大事,但燮父为何将国号改为“晋”,究竟是因为晋水!

晋国国号来源之谜,甲骨文揭开晋字本义,难怪古唐国被称为晋国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山西省曲沃、翼城两县接界处,考古挖出了“晋侯墓地遗址”(又称曲村天马遗址),共有九组十九座晋侯及其夫人墓,距今为—年。

按照《周礼》记载,当时分为“公墓”和“邦墓”,公墓是周天子和诸侯等贵族的家族墓地,“公”不是公共之意,而是“公族”之意,邦墓是普通百姓(不包括奴隶)之墓。在晋侯墓地遗址出土之前,出土的西周墓地几乎都是贵族和平民杂处,很难看出“公墓”和“邦墓”之别,“晋侯墓地遗址”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周诸侯家族墓地,学术意义重大。

之所以判断这是“晋侯墓地遗址”,原因在于出土了不少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清晰地表明这里就是西周时晋国的“公墓”。在M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铜鸟首象身尊(见上图),铜器与盖上都有铭文“晋侯乍向太室宝尊彝”,学者孙庆伟考证认为晋侯鸟尊铭文中的“晋侯”就是指第一代晋侯燮父。在8号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器上铭刻着晋侯苏的名字,可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

距离“晋侯墓地遗址”大约10多公里处,是苇沟——北寿城遗址,这是西周时晋国都城所在地,从燮父时期一直延用到曲沃代翼,即晋国王族的曲沃小宗取代翼城大宗。也就是说,北寿城遗址是晋国早期的都城,公墓设置在10余公里处,与晋水相去甚远。

晋国国号来源之谜,甲骨文揭开晋字本义,难怪晋国被称为晋国。

一般来说,因河得字的文字,如江、济、汉、灞、漓、涪等都有水部,但以晋水闻名的晋字不仅没有水部,而且甲骨文中的晋字也与地名无关。

甲骨文中的晋字,上部像两支倒立的箭(“矢”),下部是像“日”字的靶心,这就是两支箭射中靶心,射箭者连续射中目标,就有进一步、跟进、递进的意思,因而引申为前进、向上,故有“晋见”、“晋级”等的说法。

西周之后的晋字,出现了一定的变化,但基本还是甲骨文的字形,直到秦汉之后上部才脱离箭矢之形。燮父是唐叔虞之子,生于在西周之初,自然明白晋字的射箭含义。

明白了晋字含义,再去阅读史书,晋国之所以为“晋”,就真相大白了。

《国语·晋语八》记载:平公射鹌。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入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地名)壹;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鹌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运闻。”

这句话的意思是,晋平公射杀鹌鹑,却没能射死,就派竖襄去抓,还是没抓住,晋平公大怒就将竖襄抓起来准备杀掉。叔向就是羊舌肸(xī),公族之人,姬姓,听说之后就去见晋平公,对他说祖上唐叔一箭就射死了犀牛,用它的皮甲制成了一副大铠甲,所以被封于晋国,你继承了唐叔的君位,结果没有射死鹌鹑,派人还没能抓住,这是晋国国君之耻,你赶快将竖襄杀掉,不要让这件事传播出去。羊舌肸这是暗中劝谏,最终晋平公羞愧的释放了竖襄。

从这一段记载中可知,唐叔是一位善射之君,而古唐国位于四战之地,周围戎狄环伺,想要古唐国保存下来,必然要有强大武力,由于国君唐叔善射,国人自然也会善射。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韩氏家族(姬姓后代,被封于韩地),三家分晋后的韩国,就是以善射和善于制造弓弩闻名,所谓“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

唐叔善射,唐人善射,韩国成为天下弓弩中心,晋字字形又恰如箭矢射中箭靶,如此种种不难判断,燮父更改国号为“晋”,不是什么晋水,而是弓箭有关。

《晋国史纲要》中说,燮父更改国号,是以唐叔虞曾晋献嘉禾(禾稻)给周成王的缘故,改称晋侯以志之,随后便将国号改为晋了。实际上,与其说晋献嘉禾,而改称晋侯以志之,不如说燮父时期古唐国风雨飘摇,为了躲避之前唐国残余和戎狄的入侵,耻辱般地逃到北寿城遗址,由此燮父立志要用手中的箭矢射杀敌人,夺回曾经失去的东西,因而将国号更改为“晋”。

从晋字演变来看,“晋”一开始不太可能被用作地方或河流名称,所以晋水的出现,极有可能发生在燮父将“唐”改为“晋”之后,就是因国得名。

春秋时期,天下诸侯的国号,往往都是从地名升级而来,春秋时期的秦楚齐鲁宋卫陈杞等莫不如此,唯独晋国是一个特例。

晋侯燮父为了表彰和纪念父亲唐叔虞对于古唐国的治理,使古唐国风调雨顺,农业生产大获丰收并且农田里长出了“嘉禾”,由于敬献嘉禾的喜报鼓舞着东土作战的周公大获成功,所以报请当时的周康王恩准“改唐为晋”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当然更深层的寓意是进行,进去,进步的意思,更加彰显了晋侯燮的良苦用心!

你知道晋国旁支代宗是发生在什么时候吗?你知道晋国二半夜跑出去找女人,反被盗贼杀死的君主是谁吗?你知道晋国最后一任君主的下场是怎么样的吗?跟着我,带你了解你所不知道的春秋战国之晋国。

诸侯晋(前年—前年),周朝周武王之子的姬姓诸侯国,周初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姬姓晋氏,首任国君唐叔虞姬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国号初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为晋。晋国在鼎盛时期,地域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东西北部与内蒙一部的广大地区。也因为晋国的国力强大,经常压制住齐秦楚三个大国,在春秋时期大多数时间里独霸中原。

但在晋平公以后,晋国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卿之间斗争激烈。晋定公时,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于公元前年,韩、赵、魏三家共灭智氏,晋国已被三家瓜分。在公元前年,周威烈王册封韩、赵、魏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最终在前年,末任晋侯晋静公被废为庶民,晋国正式消亡。

唐叔虞姬虞,西周时期晋始祖,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同母弟。周成王幼年即位后,皇父周公旦摄政。周成王八年,周朝诸侯国唐国发生叛乱,威胁周王室在河东地区的统治,周公旦率军平息唐国叛乱,并于周成王十年,将原唐地分封给弟弟叔虞,叔虞于是成为唐国国君,因此故称唐叔虞。当时,由于唐国地处夏人故墟,四周遍布戎狄部落,加上叛乱刚刚平息,局势动荡不定,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叔虞受封治唐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用夏朝对戎狄方式治理戎狄的地方。推行政策一年后,不仅解决了部落直接的矛盾,还使得农业、牧业都得到显著发展,政绩斐然可观。

晋侯燮姬燮,周武王之孙,唐叔虞之子,晋国第二任国君,在位时间不详。唐叔虞死后,晋侯燮继任君位。晋侯燮继位后,迁都到晋水旁,并将国号“唐”改为“晋”,此国号一直沿用六百余年,直到公元前年,周威烈王承认赵烈侯赵籍、韩景侯韩虔、魏文侯魏斯为诸侯,晋国才被取而代之。

晋武侯姬宁族,晋侯燮之子,晋国的第三任国君,在位时间不详。事迹没有过多记载。

晋成侯姬服人,晋武侯之子,晋国的第四任统治者,在位时间不详。事迹没有过多记载。

晋厉侯姬福,晋成侯之子,晋国的第五任君主,在位时间不详。

晋靖侯姬宜臼,晋厉侯之子,晋国第六任君主,在位十八年。晋靖侯十七年,周厉王残暴不仁,周人将他赶出镐京,让周公和召公共同当国,史称“共和”。晋靖侯于次年去世。

晋僖侯又称晋釐侯,姬司徒,晋靖侯姬宜臼之子,晋国的第七任国君,在位十八年。因晋僖侯名司徒,有避讳之说,便废除了当时的司徒官职(三公,类似副总理职务),到晋文公时期称中军。

晋献侯姬籍,晋僖侯之子,晋国第八位君主,在位十一年。有说周王三十三年,晋献侯受周王指示,东征今山东的夙夷,大获全胜并取得二邑后,晋献侯受周王封赏,晋献侯为报答和颂扬天子的恩德,铸造了两套共十六枚编钟,把天子的恩宠记载在钟上。但时间上不对,晋献侯在位时的周王为周宣王姬静。献侯在位十一年,死时是周宣王十六年,以上说的“周王三十三”时,应该不是晋献侯事迹。而周宣王三十三年,是晋穆侯在位的时期,为晋穆侯十七年。

晋穆侯姬费王,晋献侯之子,晋国第九任君主,在位二十七年。晋穆侯四年,晋穆侯迎娶齐国的宗室女子姜氏为夫人,史称齐姜。晋穆侯七年,正在齐姜怀有身孕时,晋穆侯接到周宣王的命令,让他率军随王讨伐条戎,没想到晋军却惨败而归。晋穆侯深以此战为耻,适逢此时齐姜生下他们的第一个儿子,晋穆侯便为他取名为“仇”,并立其为太子,以示不忘条戎之耻。晋穆侯十年,晋穆侯率军讨伐北戎,并一战击败北戎,大获全胜。此时齐姜生下第二个儿子,于是晋穆侯便为他起名为“成师”。晋国大夫师服预言说,因晋穆侯给长子和次子取名正好相反,晋国肯定要出乱子,结果正如大夫师服预言所说,晋国发生了长达数十年的内乱。晋穆侯去世后,其弟帝殇叔自立为君,史称晋殇叔。太子姬仇出国逃亡。

晋殇叔姬殇,晋献侯之子,晋穆侯之弟,晋国第十任君主,在位四年。晋殇叔因多次协助哥哥晋穆侯征战四方,掌握了晋国巨大的权力。在晋穆侯死后,晋殇叔以兄终弟及的方式成第一次打破晋国嫡长子继承制度,成了晋国的统治者。晋穆侯嫡长子姬仇,未能继承君主之位,出奔他国避难。在晋殇叔四年,姬仇率领其追随者成功袭杀殇叔,自立为晋君,是为晋文侯。虽然这次的内乱并未给晋国带来震撼,但却对晋国后来长达六十七年的内战埋下了的炸弹。

晋文侯姬姓仇,晋穆侯之子,曲沃桓叔之兄(晋穆侯次子姬成师),晋国第十一任君主,在位三十五年。晋穆侯去世后,晋文侯的叔父晋殇叔篡夺君位,晋文侯逃到其他诸侯国避难,后再晋殇叔四年以武力夺回君位。晋文侯十年,申侯联合犬戎等攻下西周都城镐京,杀死周幽王和姬伯服,西周灭亡。同年周平王和周携王姬余臣(周幽王另外一个儿子)各自称王,晋文侯同郑武公、秦襄公合力勤王,拥立周平王,并护卫周平王完成东迁(东周建立)。晋文侯二十一年,晋文侯出兵杀死周携王,结束周王室长达十年的二王并立局面,为东周初年的局势稳定作出很大贡献,因此深得周平王的倚重。

晋昭侯姬伯,晋文侯之子,晋国第十二任君主,在位六年。晋昭侯元年,晋昭侯将叔父姬成师封于曲沃,世称曲沃桓叔。当时曲沃比晋国的都城翼城还大,大夫师服劝谏晋昭侯说,君王的力量、地盘大于臣下,这样才能巩固地位和统治,也不能违背周礼规定的等级制度,曲沃日后必为祸害,但晋昭侯并没有听取他的意见,也从此时起,晋国内乱爆发。晋昭侯七年,晋大臣潘父弑杀晋昭侯,迎立曲沃桓叔。曲沃桓叔正想进入翼城夺权之时,晋国国君的支持者势力还很大,于是发兵攻打曲沃桓叔。曲沃桓叔兵败,退回曲沃。晋国人拥立晋昭侯的儿子平为国君,是为晋孝侯,并且诛杀叛党潘父。至此,翼城与曲沃的对立完全公开化,晋国实际上已是两个政权并立。

晋孝侯姬平,晋昭侯姬伯之子,晋国第十三任君主,在位十五年。晋昭侯七年,晋大臣潘父弑杀了晋昭侯,迎立曲沃桓叔。曲沃桓叔欲入晋夺权时,被晋人发兵逐回曲沃。晋国人拥立晋昭侯的儿子平为国君,是为晋孝侯。晋孝侯十五年,曲沃桓叔之子曲沃庄伯在晋国都城翼弑杀了晋孝侯,晋人发兵攻打曲沃庄伯,曲沃庄伯不敌,退回曲沃。

晋鄂侯姬郄,晋昭侯之子,晋孝侯之弟,晋国第十四任君主,在位六年。晋昭侯遇弑以后,曲沃庄伯被晋国人赶走,立晋鄂侯继位。被赶走的曲沃庄伯野心不死,于周桓王二年,联合郑国、邢国攻打晋国,受贿赂的周桓王也派兵支援曲沃攻打晋国,晋鄂侯被打败逃到随地后死去。在听到晋鄂侯死讯后,曲沃庄伯再次兴兵攻打晋国都城,但也是此时,曲沃庄伯与周天子反目成仇,周桓王命虢公出兵讨伐曲沃庄伯,曲沃庄伯兵败,只得逃回曲沃防守。周桓王立晋鄂侯的儿子光为国君。这次的战役中,曲沃庄伯虽然兵败,但却大大摧残晋君主的势力,为曲沃武功夺权打下基础。

晋哀侯姬光,晋鄂侯之子,晋国第十五任君主,在位九年。晋哀侯八年,晋哀侯侵占陉庭的田土,陉庭南部边境的人联合曲沃武公攻打晋国都城翼城(晋哀侯这就是在作死的边缘上来回试探)。晋哀侯九年,曲沃武公进攻翼城,晋军大败,曲沃武公乘胜追击,当天夜里,晋哀侯被曲沃武公俘虏,并杀害。

晋小子侯姬小子,晋哀侯之子,晋国第十六任君主,在位四年。晋哀侯被杀后,曲沃由此掌握主动权,在晋国影响力已经大大加强,晋君的号令已经没有什么效力。晋小子侯四年,晋小子侯被曲沃武公诱骗并杀害(这点我就好奇了,怎么诱骗的)。曲沃武功出兵打算夺取晋国政权,眼看马上成功,却被周桓王派来的大军打败,讨回曲沃防守。

晋侯缗姬缗,晋鄂侯之子,晋哀侯之弟,晋国第十七任君主,在位二十七年,侯氏的始祖。晋小子侯被诱杀后,被立为国君。晋侯缗元年,曲沃武功破晋国国都翼城。晋侯缗二年,虢国、芮国、梁国、荀国、贾国共同出兵攻打曲沃武公。晋侯缗二十八年,晋侯缗,被曲沃武功打败并杀死。完全兼并晋国土地。曲沃武公用所有的珍宝器物贿赂周釐王。于是,周釐王命曲沃武公为晋国国君,列为诸侯。

晋武公姬称,又称曲沃武公,晋穆侯曾孙,曲沃桓叔之孙,曲沃庄伯之子,晋国第十八任君主,成为曲沃国君有三十七年,即位晋国国君有两年。我们来聊聊这个打不死的小强有多顽强,首先理一下,他是晋国长达六十七年两国分裂的终结者,同时又是旁支代宗夺取晋国统治权的实行者,也是弑君第一人,先后弑杀晋国三位国君,晋哀侯、晋小子侯、晋侯缗。以国中国的力量,先后抗住晋国宗室的进攻,还能反将晋宗室按在地上摩擦,又在抗住周恒王进攻后,反将晋都城翼城攻破,又在抗住虢国、芮国、梁国、荀国、贾国合力出兵攻打后,反将晋国宗室土地吞灭,夺得统治权。在夺得地盘后,又财力去贿赂周釐王,被周釐王正式任命为晋国国君,列为诸侯。被列为诸侯后又是反手将曾经出兵打过他的荀国灭掉。

晋献公姬诡诸,晋武公之子,晋国第十九任君主,在位二十六年。先说说晋献公的名字,因晋武公活捉戎狄首领诡诸,而起名叫姬诡诸。即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用谋士士蒍之计,尽灭掉从曲沃桓叔、曲沃庄伯旁支子孙,来巩固君位。晋献公五年,攻灭骊戎,并得到了骊姬和少姬。晋献公八年,听从谋士士蒍建议,避免祸乱,诛杀原晋国所有公子(君主的儿子)。晋献公九年,没被杀掉的原晋国公子逃亡到虢国,虢国出兵进攻晋国,结果被晋国胖揍。晋献公十六年,攻灭霍国、魏国和耿国、并赐耿地给赵夙(赵国始祖)、魏地赐给毕万(魏国始祖)。晋献公二十一年、太子申生被骊姬算计自杀。晋献公二十二年、晋献公两个儿子同时被骊姬算计,怕被杀逃亡。晋献公二十二年,向虞国借道攻灭虢国,返回时顺手灭掉虞国,成语假道伐虢、唇亡齿寒由此而来。

在说晋惠公之前,说下晋献公死后的君权争夺,晋献公的太子与两个儿子,自杀的自杀,逃跑的逃跑,全因晋献公宠妻骊姬引起,史称骊姬之乱,晋献公死后,骊姬的儿子太子姬奚齐,在葬礼上被晋国大夫杀死,托孤大臣眼看要殉主而去,骊姬说,我少姬的儿子姬卓,也是晋献公的骨肉,你可以辅佐他,完成晋献公对你的嘱托。九岁的姬卓临危受命刚当上君主不到一个月,就被士大夫发动政变,摔死在宫殿里。最后骊姬也投湖自尽了。

晋惠公姬夷吾,晋献公之子,晋国第二十任君主,在位十四年。晋献公二十三年,为避免被骊姬谗言的晋献公杀掉,逃亡秦国。晋献公去世后,晋国大夫里克发动政变先后杀掉骊姬和少姬所生的太子奚齐、公子姬卓。迎接被迫害逃亡的公子重耳,但重耳不想回去即位,大夫里克又迎接姬夷吾回国即位,但晋国内还有其他公子做竞争,为保险起见的姬夷吾用重金贿赂秦穆公,并许诺,你帮我即位,我便把河西地区割让给秦国。同时又写信对大夫里克说,你帮我即位,我把汾阳的城邑封给你。于是就是秦国派兵护送姬夷吾回国即位。你以为这就结束了?错了,即位后的晋惠公对秦穆公说,不好意思啊,之前答应给你的地方,可是大臣们不同意啊,所以不能给你。然后又用计谋不仅没有给大夫里克汾阳的城邑,反而还夺了他的权利,但又不放心大夫里克会不会再次发动政变帮助兄长重耳夺权,便一不做二不休的杀掉大夫里克。到了晋惠公四年,晋国闹饥荒,晋惠公向秦国买粮食(我就好奇他怎么好意思),秦穆公说:晋惠公虽然可恶,但晋国百姓是无罪的,不仅没有趁火打劫的去打晋国,反而卖了很多粮食给晋国渡过难关。晋惠公五年,秦国闹饥荒,秦穆公向晋惠公买粮,晋惠公不仅没卖粮食给秦国,反而趁机向秦国发动战争。晋惠公六年,度过饥荒的秦国发兵讨伐晋国,晋惠公兵败被俘。最终向秦国割让黄河以西的土地被放回晋国。

晋怀公姬圉,晋惠公之子,晋国第二十一任君主,在位一年。早年在在秦国做人质,晋惠公逝世后做了君主。但不久,晋怀公的伯父重耳在秦穆公支持下回国,晋怀公的心腹吕省和郤芮都临阵倒戈,晋怀公被迫出奔高梁,很快被即位为晋文公的重耳派人杀死。

晋文公姬重耳,晋献公之子,晋惠公兄长,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在位九年。骊姬之乱时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也因为谦虚而好学,善于结交有才能的人。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晋杀晋怀公自己。晋文公在位期间任用狐偃、先轸、赵衰、贾佗、魏犨等人实行通商宽农、明贤良、赏功劳等政策,作三军六卿,使晋国国力大增。对外联合秦国和齐国伐曹攻卫、救宋服郑,平定周室子带之乱,受到周天子赏赐。晋文公五年,在城濮之战以少胜多,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晋襄公姬驩,晋文公之子,晋国第二十三位君主,在位七年。晋襄公本性宽厚,不像其父晋文公手腕强硬,属于守成之君,晋文公生前所用的重臣,在晋襄公时没有过多调整。晋襄公新即位之时,秦国蠢蠢欲动,被晋国联合姜戎,在崤山谷中设下埋伏,致使秦军全军覆没。晋襄公三年,为报仇出兵的秦国在晋国先发制人的情况下,大败彭衙。同年冬天,晋率宋、陈、郑之兵攻打秦国,夺取秦国汪、彭衙两城邑。晋襄公四年,为报仇的秦国再次出兵,过河焚舟,晋国闭门不出,被秦国拿下郊(今山西闻喜西)和王官(今山西闻喜)两地。

晋灵公姬夷皋,晋文公之孙,晋襄公之子,晋国第二十四任君主,在位十四年。在位期间也与秦国一直发生战争。晋灵公二年,秦国攻打晋国,夺取晋国的武城,以报复令狐战役的失败。晋灵公四年,晋国派兵攻打秦国,夺取秦国的少梁。同年夏天,秦国派兵攻打晋国,夺取晋国的郩邑。晋灵公六年,秦康公率军攻打晋国,夺取晋国的羁马。晋灵公大怒,命赵盾、赵穿、郤缺进攻秦军,晋军在河曲与秦军大战一场。晋灵公八年,周顷王去世,因公卿争权夺利,所以没发讣告。晋国派赵盾率领战车八百乘平息周朝内乱而拥立周匡王。晋灵公幼年继位,年长后喜好声色,宠信屠岸贾,不行君道,荒淫无道,以重税来满足奢侈的生活,致使民不聊生。最终遭赵盾、赵穿兄弟杀害。

晋成公姬黑臀,晋文公之子,晋襄公异母弟,晋灵公的叔叔,晋国第二十五任君主,在位七年。晋成公早年在东周作人质,因晋灵公荒淫无度被杀后回到晋国继位。晋成公在位时期,对内恢复公族官职,对外与郑国结盟,多次派兵援救郑国,比如晋成公元年,楚国打郑国,晋国救援,晋成公三年楚国打郑国,晋国救援。然后就是攻打打不听自己意见的诸侯国,如,晋成公三年在出兵救援郑国的同时,打了打陈国。还有就是联合抢自己粮食的狄人打秦国。

晋景公姬獳,晋文公之孙、晋成公之子,晋国第二十六代君主,在位十九年。晋景公二年,晋军救援郑国在柳棼之战和颖北之战先后击败楚庄王率领的楚军,但在晋景公三年,邲之战被楚国打败,使楚庄王成为霸主。晋景公十一年晋齐鞌之战中,晋景公派兵击败齐国。晋景公十三年,派兵攻入楚国本土,使楚国霸业结束。晋景公十三年,并灭赵氏家族。后因韩厥说不能忘记赵衰、赵盾的功劳,晋君又让赵氏庶子赵武作为赵氏后代,又封给他城池。也就是赵氏孤儿讲的事。

晋厉公,姬寿曼,晋景公之子,晋国第二十七任君主,在位八年。晋厉公即位后,与秦桓公订盟,但后来秦桓公急欲向东发展而背约,与狄合力攻晋。晋厉公三年,与秦国断绝来往,并率诸侯并联合齐、鲁、宋、卫、郑、曹、邾、滕等国讨伐秦国,秦军大败,退至泾。晋厉公八年,晋厉公到大夫匠骊氏家玩耍,栾书、中行偃带领党徒袭击晋厉公,将他囚禁杀死。

晋悼公姬周,惠伯谈(姬谈)的小儿子,晋厉公的堂侄,晋国第二十八任君主,在位十五年。他在堂叔晋厉公被弑后,被迎立为君。晋悼公十四岁继位,以韩、栾为股肱(辅政大臣),祁、杨为谋士,重用韩厥、智罃、魏绛、赵武等一干贤臣,严军纪而恤民力,治律历而行礼法,于是晋宗谐睦,举国大治,戎狄亲附,惠及中原。晋国在其治下,国势鼎盛,军治万乘,成为了当时的霸主。

晋平公姬彪,晋悼公之子,晋国第二十九任君主,在位二十六年。晋平公即位之初,与楚国发生湛阪之战,获得胜利。晋平公六年,齐国国君齐庄公到澶渊(今河南濮阳西北)同晋平公及宋、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等国结盟,承认晋国的盟主地位,晋国的霸业再度得到恢复。晋平公八年,齐庄公暗中派兵袭击绛城晋国,绛城没有防备,晋平公差点被逼自杀,范献子制止了他并带领自己部下反击。齐军在攻击不成,返回齐国时攻下晋国的朝歌,以报复临淄之役的大仇。公元前年,同宋、卫等国结盟,再度恢复晋国的霸业。晋平公十年,趁齐国内乱之际在高唐打败齐军,以报复偷袭的大仇。晋平公后期由于大兴土木、不务政事,致使大权旁落至六卿(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世族世袭把持)。

晋昭公姬夷,晋平公之子,晋国第三十任君主,在位六年。晋昭公在位时,晋国渐渐失去霸主地位,又任命韩起为正卿,专管国事政务。

晋顷公姬弃疾,晋昭公之子,晋国第三十一任君主,在位十四年。晋顷公在位时期,六卿逐渐壮大,积极向公室夺权。晋顷公十二年,智文子联合晋国的赵氏、韩氏、魏氏、范氏、中行氏消灭了晋侯的宗族祁氏、羊舌氏,并把他们的封邑分为十个县,各卿让自己的儿子去做县大夫。晋君的势力更加微弱,六卿都强大起来。

晋定公姬午,晋顷公之子,晋国第三十二任君主,在位三十七年。晋定公十二年,晋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筑晋阳城,是太原第一座古城。晋定公十五年,赵简子升任晋国正卿,赵鞅因同族赵午办事不力,囚禁并随后杀掉。但也惹恼了中行寅、范吉射,被联合起来进攻。赵鞅打不过逃跑据守晋阳城。这时的晋定公也知道六卿势大,能消灭一个是一个,便坐山观虎斗,主要也解决不了。而晋国六卿中的荀栎、韩不信、魏侈与范吉射、中行寅都有仇,荀跞向晋定公请命,说国家祸乱不能只惩罚赵氏,得到晋定公的允许后便起兵攻打范吉射、中行寅。打跑范吉射、中行寅后,韩不信、魏侈替赵鞅向晋君谢罪说情,晋君于是赦免了赵鞅,恢复了他原来的爵位。定公三十年,晋定公与吴王夫差在黄池会盟,争当盟主,赵鞅当时随从,最后还是吴王作盟主。

晋出公姬凿,晋定公之子,晋国第三十三任君主,在位二十三年。是晋国的一位傀儡君主。晋定公时因国内祸乱经济实力下降很多,晋出公即位后任用智伯为正卿使得国力有所回升。智伯为正卿时,一心想着晋国在争夺霸位,但由于晋宗室势力下降,便对韩、魏、赵三家说,我们各拿出一百里土地以及一个万户邑献给晋出公,韩、魏害怕智伯的实力,都拿出了,只有赵襄子不愿意。最后就是智伯向晋出公请命,携带韩、魏两家攻打赵襄子,在围攻赵襄子两年后,韩、魏突然反水,联合赵襄子打败智伯,屠杀智伯家族二百余口,并瓜分智伯所拥有的土地。晋出公得知后大怒,向齐、鲁两国借兵讨伐三卿。韩、赵、魏三卿联手攻打晋出公,晋出公无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结果病死在路上。

晋哀公姬骄,晋昭公的曾孙,晋国第三十四任君主,在位十八年。晋出公死后,晋宗室姬骄被韩、赵、魏立为傀儡,并把晋国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从此晋国的国君,再无半点权威,历史由春秋时代,逐渐过渡到了不以仁义为重的战国时代。

晋幽公姬柳,晋哀公之子,晋国第三十五任君主,在位十七年。晋幽公即后,晋宗室的土地均被赵烈侯,韩景侯,魏文侯瓜分,但这三家并不是诸侯国,但晋幽公恐惧三家权力,反而要朝见赵,韩,魏之君。晋幽公十八年,只有两座城邑的傀儡君主晋幽公,半夜三更偷跑出宫中找女人,结果被盗贼杀死(这个盗贼值得推敲)。

晋烈公,姬止,晋国第三十五任君主,在位二十七年年。晋幽公被盗贼杀死后即位。晋烈公十三年发生三家分晋,从此魏国、韩国、赵国成为诸侯国。魏国控制晋国仅有的土地。

晋孝公姬颀,晋烈公之子,晋国第三十六任君主,在位十二年。晋孝公时,晋国的大多数领土已大多落入韩、魏、赵三家之手,屡次被迁移住所。

晋静公姬俱酒,晋孝公之子,晋国第三十七任君主,也是最后一位,在位两年。静公二年,韩、赵、魏三国瓜分了晋国公室仅有的土地,废晋静公为庶人。并将晋静公和晋国公室迁到屯留。晋国彻底灭亡。废为庶人的晋静公逃亡到洛阳,被韩王派去的刺客韩玘杀害。晋国公室易姓为唐。

作者:王恭建

晋祠蟠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