捋一捋春秋争霸史,原本诸侯只图眼前利益,

春秋战国的历史,很多小伙伴都表示好乱,各国之间打来打去,看得一头雾水,

即使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又是因为什么打起来,霸主交替又是怎么样一个过程?

起初诸侯们只是为了眼前的利益,

其实,他们也没想到最终招致预料不到的结果。

今天我们就一起捋一捋春秋争霸史的脉络吧。

01春秋时期,活跃的15个诸侯大国

春秋时期,据统计可考的国家有多个,其中活跃的诸侯大国就有15个。

1.东周王室

周平王东迁,将王都从镐京迁到了东都洛邑,是为“东周”。

这里要注意,西周时期周公建筑洛邑时,建了王城、成周二城,周王室迁到了成周城。

2.秦国

秦国在西周时期还只是一个不起眼的附庸小国,直到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才获得周王室的认可,被封为诸侯。

所谓秦赵同源,皆出于嬴姓,大家可以参考大宗小宗的区别,小宗分封出去过了五代之后必须另立宗室,不能再祭祀先祖,

也就是说,继承人一支还姓祖姓,旁支就以封地为“姓”,其实是氏。

3.虢国

西周时期有两个虢国,分别是周文王的两个弟弟虢仲、虢叔的封地,即东虢国和西虢国。

周厉王时期,西虢国的一大部分东迁到了河南上阳,后人为了区分,又称之为南虢国,还有一部分没有迁徙的,则被称为小虢国。

东周初期,东虢国被郑国所灭,周平王将其后裔复封于夏阳,被称为北虢国。北虢国因实力弱小,一直依附着南虢国,因此有“南北虢实为一虢”的说法。

虢国的地理位置对周王室很重要——控守崤函关隘。

4.晋国

晋国是周武王子唐叔所封的国家,初封于今太原,称为唐国。唐叔之子燮父迁都于晋水旁而改国名为晋。

原本春秋之初,晋国还只是一个“百里之地”的诸侯国,并且陷在几个势力的“包围”之中:

西有秦国,北有戎狄,东有齐国,南面则受到周王室约束,

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辛的环境中,

晋国硬是杀出重围,阻挡狄人南侵、打击楚国北上、扼制秦国东进,独领风骚终春秋之世,

不过,春秋后期晋国发生了“三家分晋”事件,大多数史学界将此作为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

5.燕国

燕国是周召公封国,不过燕国在春秋时期没有参与中原的争霸,只是在战国时期,才南下与中原诸雄争长短。

6.郑国

郑国立国时间不长,是周宣王(周幽王之父)在位时,将弟弟友(郑桓公)封于郑国,

周幽王时期,郑桓公向虢、两国借地,把郑国百姓迁到了雒邑,郑桓公同周幽王死于犬戎之手,

其子郑武公护送平王东迁,不久“鸠占鹊巢”灭了郐国和虢国(东虢国),在今河南新郑建国,与周王室相邻。

春秋初期,郑国与周王室的关系很紧密,最先挑衅周王室的也正是郑国,如果不是后来郑国内乱,郑厉公在外流亡了18年,估摸着也有可能成为一代霸主,可惜他错过了机遇,

被后世称为“郑庄小霸”,郑国也夹在晋楚之间,成为左右摇摆的一个角色。

7.陈国

陈国在郑国东方,相传是舜的后代,周初舜后代胡公就封。

8.蔡国蔡国是周文王子叔度的封国。

陈、蔡二国位于晋楚之间,后均被楚国所灭。

9.楚国

楚国,荆楚,相传是祝融之后,周文王时封熊绎于楚,周成王时期又将楚封为子男爵位,从这个时候开始,楚的国君被称为“楚子”。

周初楚国与周朝关系很友好,不过在周昭王、周穆王这两位喜好征伐的周天子之后,

楚国与周朝就开始闹僵了,为此,周王还把申侯封在了申国,就是为了防备楚国。

春秋初年,楚国势力强大了,要求周王室“提级”,但遭到周桓王拒绝,楚国就嚷嚷着“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自封为王了。

10.齐国

齐国是姜尚的封地,齐的东境是纪国,北境与燕国相邻,西南的泰山则是同鲁国的天然分界线。

春秋早期,齐国经过管仲的改革,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崛起于东方的大国。

在周王室衰弱的情况下,齐桓公肩负起团结中原诸侯、抵御戎狄侵扰、保卫华夏文明的重任,

他在位期间,各诸侯国之间的冲突减少,百姓生活得到安定。

不过到了春秋后期,齐国发生了田齐(原陈国贵族)夺取姜齐政权的事件,即田齐代姜。

11.鲁国

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国,在周初是头等大国,长期以来,鲁国一直以谨守周礼见称,

到春秋时由于东受制于齐,西受阻于宋,国内由“三桓”专政,国君无所作为,没什么发展。

12.宋国——殷商旧地

宋国是殷商遗民的后代,是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的封地,祭祀的也是殷商祖先,宋国也夹在晋楚两大国之间,同郑国一样,饱受战争波及,

所以到春秋中期晋楚休兵,都是由宋人出面撮合的。

13.卫国——殷商旧地

卫国是周武王弟弟康叔的封地,国都朝歌,卫国人也是殷商遗民的后代。

14.吴国

吴国相传是周文王长兄太伯的后代,不过吴国的事迹直到春秋中期才见于记载。

吴国的强大得益于楚国叛臣巫臣(带着春秋第一美女夏姬私奔),巫臣到吴国后,教授吴人乘车战阵,成为楚国心腹之患。

15.越国

越国相传是夏王少康的儿子所建的国家,见于记载也较晚。

吴国和越国在春秋后期才崛起。

以上便是一些比较活跃的诸侯大国,在这些大国之间,还错综复杂地分布着许多小国,

在诸侯强并弱、大吞小的混战中,许多小国成了大国的“腹中餐”,都遭到了覆亡的命运,

从而变成大国的某县或某邑。

那么,这些大国又是因为什么开始互相侵伐的,争霸的原因是什么呢?

根本原因是土地。

02诸侯争霸的原因

刚开始,诸侯们只是为了眼前的利益,或许他们也不曾想到,日积月累最终导致了预料不到的结果。

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在各地发展很不平衡,土壤情况也不同。

在《尚书·禹贡》中,九州的土壤被分为了九个等级,其中:

秦国、西周所在的雍州,田地被列为上-上等,是最肥沃的地区;

宋国所在的徐州,被列为上-中等;

齐国所在的青州,被列为上-下等;

豫州(晋国、东周、郑国)土质中-上等、冀州(燕国)土质中-中等、兖州(燕国)土质中-下等;

长江流域梁州土质下-上等、荆州(楚国)土质下-中等、扬州(吴国)土质下-下等。

这些地区的土壤等级划分,未必是单一的土质好坏的问题,

像周、秦所在的雍州,本就是周族的发祥地,很早之前就开始从事农业种植了,

又如长江流域,当时地广人稀,没有足够的人口去开垦土地,水利也没很好治理,农业自然要比中原地区落后,

诸侯国为了提高自己国内的农业生产,盯上土质好、产量高、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也不足为奇。

比较鲜明的就是楚国,为什么一心北上?

楚国虽然地盘挺大,但当时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和人口,必然是要向北发展的。

不仅仅是楚国,中原各诸侯国也都热衷于争夺土地,彼此之间斗争得十分激烈。

西周时期井田制

原本,西周时期这些土地都归周王室所有,即使分封给了诸侯们,

周王室还是有权收回的,

但是到了东周,经历过犬戎打击后周王室土地、财力、军队、人口都被削弱了好几个等级,

没有能力再去控制诸侯,反而还要依靠诸侯,

这就使得诸侯们为了土地争得头破血流的。

如《左传》记载,周桓王强取郑国邬、刘、蒍、邘四个邑的土地,而擅自给了郑国人原属于苏公(温国,与东周仅一河之隔)的土地:温、原、絺、樊、隰郕、欑茅、向、盟、州、陉、怀。

此后,为了争夺苏公这十一邑的土地,许多诸侯和卿大夫兴师动众,斗争了多年,周王与北狄也卷了进去.......

此外还有,“(鲁闵)公傅夺卜田”,为此,这年秋8月卜在共仲唆使下杀死了鲁闵公......

不仅各诸侯之间争夺土地斗争得十分激烈,各国内部斗争也十分激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