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秦人早期丧葬制度墓地的选择

从春秋早期以后,秦都城与墓地布局开始与其它诸侯国都城与墓地的布局不同,形成了墓地与城区严格区别的布局方式。秦国的雍城陵园、毕陌陵地、芷阳陵园都是如此。秦国雍城陵墓集中分布在雍城西、南郊,呈曲尺形拱卫着都城、芷阳秦东陵、秦始皇陵位于咸阳的东南郊,逐渐显现出:“时代愈后,陵墓距者愈远”的规律。

古代墓地的选择,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将墓葬与居住区分离,形成了公共墓地,这是一个总的发展趋势,在地形的选择上,大都是选择在与生活区相近的地势较高的台地上,大部分的墓葬区已与中心居住区分离,但也有部分墓葬区与居住区连接,或位于居住区的周围。对墓地的选择在方位上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

自新石器时代中期始,部分考古学文化内的墓地相对于生者居址的方位选择已有一定规律,并非随意安排。如分布在河南中部的裴李岗文化的墓地相对于居址的方位选择已有一定规律。裴李岗文化的墓地大致多分布于居址之西。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墓葬墓主的头向多为向西,而聚落中的墓地分布在居址东、北、南三面的均有,但尚未见分布于居址之西者。

殷人应有尊东北方位的习俗,不仅将生者居住和活动的宫殿及宗庙安抖浓城址的东北部,且子姓商王族的墓地也安抖浓城址之东、北面,墓地的位置安排以东、北为尊,同一墓地内的墓穴安排亦以东、北为尊。在殷人的思想意识里,生者所尊之方位与死者所尊是一致的,这也与“殷人尚鬼”的风格相符。而周人墓地相对于居址的方位异于商人,周人祭庙、宫殿遗存有不少是在城址的西南靓以西、南为尊。墓地在城址居所西、南的情况在两周时期十分普遍。商周于此之差异甚巨。死者的墓地也多分布在城址之西南方;东周时期列国墓域也仍然集中在城址西、南面。

据《周礼》、《仪礼》等文献记载,周代是各种礼制较为完备的时期,墓地的选择有了更多的规范,实行严格的族墓地制度,有公墓与邦墓之分,在墓地的选取上有一套非常完备的制度。各个不同的族墓地用围沟或图来标明墓地的四至范围。从考古发掘资料分析,周人对墓地的选择己不再象早期那样,只是简单地与居住区分离,或分散于城的外围,而是在方位上己形成了固定的制度,张家坡墓地、辛村卫国墓地等,多是位于京城或封国都城之北,与文献记载相吻合。但也有例外,如黄土坡燕国墓地就位于琉璃河燕国都城东城墙外。

清刊始让《周礼正义》在考察文献中关于公墓位置的记载以后指出:“(公墓)宜相地形为之,大都在东、北方向。”对周代前期周人墓地的分类、墓地的规划等做了详尽的考察和论证,除发现周人墓地在都城之北、东这一史实外,还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周人以坐北朝南、依山面水的高地作为墓地。有不少墓地所在现在仍以“坡”、“岭”为名。墓地的地势以北高南低为主,有的北面就是耸起的山峰,有的虽无明显隆起的山丘,但整个地形是北面逐渐升高。墓地附近多有河流,河流一般在墓地以南,“从这些墓地的地理环境来看,周代前期的周人墓地对地形的选择应是有一定规范”。

与周人墓地相异,早期秦人墓地相对于城址与居址的位置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规律,似乎多分布于城址的东北、北部(这可能与秦人与商文化关系密切的缘故,兼有城址或居址的南部。例如西山遗址的墓地分布于城的东北部、在城外隔刘沟河的北岸台地上也有与其同时的墓葬;大堡子山遗址的墓地则位于台地的南部,在城址的西北部年也发现了墓地;圆顶山目前发现的4座墓及车马坑则位于遗址的北部、河流的南岸。陇县边家庄及店子墓地都位于城址的北部及东北部。从汧渭之会开始,秦人墓地与城址的位置开始相对固定,一般分布于城址或居址的西部或南部,这种规律从大堡子山已经开始显现。凤翔长青孙家南头墓地布局与秦汉遗址和附近的城址以及雍城、咸阳等城址与墓地的关系都是如此。

早期秦人墓地的地理位置、周围环境的选择,与西周前期周人墓地的情况相似。观察秦都城附近及其它地区秦墓地所处地理位置,高地埋葬是它们共同遵守的规律。都城周围的小型墓墓地,一般位于都城的近郊,同时因为秦都城的选择一般都位于河流的附近,或者河流穿城而过,这些都城近郊的墓地一般也都位于河流两岸的阶地、山坡上等地势相对高亢的地方。

西山遗址的墓地位于刘沟河南岸的山坡和山梁之上;大堡子山墓地属于黄土粱如,东、南、西三面为沟壑,秦公大墓就座落在大堡子山顶部南面的缓坡上,它北依赤源,南临西汉水,西滨固城河;赵坪圆顶子山秦墓地,位于大堡子山东南约3公里处的西汉水南岸阶地上,北临西汉水,东傍西和河,西有小河沟,阶地的地势高平宽广,河谷开阔。

陇县东南乡边家庄村,距县城4公里,坐落在千河西南岸台地的北坡下。村西北有一条小河自南向北流入千河。小河东岸,即村后的西南角,是一片堆积厚达3米以上的仰韶文化遗址。村后的东南角,是一处堆积厚达2米以上,内涵极为丰富的春秋遗址。村后仰韶遗址和春秋遗址中间,是一处范围较大的春秋墓葬区;陇县城关乡店子村,地处陇县县城西北约3公里处,座落于千河的支流北河西岸二级台地的前缘,秦墓地所在的位置为店子村西的缓坡地带,这里己被改造为梯田。墓葬集中分布在1-3级台地之上。

同时,那些距离都城较远的墓地,一般则位于离居址较近的河流沿岸的阶地上,依山面水的高平之地是重要条件,目前发现的墓地都是东周到秦代的墓地。长武上孟村墓、宝鸡福临堡墓、益门村墓地位都是如此;宝鸡县西高泉村墓地、南阳村墓地、李家崖墓地、洪源墓地等都在渭河以北第二阶台地上或渭河北岸坡地上,北依三峙墉龙;雍城的小型墓葬所在的墓地,如八旗屯、高庄等秦墓地,大部分布在雍水南岸,隔岸与雍城相望,属都城近郊。

八旗屯之南,即南指挥村,是规模宏大的秦公陵园区。另外,象甘肃武山县东旱坪遗址、户县南关发现的周代墓葬、蓝田泄湖遗址墓地、铜川枣庙墓地等都分布在河流两岸的坡地或台地之上,这种高地埋葬的地理位置选择,是秦人也是历代先民适应环境的结果。这是关于国都选择的条件,这一条件同样也适用于一般的居址村落,墓地的选择也考虑到了这一点。

促成秦人对墓地选择的一致性的原因,其一大概是对“形胜吉地”的选择。选择与生前理想聚居地相似的墓地安葬,对统治阶级和平民来说,都是希望后世自有富贵,免遭祸殃,使死后灵魂得到永久陛安息;其二是实用性。《吕氏春秋·安死》篇:“葬不可不藏也,藏浅则狐狸掘之,深则及于水泉,故凡葬必于高陵之上,以避狐狸之患,水泉之深。”这是说高地埋葬可避水湿,狐患。秦人对墓地的选择就注意到了实用性这一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2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