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为什么被称为礼乐文明

擅长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m.39.net/news/a_6205102.html

我们常说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什么是礼仪?什么是礼乐?

礼仪、礼乐可以追溯到周代,西周建立之后,周公“制礼作乐”,制定了一系列礼仪制度,就是周礼。周公,西周初人,姬姓,名旦,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是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

周公“制礼作乐”,创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礼”的范畴,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据《仪礼》记载,周礼最初共有17项内容,包括士冠礼、婚礼、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聘礼、朝觐礼、丧礼、祭礼、凶礼、军礼、宾礼等,在衣食住行所有环节都能找到对应的规范。周天子、诸侯、士大夫、平民等所有阶层对应不同级别的标准。

各种礼仪中都包含了礼和乐。《礼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礼以节人,乐以和情。礼是一种制度,礼是一种依规,礼是一种文明乐是一种情感的传递。用音乐调整内在,用礼仪约束外在。

举个例子:我们升国旗的时候,既有升旗的仪式,又要奏国歌。仪式让人感受到庄重、威严,国歌声每一个国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这就是礼乐的教化感染。

行用礼来节制,情用乐来调和。《史记.乐书》里说:“云雅颂之音理而民正,嘄噭之声兴而士奋,郑卫之曲动而心淫。”即:推行正派、文雅的诵歌,可以使民风端正;激烈呼号的音乐,能够使士心振奋;郑、卫等地的歌曲,则会让人们心生邪念。

《大学》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修身,就是修心和修行,“乐以和情”就是修心,“礼以制人”就是修行。

孔子对弟子颜渊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说不合礼教的东西不看,不合礼教的东西不听,不合礼教的东西不说,不合礼教的事不做。

到春秋后期,周朝出现了“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局面。一些卿大夫在夺取国君权力的同时,不但僭用诸侯之礼,甚至僭用天子之礼。

孔子在传播文化的路上一直希望恢复周礼,也曾多次入周向老子请教周礼。孔子“有教无类”,将周礼传播给社会各个阶层,主张用道德来治理人民,用礼仪来规范人民,用音乐来教化人民。

今天的中国依然是一个礼仪之邦,我们排除儒家的封建宗法等级观念,代之以新型社会的人际关系,但两千年一直传承的爱国爱民、廉洁奉公、敬老尊贤、尊师重道等一系列“礼”还需我们每一个国人继续发扬光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3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