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之乡的鲁国,为何难让孔子一展所长

北京中科忽悠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97098023515184729&wfr=spider&for=pc
鲁国是周礼之乡,礼法影响深远,孔子自幼受到潜在影响,随后多方求学成为贤人,并一度担任大司寇之职开展礼法变革,但因为春秋末年,近邻齐、吴等强国争霸,没有好的外部环境,加上鲁国部分程度礼崩乐坏,权贵抵触侵害他们利益的礼法变革,因此在大家的共同默认下,孔子自动去职,并再未受到任用,转而著书教学,成就一代圣人。一、鲁国是周礼之乡,却也礼崩乐坏1、鲁国礼法渊源流长,成为诸侯楷模作为周公姬旦的封地,鲁国先天政治资本很雄厚,不仅在关系上成为周王室的近亲,通婚联姻不断,“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而且成为标准周礼的承载者,被时人称作“周礼尽在鲁矣”。到春秋末期,周王室已然衰微,诸侯只顾争霸夺地,只有鲁国“犹秉周礼”。周礼已经与鲁国及百姓生活日益融合到一起,文治礼教十分周到,吴国的贤人季札曾到鲁国观看周乐,先后听了《唐》《大雅》《魏》《招萷》等,感慨万千。而孔子自幼受到周礼熏陶,有感礼崩乐坏的现状,于是自学礼法,并开课授徒,开创一代儒学。孔子2、鲁国井田制破坏,私田兴起春秋中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铁器使用,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在国家公田之外出现了大量私田,逐步破坏了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分封制度。在这种情况下,为提高国家的赋税收入,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土地亩数向所有者征税10%,史称“初税亩”。这种调整适应了当时的实际情况,客观上提升了鲁国的经济水平与综合国力,但在礼法上却是违反周礼的。3、鲁国君弱臣强,争斗不休鲁国宗室卿族坐大,开始于鲁桓公,他有四个儿子,除了儿子继任君位外,另外三位孟孙、季孙和叔孙三氏从辅政开始,逐渐开始控制鲁国朝政,史称鲁国“三桓”。三桓势力既竞争、又合作,但对鲁君一直保持压制,严重时发生弑君、被逼出亡的事件。到孔子出仕时,鲁国国君仅保留极小的势力,三桓不仅在控制土地、人口及规格上远超鲁君,而且完全控制鲁国国政,内政外交完全取决于臣,相互之间还互相攻伐,让鲁国朝政十分混乱。二、各国争霸,儒学不得其时1、孔子倡导王道,各国君主倾向霸道孔子自幼学习周朝旧礼,前往周王室向老子问礼,在政治思想上倡导仁政,为政以德,按照“君君臣臣”的模式,施行与夏商周三王时期的王道,最终建立大同社会。然而这种学说在东周早期还有市场,但随着诸侯兼并争霸战争加剧,主要诸侯国无不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中小诸侯则在夹缝中求生存,甚至朝不保夕,对儒家思想虽然口头认可,但并不实际施行。孔子早年间去齐国避难时,与齐景公探讨国家治理,齐景公原本准备赏赐他封地并给予官职,但晏婴劝阻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认为孔子的理论已经过时,不符合齐国当下的国情,于是齐景公也不再询问。之后,孔子四处游学,先后到过卫国、陈国、宋国、郑国、蔡国、楚国,这些国家虽然名义上尊重他,但依然没给孔子实施德政的实际官职和机会。2、鲁国与齐、楚、吴等强国为邻,发展受限鲁国虽然在春秋早期强盛一时,但随着内部连续变乱,国力大衰,虽然名义上地位尊崇,但实力早已沦落为中等诸侯的地步。此外,鲁国所处国土位置极其不利,北有强大的齐国,尤其是齐景公是齐国另一个强势期;南有刚刚灭楚、败越争霸中原的吴国,鲁国夹在中间很难获得好的发展环境。如齐国、鲁国在夹谷会盟,齐国想侵犯鲁国,但幸好有孔子文武两手准备,不仅没有让国家受辱,还让齐国归还之前侵犯的三块土地;而孔子晚年时,吴国准备攻打鲁国,但在子贡的斡旋下平安渡过。这种外部环境让鲁国很难安心发展,尤其是长期见效的仁政治理。三、孔子出仕变革礼法,得罪权贵1、孔子礼法变革,得罪三桓孔子最早出仕是在三桓之一的季孙氏手下,因为政绩很好、名声显著,随后被推荐给鲁国国君,先任小司空,后任大司寇,摄行相权,一改鲁国国君诸多弊端。一是诛杀鲁国大夫少正卯,因为他行事不端,阿谀奉承,影响了鲁国朝堂氛围;二是利用三桓内部矛盾,在季孙氏的支持下,拆除三桓超过三百丈规格的都城,并攻打不愿拆城的孟孙氏,一改国君的颓势。虽然孔子的变革对鲁国、对国君乃至对百姓都是有益的,但却实际损害了三桓的利益。包括季孙氏在内的,都开始有意见。鲁国三桓2、齐国干涉鲁国内政,逼走孔子孔子之前与齐国君臣的辩论,及在夹谷会盟中的表现,给齐国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担任鲁国大司寇开展变革后,效果十分明显,更是引起齐国的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