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名,始见于西周青铜器何尊上的“宅兹中国”铭文。
但是“中”这个名称的由来,却还有着更加古老的渊源和更鲜为人知的寓意。
不妨听小编细细道来。
刻有“宅兹中国”的何尊一、“中”是一面旗帜
甲骨文中的“中”字,是一面旗帜之形。
形如旗帜的“中”字徐中舒先生的《甲骨文字典》中就认为这是“旗帜”,字形中飘带一样的物体就是旌旗的旒,中间的竖线则为旗杆之形。
饶宗颐在《殷代贞卜人物通考》中也说:“中即指旗斿”。
至少从商代开始,甲骨文中就有“立中”的记载,既然“中”是旗帜,那么“立中”就是竖起旗帜,又叫做“建中”。
唐兰的《文字记》中就说:“盖古者有大事,聚众于旷地,先建中焉,群众望见中而趋附,群众来自四方,则建中之地为中央矣”。
我们在“《周易》说文解字系列”中还曾经说过,“乾”字在甲骨文中,就有“建中”之意。(参见本号系列文章)
所以,把“中”这面旗帜竖起来,对于古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那么,这面旗帜长什么样呢?
二、“常”也是一面旗帜
种种迹象表明,甲骨文“立中”所立的“中”这面旗帜,就是《周易》的坤卦中提到的“黄常”。
我们在上一回说过,通行本《周易》中的“黄裳”,其实应该按照帛书本作“黄常”。
常,也是一面旗帜,它又叫做大常、天常。
常是专属于天子的旗帜,象征着天赋的王权。《周礼.春官》便云:“王建大常”。《仪礼.巾车》也说:“王乘玉路,建太常,十有二斿以祀。”
“常”这种旗帜上不仅有“中”字上所具备的旗斿,还明确绘有日月和龙的图案。
《周礼》便说“日月为常。”
《尔雅.释名》也说“日月为常。谓画日月于其端,天子所建,言常明也”。
《仪礼.觐礼》也说:“天子乘龙,载大旂,象日月,升龙降龙。”
由此我们可以想见,商代以前的“立中”,所立之“中”也同样是绘有日月和龙图案的旗帜。
更重要的是,这面旗帜的颜色,很可能也如《周易》所言,是一面“黄常”!——因为我们知道,在五行学说中,黄,正是五行里面居“中”的颜色,黄颜色本身,就意味着“中”。
黄在五行之中三、“中”与“常”的象征
“常”与“中”不仅同样都是旗帜,而且其使用者和含义也都是一致的。
因此,“常”就是“中”。
最早的“常”或者“中”,可能只有一根光秃秃的旗杆,用途自然是用来观测日影,相当于表——或者说,“中”的原型很可能就是一根用于天文观测的表柱。
但是当这根表杆上增加了绘有日月和龙的图案,又加上了十二根飘带(斿)之后,它的作用就不仅仅限于测日影了。
它变成了一种象征。
它既象征着天道的阴与阳,同样象征着人道的仁和义。
一阴一阳之谓道,不偏不倚是为中。
中庸之道,便是三千年前的古人“立中”的寓意,也是《周易》中的“黄常”这面旗帜的象征,同时也是“中国”之所以得名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