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初爻阴爻:敬慎且谦虚(谦虚谨慎),君子以此涉川渡险,吉利。
川:山间或高原间的河流或平坦而低的地带。《周礼·冬官考工记·匠人》“凡天下之地埶,两山之间,必有川焉”。“川”有“险”、“难”之义,“大川”有“大险”、“大难”之义。
:叠字符号,古文字中常用“”来表示对上一字的重复。
甬:通“用”。关于“甬”的甲骨文、金文象形说法很多,我个人比较认可的,一种为:“甬”字的造字本义系于用字上部附加半圆形,作为指事字的标志,以别于用,而仍因用字以为声;还有一种为:“甬”字是“从人用声”的形声字,是“俑”的初文。
综合上述两种解释,我个人认为:“甬”其字形是在“用”字上部加半圆形的区别符号,而成的指事字;类似“舌”与“言”、“刀”与“刃”的甲骨文、金文字形,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密切。故,我认为“甬”的字形、字义有“使用、运用”的意思,其义似“佣”。
初爻是地位,是卦之始、卦即将形成时期。
现今一般将“谦谦”解为“谦而又谦”,谦虚又谦虚、谦卑再谦卑;故有“谦谦君子”之说。
《周易》之中皆言“利涉大川”,唯此处言“用涉大川”。“用涉大川”相对比较好理解,意思是:君子用“谦谦”来涉川渡险,则可安身无虞,故爻辞言“吉”。
但我个人却不认可这种解释!
1、《国语·晋语·史苏论献公伐骊戎胜而不吉》“商之衰也,其铭有之曰:「嗛嗛之德,不足就也,不可以矜,而只取忧也」”(就:成功;矜:自夸、自负、骄傲自大;忧:忧患、祸患)。
2、万事皆有度,《论语·先进篇》“子曰:「过犹不及」”;“谦谦”谦而又谦,便是谦虚过度,这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给人以自视过高、虚伪之感,进而人皆不附,事不可成;另一种是本身力有不逮,因其不强,故谦而又谦,此为绥靖、懦弱,,进而人皆可欺,事不可成。
“谦”的内涵是满而谦、强而谦、高而谦、大而谦,前提是自己要先满、先强、先高、先大,再示人以不自满、不自强、不自高、不自大,这才是谦虚。不满而谦、不强而谦、不高而谦、不大而谦,这都是虚伪、虚荣、懦弱、无能、绥靖、外强中干的表现。
3、谦:《说文解字》“谦,敬也”(侧重于内心上的恭顺谨慎;详见: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玉篇》“谦,逊让也”。由此可见“谦”既有“谦虚逊让”之义,也有“恭敬谨慎”之义。
(PS:《玉篇》“敬,慎也”,《说文解字》“慎,谨也”,《说文解字》“谨,慎也”,《玉篇》“谨,敬也”;由此可见,“敬”、“慎”皆为“慎”之义。)
故,我认为“谦谦”中第一个“谦”为“敬慎”之义,第二个“谦”为“谦虚”之义;与六二“鸣谦”、九三“劳谦”、六四“谦”、上六“鸣谦”相对应。
“敬慎”之“谦”讲的是“为人处世”,“谦虚”之“谦”讲的是“待人接物”。待人以“谦”(谦虚),侍己以“慎”,是先秦时期修身处世的准则。
先秦时期“为人处世”有“三慎”(慎独、慎始、慎终);“慎独”讲的是“修身”(在解析履卦时已经讲过),“慎始”、“慎终”讲的是“处世”(“慎始慎终”其义与“有始有终”、“善始善终”大致相同)。西汉-刘向《说苑·敬慎》一章专门记述先秦时期的“敬慎”思想。
《诗经·大雅·民劳》“敬慎威仪,以近有德。”
《诗经·大雅·抑》“敬慎威仪,维民之则……慎尔出话,敬尔威仪。”
《诗经·鲁颂·泮水》“敬慎威仪,以近有德。”
《诗经·大雅·抑》“视尔友君子,辑柔尔颜,不遐有愆。”,大意为:对待臣民有友善、谦虚有礼,同时也要敬慎自己的行为,不要有所过失;待人以“谦”(谦虚),侍己以“慎”。
《老子·德经·第六十四章》“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大意为:世人行事,常在将要成功的时候失败。做事情如果到结束时仍如开始时那么慎重,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告诫人们做事应谨慎小心,坚持始终如一,时刻保持警惕,才不致功败垂成。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君子之行,思其终也,思其复也。《书》曰:「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
《尚书·商书·太甲下》“终始慎厥与,惟明明后……无轻民事惟艰,无安厥位惟危,慎终于始。”,大意为:欲慎其终,于始则须慎之。
《尚书·商书·咸有一德》“终始惟一,时乃日新……其难其慎,惟和惟一……善无常主,协于克一。”
《战国策·秦策五·谓秦王》:“《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故先王之所重者,唯始与终……《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
《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礼记·表记》“子曰:事君慎始而敬终。”
西汉-贾谊《新书·卷十·胎教》“易曰:「正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故君子慎始。」春秋之元,诗之关雎,礼之冠婚,易之乾坤,皆慎始敬终云尔。”
《说苑·敬慎》“存亡祸福,其要在身,圣人重诫,敬慎所忽……察此四者,慎终如始。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慎终如始,乃能长久。”
《说苑·谈丛》“慎终如始,常以为戒;战战栗栗,日慎其事。”大意为:慎重的对待终结,就像最开始一样,要时常的来警告自己;兢兢业业地做好一天中的所有事情。
清-李渔《慎鸾交·待旦》“此生既能慎始,必能全终。”
清-刘蓉《习惯说》“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以上,便是一些古人关于“慎始敬终”、“慎始慎终”的言论。
何为“谦谦”?我认为“谦谦”就是“谦虚敬慎”(亦作“谦虚谨慎”),“待人接物”要“谦虚”,“为人处世”要“敬慎”,此为“谦谦”。
儒家强调做人要“谦谦君子”,然其又讲说“君子豹变”、“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篇》“子曰:君子不器”);既然要“豹变”、“不器”,那何以用“谦谦”来定义“君子”?
故,我认为没有、也不应该有“谦谦君子”之说,君子谦而又谦,这是无能、懦弱之词。北宋之亡于金,南宋之亡于元,清末的丧权辱国皆为“谦谦君子”之误;儒家误我华夏,皆为“谦谦君子”之误解、误说,对内不自强、不敬慎,何来对外的谦虚有礼?弱国无外交,此之谓也。
没有“谦谦君子”,只有“君子”所用的“谦谦”:对外以礼待人,此为谦虚之“谦”;对内侍己以慎、自强不息,此为敬慎之“谦”。“君子”要“外柔内刚”,外表柔和、谦虚,内心刚正、自强不息。
《论语·八佾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宪问篇》“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孟子·离娄章句下·第三节》“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史记·七十列传·刺客列传》“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战国·策赵一·晋毕阳之孙豫让》“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
君子“六艺”中有“射、御”,《礼记·玉藻》记载“君子佩玉”,《礼记·少仪》记载“君子服剑”(佩剑);《左传·哀公十七年》“大子请使良夫。良夫乘衷甸两牡,紫衣狐裘,至,袒袭,不释剑而食。”,讲说良夫拜见太子时,没有解掉佩剑。
《山海经》记载“君子国”国人皆谦虚有礼、好让不争;然其国人皆“衣冠佩剑、仆虎在旁”。《山海经·海经·海外东经》“君子国在其北,衣冠带剑,食兽,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让不争。”
由上可见,君子的教育在先秦时期有“射”、“御”,人皆佩剑;“君子国”的国人,衣冠佩剑,仆虎在旁,好让不争。“好让不争”这是谦虚之“谦”;“衣冠佩剑、仆虎在旁”这是“敬慎”之“谦”,自强才可示人以礼、示人以谦。
我在分析卦名时,讲说“谦”卦最原始的卦名有可能是“兼”,其有“谦、兼、廉”的意涵。以“谦谦”为例,可能是“廉谦”;廉:高也、大也,此为自身高大,这便是侍己以“敬慎”,要自强不息。谦:谦虚,此为不自高、不自大,这便是以礼待人、虚心。君子既要有“廉”,又要有“谦”,此为“兼”。
恰如俗语“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人无害虎心”此为“谦虚有礼、与邻为善”之“谦”,“虎有伤人意”此为时刻“敬慎”、“自强不息”之“谦”。
以现今的“中美”而言,我们既要有“与邻为善、以和为贵”的谦虚有礼之“谦”;也要有“自强不息、忘战必危”的底线思维、“敬慎”之“谦”;以此“谦谦”涉渡“中美”之“大川”,方能言“吉”。
综上,“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讲的是:敬慎且谦虚(谦虚谨慎),君子以此涉川渡险,吉利。“涉川渡险”时,要虚心以对,不自高、不自大,此为“谦虚”之“谦”;同时,也要战战兢兢、时刻小心,此为“敬慎”之“谦”,如此方能“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故言“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