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讲好中国故事

我认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给自己讲好故事,其次才能给世界讲好故事。

通过学习,我对讲好中国故事有三点认识和六点思考。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三点认识

第一,理事一体。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保存在历史典籍中,历史典籍又以史书、经书、诸子百家著作、文学艺术作品等为主。史书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经书以“六经”等为代表。所谓“六经”为《诗》《书》《礼》《易》《乐》《春秋》。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认为,六经皆史,即“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这些经典有三个特点。一是记录古贤之事,并将古贤之事列为后人行为准则。二是是古非今,古代褒奖的多,以西周为代表,如周文王、武王和周公。现实批判的多,《春秋》中写春秋时代诸多国君多给予批判,如卫庄公、齐景公等国君,这体现了孔子“克己复礼”的观点,即克制自己,恢复周礼。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群雄并起,天下大乱,孔子不满现实,便想从西周时代寻找理想。“克己复礼”干什么?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建立大一统的国家。孔子这种文化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走向大一统的文化力就是传承与创新优秀民族文化的结果。三是先讲故事再立言。作者想表达某些观点,不直接说,而是讲古代一个故事,然后亮明自己的观点。所谓“不能离事而言理”。这种写法对我们有借鉴意义。比如,我们要阐述某种观点,要先找好故事,这个故事应该具有一定代表性,能令人信服。寻找故事有三种渠道,一种是从历史典籍中寻找,第二种是从他人经验中寻找,三是从自己实践中寻找。最好的故事是自己的故事加历史或他人经验。悟阐理念与寻找故事同等重要,民间有“说事拉理”之风,可见二者共存,不可偏废其一。但是在现实中,经常会出现会讲故事不会提炼理念、或会提炼理念而无故事现象。今天,我们这些“传业授道解惑”者,须要传承“克己复礼”文化,学习古人优良文风。

第二,命辞有别。

清代刘熙载《艺概》论说“命辞”:命即使命、主旨、目的,辞就是表达、形式。

鲁僖公二十五年(公元前年),鲁国大旱,庄稼枯死。齐国趁机出兵攻打鲁国。鲁僖公问众大臣,谁能退兵?有个大臣说:展禽文武全才,可退齐兵。并说他弟弟展喜在朝为官,可派他去请展禽抗齐。展喜去请哥哥,展禽称病不出,却授计于弟。展喜依计,代表鲁僖公准备牛羊、玉帛、美酒等迎齐国大军,先送上礼物,再叙述齐鲁旧情,又说哀兵必胜之理,劝齐国退兵。齐国考虑利弊,认为战未必能胜,就退兵了。这个故事给我们很大启示。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篇《展喜退兵》与《曹刿论战》有异曲同工之妙,说明“不在其位,可谋其政”,而非“肉食者谋,又何间也”。天下是人民的天下,故天下兴亡,人人有责。二是说话办事要注意身份,既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漠不关心。

由此,我想起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魏征的关系。魏征多谋,李世民善断,成就千古典范的君臣关系。这个例子同样给我们很大启示,就是正确处理上下级关系。做为下级一定要多谋,因为下级总是在具体工作方面要比领导更熟悉更专业,拥有更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所谓“站低能看清”。做为领导更多是宏观性、综合性思维,把握政策、原则、方向、保障等重大问题,所谓“登高能望远”。登高望远与站低看清有机结合,才可能对某事做出较为正确的决策。这就提醒我们,当领导的不能代替部下工作,做为部下更不能擅做主张。老百姓说: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按党的政策解释就是“民主集中制”。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必然经历“由分到总,由总到分”的过程,政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有生命力。多谋与善断有机结合,就是好的民主集中制。坚持党的统一领导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有机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三,比兴美文。

唐人房玄龄说:古之王者咸建史臣,昭法立训,原始要终,纪情括性,言微而显,义皎而美。其大意是古代撰写好的历史典籍的人必然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立论,对后世有重要借鉴作用。为了让好的思想传播开来,被人们接受,古人特别注意文辞优美,把抽象的理论用形象的事物表现出来,做到真善美有机结合。

《离骚》给我们留下写作的好传统。依《诗》取兴,引类比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要想文辞美,就要学会赋比兴的写法。《诗经》、《离骚》、汉乐府、《史记》《三国志》、唐诗宋词元曲等是我们传承学习的好样本。要想拥有好的文辞必须做到三点。一是多学习,好的经典有许多成功案例,可供参考借鉴,学的越多,词汇越来丰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二是多观察。观察不是漫无目标的观察,那是什么也观察不到的。用学到的优美词语在现实中寻找对应的现象,看到优美的现象再去寻找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三是学会跨界。学校学习是分科的,但现实中许多现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培养学生跨界学习和综合学习能力。如学习美术时,学生通过观察与绘画,对于“疏密、冲淡、秾丽、角度、取舍”等词语会有深刻理解,这是语文课难以达到的目标。同样音乐、体育、实践及其它学科对语文素养提升有深远影响,语文会对其它学科素养提升产生深远影响。传统文化重文轻理局限了语文素养提升,应引以为鉴。

三、六点思考

一是明确教育功能

教育一般有三种功能。一是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二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格公民。三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教育的第一要务是传承本民族文化。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人,主要是中国文化一代代传承的结果。古人云,亡国不可怕,就怕亡文化。因此,文化传承是教育的重要使命,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传承民族文化必须追根溯源,找到源头,清理源头,疏浚渠道,才能源远流长。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是明确传承优秀文化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也就是说人们总是用当代的眼光观照历史。历史事实未变,但观察历史的角度、标准、价值等会因时因势而变。因此我们应以当代的眼光去评价历史,用当代的需要去甄别和选取历史优秀文化。如一些文化在历史上很优秀,但已经不合时宜就不应该提倡更不应该选取。应确立一个基本观点,即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定传统文化是否优劣。凡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就是优秀文化,就可以选用,凡不利于培养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视为不合时宜,则不选用。只有确定了选用的价值取向、目的、标准,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最终学生以至全社会才能汲取好的文化养料。

三是丰富题材内容

传统文化既有三教,也有九流。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是代表,但道法墨等诸子百家也有许多优秀文化值得学习借鉴,不能一说传统文化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阳春白雪”,也需要“下里巴人”。如儒家强调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文化需要学生学习传承,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民间九流中一些良风良俗良技良能也值得学生学习借鉴,更接地气,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既有国家统一的“规定动作”,也应有“自选动作”,即开展乡土文化与民族文化教育,让孩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二者是“一体多元”的关系,互赖共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还应该注交流互鉴,了解学习不同的文化,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通过学习优秀传承文化,培养学生乡土情、中国魂、世界观。

我有两套《美国读本》。一套为戴安娜.拉维奇编,主要介绍美国的历史文化,甄选了多篇美妙诗歌、难忘记忆、犀利政治、精彩演讲,捕捉到美国文化和历史的多个层面。这些文字真实影响美国人的观念,改变美国人的历史,甚至奠定了美国人的性格基础,对于传承美国优秀传统文化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另一套称为《美国语文》。本书编者为威廉.H.麦加菲。作者花费20多年时间,为美国学生精心选编了一套语言课本,它不仅体现了美国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而且能让人们深刻领悟语文教育与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意义。读本分为上下册,上册分“自然、动物、正直诚信、勤奋进取、勇敢、自律”篇章,下册分为“人物、善良、坚持毅力、好学善思、处理沟通、精彩人生”篇章。每一篇章讲述一两个动人的故事,文字优美动人,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编写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两套读本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是将“古文”转化为“今文”

普通人、师生学习传统文化最大的障碍是古汉语,古汉语中有许多已经死亡的语言和文字,有许多已经无用的语法,有许多远离现代生活的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文化。学习这些内容花费人们大量的精力,或者说把主要精力消费在学习解读古文字义上,结果汲取精华时心有余而力不足。编写传统文化读本,建议专家进行二度创作,将选定的篇章转换为白话文,就像将外国文字转化为中文一样,切实做好古文翻译为“今文”的功课。不一定字字对应,注重信雅达,为学生学习打通绿色通道,减轻学业负担。在编写体例时将专家二度转化的白话文列为课文为正文,原文附后,做为参考。现在编写体例正好相反,古文为正文,夹杂大量解释说明,看去支离破碎,读来令人昏昏欲睡。

五是建立批判性思维

我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时,应该确立一个观点,即让老师和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经典是否是真理?”“经典是否适应现代?”,提出这些问题不是否定经典,而是给老师和学生提供另一个学习思考的角度。“经典这个观点有什么支撑”、“这样的支撑是否合理”?如果没有这样的思维训练,那只会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浅学习未能将传统文化扎根在学生心中,而是变成了无根草,随风漂泊。因此,我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时,要教育师生敢于与经典著作平等对话,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交流分享能力。如果一味相信而不去反思、质疑,事物如何发展?特别是时代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的一些文化故事是否还有生命力?

如北师大版“传统文化读本”中有一个关于晋朝神童王戎的故事。路边李子树结了很多果实,压弯了枝头。许多孩子跑去摘果实,唯七岁的王戎一动不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王戎说:如果路边结了那么多果实无人摘,那果实一定是苦的。果然,孩子们品尝摘下的果实都是苦的。人们惊叹王戎与众不同。如果在学习此课时,老师不匆忙下结论,让学生去寻找支撑王戎观点的资料,会有许多新的收获。甚至还会推翻王戎的结论。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如果你想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应该亲口尝尝。教育一个重要环节是体验,学生的体验有时比从书本得出一个结论更重要,那些品尝了李子的孩子会有与王戎不同的收获。将王戎的选择做为唯一正确的答案是不足取的。

六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心雕龙》云:文章的体裁有一定的常规,比如诗、赋、书、记等所有文体,它们的名称和创作规格古今是有所继承的;文章的内涵气势,要革新变通才能不断发展下去。因此,学习优秀传统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十分重要。

我们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注重传承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有机结合,与时俱进。如果我们只是注重书本学习和知识传递,那么这种学习行为仿佛如在真空中操作,营造了一个与现代社会绝缘的温床,可能一时因为外力注入,获得了暂时的繁华,但是一旦外力消失,它就会迅速枯萎。只有真正找到文化资源在今天的文化生存土壤和生存条件,找到与当地、当代人的生活连接,将传统文化资源的血液融入到现代人的生产生活中,形成日用而不觉的效果,才能真正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下下而求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大事,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难事。我们都是读者,我们也都是作者,只有大家共同努力,交流合作,不懈探索,才有可能做好这项工作。

年3月7日初稿

年4月11日又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6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