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周礼 >> 周礼知识 >> 泛滥的伪古诗

泛滥的伪古诗

北京中科曝光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jiankangbaiwen/44510.html

泛滥的“伪古诗”

今天不知为何,浏览器给推送了好几个视频,内容几乎是一样的:一美女煞有介事地说:你一定不知道这道诗的后半段:

忽有故人心上过,回首山河已是秋。

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也算共白头。

可惜,

故人身畔新人卧,山河冬雪独自坐。

何来相思绊心魄,此生白头不复错。

接着就是一本《枕上诗书》的广告。

这诗的第一句我是知道的,出自清·龚自珍《己亥杂诗》第首,全诗是这样的:

问我清游何日最?木樨风外等秋潮。

忽有故人心上过,乃是虹生与子潇。

(作者自注:吴虹生及固始蒋子潇考廉也。)

龚自珍画像

诗中的吴虹生,是龚自珍的密友,名吴葆晋,字佶人,号虹生、红生、鸿生。河南省光州(今固始县)人。与龚自珍同登道光己丑(九年)科进士。善填词,著有《半舫馆填词》(又名《半花阁诗余》)。孔宪彝《寄吴红生舍人》诗:“雅有严陵季子风,高情肯使酒杯空?一官蓟北春云淡,别墅城南春蓼红。入座尽容佳客至,论交能与古狂同。匆匆怕唱阳关曲,乐府花间制最工。”其中“入座”两句自注云:“君与龚定盦最相契。”道光十九年己亥四月廿三日(公元年6月12日),龚自珍辞官南归,当天有刘良驹、桂文燿、丁彦俦、戴絅孙、奎绶、黄骧云、江鸿升、步际桐等八人与龚握手为别。等到龚自珍走到离城七里外的地方,见前面桥上站着一人,正是吴葆晋在桥等候着诗人从这里经过。“设茶,洒泪而别。”可见二人的交往之深。子潇,即蒋湘南,字子潇,也是河南省光州人。道光十五年中举人,晚年主讲关中书院。著有《周礼考证补注》、《七经楼文抄》、《春晖阁诗抄》。编辑有《全陕通志》。夏寅官《蒋南湘传》:“先生之学,自经史、象纬、历律、舆地、农田、礼制、兵刑、名法以及释道两藏,一一寻源沿流,究其得失。学博故见无不大,识精故论无不平,气盛故辞无不达,诚大河南北之巨儒也。”

作者辞别京城时为初夏,于七月初九日(公历8月17日)到杭州家中。这首诗便是龚自珍到家后不久所作。诗意思是:

要问我哪一天游山玩水最为称心如意,就是我八月十八日那天,在满带着桂花香气的秋风之外(指杭州城外。杭州桂花十分著名,清·阮元有则长联:“下笔千言,是槐子黄时,木樨香候;出门一笑,正西湖月满,东海涛来。”见梁绍壬《两般秋雨斋随笔》卷一。),等待着钱塘江大潮的时候了。(八月十八日,即公历9月26日,作者曾陪父亲去观看钱塘江大潮,《己亥杂诗()》就是写的这件事。)说起这事,忽然心中想起了两位老朋友,就是吴葆晋和蒋湘南。

蒋仅中举人,所以作自注中称他为“孝廉”,这是明清时期对举人的雅称。诗中所说的木樨是桂花的别称。“清游”就是清静之游赏。“安道门前水,清游岂独吟。”(唐·唐彦谦《原上》)又如:“厌见人境喧,清游忆灵越。”(宋·释契嵩《怀越中兼示山阴诸明士》)都是这个意思。“心上过”,就是突然想起来的意思。“等”,等候、等待。“秋潮”,指浙江八月十八日的天文大潮。

作者回到杭州家中时,可能听说过当年秋季的乡试,吴葆晋要到浙江做考官。但后来得到浙江的正副考官都不是他。诗人曾想像,吴虹生到杭州,“一丘一壑我前导,重话东华送我情”。(《己亥杂诗》)

龚自珍诗意图(落红不是无情物)有网页就说这出自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这是这首诗的第一句的情况,之外的其他诗句和整首诗,我实在是不知道。我于是想到求助万能的“网”,到网上查一下,或许一定找到这首诗的相关资料。然而,这次却出乎我的意料了:确实有不少搜索结果,但是没有作者,没有出处,没有创伤时代——用时新的说法,这是一首网络流行诗。这其中有一个搜索结果,还对前四句作了详细的解释,不妨抄录于下面:“意思是从故人的心上经过,只留下了一道痕迹,最终回首的时候才发现已经是重峦叠嶂,往事如烟。两个异地的人在大雪飘飘日子里的互相思念着,雪落到了两人头上,也算是一起白头到老了。

初三网

有一种爱,不说沧海桑田,却把一世相望,有一种爱,倾尽了所有,总是把爱的味道挥洒,不是每一份爱,都能留下永久的芳香,也不是每段记忆,都能留下刻骨的美丽,有些爱,即使永远不在身边陪伴,却始终在自己的梦里,那么的暖,那么的近。”

有几个网页上答案直接说这就是龚自珍《己亥杂诗》第首:

“忽有故人心上过,回首山河已是秋。作者是清代文学家龚自珍,出自《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忽有故人心上过,回首山河已是秋,两处相思同淋雪,此生也算共白头。意思是从故人的心上经过,只留下了一道痕迹,最终回首的时候才发现已经是重峦叠嶂,往事如烟。两个异地的人在大雪飘飘日子里的互相思念着,雪落到了两人头上,也算是一起白头到老了。”

至于后面的四句,也有让他与前面的内容拼凑在一起的,也有是单独出现的。解释的不多,多数介绍为精美古诗词。

只要是读了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的朋友,都是可以感觉到,这不是古诗。无论从句法、词汇,不是押韵、格律去,它都不是“古诗”。比如押韵,其前四句韵脚处的“秋”和“头”,分别属于尤韵和侯韵,尤、侯、幽三韵部通用。而后半部分韵脚处的“卧”、“坐”、“魄”和“错”就无法入韵了。卧和坐是过韵的字,去声。“魄”音普伯切,陌韵,入声。“错”有二音,作塗、嵌(一种金属加工工艺)的意思时音仓故切,暮韵,去声,对应的今音是cù;作错误的意思时音仓各(千各)切,铎韵,入声,对应今音是cuò。陌韵的字只能与麦韵、昔韵的字相押韵,铎韵的字只能与药韵的字相押韵。我们看,这四句中的可能是韵脚的字,即使从较宽的押韵标准看,也属于三个不同的韵部。古人写诗是从他们当时的汉字实际读音出发去押韵的,至于我们今天看到的韵书,是根据当时汉字发音的实际情况总结出来,再分成不同韵部编辑而成的,它反映的就是古人写诗的押韵实际。至于今天的读法,那是今天的语音实际,是我们现代人写押韵的作品时应当考虑的问题。所以这些今天看来押韵的句子,只能是今天的人写的,不会是“古诗”的。

诗的内容怎样,我不想表达什么意见,网友们可以自己去判断。我要说的网络上的这些内容,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错误的信息。比如初三网上就确切地出现在了“古诗词”的子目录下,初三的学生是没有这么多的古诗词知识,他们判断不出来这这些看似“优美”的句子是不是古诗词。

大概是二十年前了吧,我在一次批改学生的试卷时,看到古诗文填空时,其中有一题是补充“晓来谁染霜林醉”的后面的内容,其中一个学生在试卷上赫然写上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我把这个学生叫到办公室,问他这谁的诗句,他的回答让我哭笑不得:“李寻欢。”我问他:“李寻欢是《西厢记》的作者吗?李寻欢是《西厢记》的人物吗?”我接着对他说,你填上去的诗句的作者不是李寻欢,也在“王作乐”,是金元之际的诗人元好问,词的题目是《雁丘词》,词牌名是“摸鱼儿”。你在这里还写错了两个字:“叫”应当写作“教”,“教”字后面没有“人”字。我把词小序内容讲给他听后,对他说:“词是歌咏两只大雁的感人故事的,怎么能说‘直教人生死相许’呢?”我找一张白纸,把《雁丘词》写给了这个学生,让他回去背诵。最后的结果是,他没有背诵下来。

我知道,当时电视上正在热播一部电视剧,里面的一个侠客叫李寻欢。不少学生都看这部电视剧入了迷,电视剧叫什么名字我也不清楚。这大概是他的台词,不少学生都在看电视时,囫囵吞枣地记下了,他们不知道这句台词的来历,就把错误也记下来了。那时网络还不太发达。今天网络的发达程度,绝非二十年前时人们可以想象的。学生看电视剧的热情早已转移到刷小视频上去,但小视频的错误信息,是远多于当年的当年的电视剧的。对于那些没有判断能力的学生,这些错误信息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是无法预估的。但我相信,它的影响绝不止于做古诗文默写题时填错几个空这样单纯。希望信息发布者们,还是要慎重些吧。

古诗文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7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