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谷字,揭示人类延续的根本原因,和

在老严讲百字的系列文章中,这一篇至关重要,因为人类就是依靠这一篇所讲的内容延续到了今天。当然说起来也简单,那就是粮食。民以食为天,食物的主要部分就是粮食。

粮食种类繁多,在古代用五谷杂粮来概括。其中的谷是主食,杂粮是辅食。所以本文主要讲的是“谷”字。

然而和以前讲到的很多字一样,在年的汉字简化之中,是把谷、穀两个字和别人成了一个字。其实这两个字除了读音相同之外,意义上几乎没有任何交叉的地方。

谷,《说文写字》的解释是:泉出通山为谷,意思是水穿山而过的地方被称作谷。但这里的穿并不是指的地下河,而是看起来就像把整座山冲开了一样,但很多时候事实上是从两山相切的地方流出来的河流。

这一个寓意从这个字创造出来的那天起一直沿用至今。我们今天讲的山谷、谷地,这里的谷字都还是原始意义。《说文解字》认为这个字上面是水字的一部分,代表的意思是只见到一半的水。下面的口指的是水的出口。这说起来比较贴切,而且非常形象,因此我们决定采用这个说法。

而另外一个字,穀,就没有那么简单了。《说文解字》的解释是:续也,百穀之总名。意思是说,这个字指的是能让人延续生命的东西,是所有粮食的总称。

毕竟我们生活在年的7月,属于非常发达的现代人,所以在本文的后面部分,所有的穀字都写作谷字,以显示老严同志并不盲目复古。

从各种资料来看,百谷是一个约数,并不是刚好有种粮食,而是指的所有粮食。至于这个字出现的时候是不是有上百种粮食,我们也没有相关资料。关于这个字的信息,最早可以追溯到很远很远,那就是大荒年代,人还被称作兽的时候。

在《山海经》第十八卷《海内经》里,有一段非常美妙的讲述——

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穀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

翻译过来是说,在西南的两条黑何之间有个地方叫都广之野,后稷就埋葬在这里。这里出产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己生长。冬天和夏天田野上的声音就像弹琴一样。鸾鸟在这里自由自在唱歌,凤凰在这里自由在跳舞。这里充满灵气,人很长寿,大家都很殷实,田野也很漂亮。这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动物,大家和睦相处。这里的野草历冬经夏也不会死。

看起来实在美妙极了。而且有人经过考证,认为这里讲的是成都平原。但我要向大家讲一个小秘密,那就是第十八卷《海内经》全部是后人添加上去的,并不是《山海经》原有的内容。这个所谓的后人,指的是西汉时候的马屁专家刘歆。他在整理《山海经》的时候,擅自改变了其中许多内容,并且补写了最后一卷。

刘歆告诉皇帝,自己是把32卷古本《山海经》整理成了18卷。也就是骗皇帝最后的这一卷也是古本《山海经》的内容。这其实是欺君之罪。所以他把古本《山海经》销毁了,其实就是把罪证销毁了。流传至今的《山海经》,就是刘歆改动之后的版本。而他改动的目的是为王莽掌权创造舆论,所以有许多不符合时代特征的地方,扰乱了后人阅读《山海经》的视线。

从炎黄时代开始,就没有真正的百兽相处的状况。百兽相处指的是各种各样的人类,而在大荒时代的后期,人类就不被称作兽了。在《山海经》里,的确有人类被称作兽的地方,比如——

巫臷民盼姓,食穀,不绩不以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爰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

这一段讲的意思是,巫臷国姓盼,主要食物是谷,他们不需要织布就能穿衣服,不需要种植就能吃到粮食。这里生长一些歌舞之鸟,鸾鸟自由自在唱歌,凤凰自由自在跳舞。这里有许多种人类,大家和睦相处。这里是百谷自己生长的地方。

刘歆的那一段,很明显就是模仿这一段来写的。这讲的是帝俊的一个孙子当首领的部落,因为野生着各种各样的粮食,所以他们不需要任何劳动,就可以生存繁衍。当然同时还有鸾凤和鸣,营造出一种吉祥安宁的气氛。

当然跟本文关系最大的是,这里就已经提到了百谷。跟五谷的称呼相比,百谷的称呼更早。这其实隐含了一段历史,那就是人类最开始是杂食,只要能吃的植物都吃,后来逐渐演变到以五谷为主,其他为辅的饮食状况。

当然上面的引文还讲的是采集野生粮食来吃的阶段。后来人类就进入了刀耕火种时期,也就是开始主动培育粮食。但是对于到底是谁带头务农,在中华文明史上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最早见于《淮南子》:神农乃始教民播百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

这里讲的就是神农尝百草,甄别出哪些食物是可以吃的,然后教人类播种百谷。这种说法比较普遍。但另外有一种说法,在学术上比较认可,那就是后稷播百谷。最早记载这件事情的依然是《山海经》:

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穀。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穀,始作耕。

这段的意思是说,帝俊生了后稷,后稷把百谷降到人间。后稷的弟弟叫台玺,台玺生了叔均。叔均就是替代他的父亲和后稷播种百谷的人,从此人们开始了耕种。

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点是人类社会最初的生,并不是怀孕妊娠那种生,而是制造,但是制造出来的生物又有制造者本人的血统。这说起来比较复杂,老严自己的专栏《神的后裔——一万年中华文明启示录》总有详细的讲述。第二点是叔均这个人,在《山海经》的另外部分也有讲述,正是他给黄帝打小报告,说女魃经常跑出去。在那地方,讲到叔均是主管土地的。这就和他播种百谷互相印证了。

因为关于后稷撒百谷的记载比神农尝百草的记载早多了,所以老严相信后者。根据当时人们的生活经验,凡是能吃的植物都去种,然后根据种植难度、收获的分量,逐渐减少种植的种类,后来就以五谷为主了。这是老严的个人观点,如果有人觉得神农尝百草更合理,老严也不会让你给我买两斤猫粮作为赔偿。

谷的意思既然是百谷之总名,那么这个字就产生于后稷之前。既然后稷是黄帝时期管土地的官员,那么这个字就产生在黄帝之前。这和前面讲到的其他许多字一样,都是在大荒年代创造出来的汉字。老严已讲到的30多个字当中,绝大多数汉字追根究底,都产生于大荒时代,甚至更早。所以纵然今天我们考古出土的最早文字是甲骨文或者骨刻文,但并不代表汉字是那时候造出来的。

随着农耕文明的逐渐发展,一些粮食被弃种了,一些新的粮食被发现了,所以谷这个字所代表的内涵,也在经常的变化之中。而人们对其中的主要粮食品种的概括,其实也是有所变化的。我们最经常讲的是五谷。事实上在这之前,还有九谷的说法。这是奠定中国几千年社会制度的文献《周礼》提出来的。

而且九谷的种类很清楚,那就是稷、稻、粱、麻、大豆、小豆、小麦、茭白。其中的稷、麻,现在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了,很可能已经失传了。小豆在四川叫米豆,分为红豆和绿豆两种。不过这里的记载又打破了一个普遍的观点,那就是认为小麦起源于中东地区,从汉朝才开始种植的。当然也有人认为这里所说的小麦其实指的是大麦,也就是荞麦,这在商周以至五帝时期的考古出土比较多。不过老严选择不置可否。

到春秋战国时期,又有六谷的说法,分别指的是稌、黍、稷、粱、小麦、茭白。稌指的是大米,也就是稻谷。黍到底指的是哪种粮食,如今也是众说纷纭。到今天高粱已经不是主食了。

五谷最初是医学上的说法,指的是麻、黍、稷、麦、豆。最早提到五谷概念的,是《诗经·大雅》。然而这种提法越来越深入人心,以至于是秦汉以后最经常提到的了。当然在不同的时期,五谷的内涵是不同的。而且随着中国南北文化的逐渐分支,还分别有南方五谷和北方五谷的说法。本文已经不小心超出字了,就不详细讲了。要把这些都讲清楚,可能需要38.47万字。

一个汉字就是一部历史,这是老严讲百字的第36个字:谷。老严将会不定期输出剩余内容,喜欢的朋友请用没有端碗的那只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