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前生活在西北部地区陇东的周族,是华夏(汉)民族的一支,因为经常遭到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亶dǎn)觉得这样对部落发展不利,让部落里专业从事地质勘查部门调研后,决定率领周人迁移到今陕西宝鸡岐山县东北下的平原定居。从此周族人就变成生活繁衍于陕西关中地区的关中冷娃和关中女子,其始祖姬弃就是被称为农神的“后稷”。关中冷娃和关中女子们在八百里秦川,通过不懈的追求和努力,不但建立了第一个封建王朝,而且是“华夏”一词的创造者和最初的指代。关中冷娃和关中女子编纂的《周易》《周礼》《礼记》等著名典籍影响着后世,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民族精神上的坐标和财富!
农神后稷周朝的地图我们把生活在关中地区的关中冷娃和关中女子的结婚礼服和玉组佩做一个介绍:周制婚礼是华夏婚礼的原型,以后的汉族婚礼在周制婚礼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婚礼仪式全程庄重典雅,充分体现了中华婚典文化的古韵之美。关中冷娃崇尚礼制,婚礼典雅端庄,有着浓郁的神圣感,婚礼服饰的色彩遵循“玄纁制度”,取天地间最高贵的色彩“玄黑色”和“纁红色”为之。冷娃身着“爵弁(biàn)玄端”礼服,缁(zī)衪(yì)纁裳,白绢单衣,纁色的韠(bì),赤色舄(xi)履。
爵弁玄端白绢单衣赤舄(履)*爵弁:古代礼冠的一种,色如雀头,赤而微黑。其形广八寸,长一尺六寸,前小后大,用极细的葛布或丝帛做成。这里说的长与宽指的是爵弁顶上的板状物的长宽。(周制一尺相当如今的23.1厘米)
爵弁*玄端:玄色为黑,端直方正,无章彩纹饰,故称玄端。玄端衣分两截,为上衣下裳。上着玄衣,中配大带(祭祀场合适用),蔽膝;下着朱裳,主要用于祭祀、成人礼、婚礼等重大礼仪场合为男子着装
玄端大带和蔽膝*佩绶:为礼服上有一定规格要求的配饰。《礼记·玉藻》载:“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古乐律),趋以采齐,行以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无自入也。”——这是说玉声,“采齐”、“肆夏”均为乐曲名。佩玉有冲牙,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组绶,士佩壖玟而组组绶,孔子佩象环五寸,而綦组授。”——是说佩玉的级别规格。士婚礼,可以越级假用大夫规格,故佩玉可用“水苍玉而纯组绶”,纯组绶:黑色发赤黄的组绶。每一个级别之间等级森严不可替代!
冲牙玉组绶玉组绶关中女子在举行婚礼的时候,身着玄色纯衣纁袡礼服,拜见公婆时则宵衣。宵衣黑色的丝绸衣服,宵通“绡”。《仪礼·士昏礼》:“姆纚笄宵衣在其右。”郑玄注:“宵,读为《诗》‘素衣朱绡’之绡;以绡为绮属也;姆,亦玄衣;以绡为领,因以为名,且相别耳。纯衣纁(xūn)袡(rán):纁色衣缘的黑色深衣,为周礼昏礼礼制中新妇的礼服。袡:衣边。
玄和纁色标宵衣笏(hù)头履*发饰,纚(li)、笄(ji)次。新娘头戴“次”,以“纚”(宽二尺二,长六尺,古代二尺二约50厘米)束发,有一尺二长的笄。”纚“原为束发之帛,后为冠的代称。《仪礼·士冠礼》:“缁纚,广终幅。”郑玄注:“纚一幅长六尺,足以韬发而结之矣。笄,古代中国女子用以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次,古时以受髠刑者或贱民的头发编成紒,供贵族妇女饰用。
1
发型玉笄精美的玉组佩是由多种不同种类的配饰穿缀在一起的玉器组合。《诗·郑风·女曰鸡鸣》中就有“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的诗句。西周时期是组玉佩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数量之多形制之复杂为历代之冠。在当时组玉佩既有礼玉的性质又有装饰的功能。随着结构的复杂和制度化,逐渐成为权贵之身份的象征和标志。贵族们通常将组玉佩挂于颈部,置于前胸并一直垂到膝下。佩戴这样的组玉佩,走起路来发出互相撞击的铿锵声,以此规范举手投足的节度。因为身份越高佩玉越复杂,步伐就要越小走得越慢,越发显得气度非凡。在行走时倾听美玉悦耳动听的声音同时,还可以联想到玉德,提醒自己恪守望礼制辟邪去难,夫妻之间互敬互爱,美满和谐,白头到老!快乐幸福!
玉组佩通过以上西周时期关中冷娃和关中女子婚礼服饰和精美的玉组佩,可以看出几千年前古人对着装的讲究和对玉的喜爱,那份质朴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华夏大地高度传承至今。让我们懂得一个伟大民族文化精髓的诞生,一定是伟大的人民怀着虔诚和敬仰之心,对真,善,美大胆向往和追求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