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周礼 >> 周礼版本 >> 紧跟时代实现自我

紧跟时代实现自我

读道德经第四十章

本章在探讨,支撑人与环境共生的动力源是什么,如何发生作用,以及它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哲学家王德峰教授说:我们从一个物质上普遍不丰富的时代,来到了一个精神上普遍不安宁的时代。

他表述的是哲学家的思维方式,也就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哲学家对于世界的价值和意义就是在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大众从表层现象引导进对本质的认识里。

由王德峰的话,可以确认,我们已经从物质的时代,走向了能量的时代。文化力量的薄弱,精神力量的荒芜,是当前的社会现状,这种薄弱和荒芜,会产生一种强大的需求,强大的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则会汇成洪流,形成势能,推动社会治理跨越原有的产业划分结构,催生新的发展动力。

对于每一个活生生的,每天都要投入十分精力,忙碌于吃饭穿衣、挣钱工作、吵架拌嘴、来往交际的具体实践个体的“大众”而言,物质丰富不丰富,精神安宁不安宁,就是在下班之后、闲暇之余,端着茶缸,下着象棋的时候,也不会提及的话题。

光是每天为生活奔波几乎已经占用了他们的全部时间,牵引着全部精力了。就算偶有闲暇,翻翻抖音,打打小游戏,时间也会很快熬过去,又可以像超载的货车一样,吭哧吭哧的驶向未知。

他们的生命是充实的,精神是富足的,自然不会管什么哲学家之问,道德经所思;只要明天太阳仍会升起,就算一时阴雨,又有什么问题呢,不过是赶巧了,能够歇息歇息(无意之间,他反而还符合了天地的作息规律)。

如果是一位创业者,要奔赴理想,要完成使命,要实现梦想。

因此就要紧跟时代,把握变化的规律,成长自我,学会使用思想工具;因此就要对众生行为有所观察,对哲学家所讲进行追思,对个人前行规划设计,对社会发展清醒参与。

如果是一位企业家,带着几个人,几十个人,千人百人万人的团队,做着关系国计民生的事业,那么就可以对本章进行全面的思考,深入地学习。

由此,许多人认为创业者也好,企业家也罢,就算是公益组织、平台机构,既然动念入世,那即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应该学习儒家典籍,与道家的清静无为没有什么关系了。

是的,儒家的门徒们其实一直很努力,不停地在兼容并蓄,接受外来事物,吸收各家所长,融会贯通之后,用于提升自己,不可为不够努力。

恰恰,也正是因为如此,儒家学说犹如麒麟一般,长着羊头,狼蹄,身麝,龙尾状,龙鳞。这是什么,什么都像就是四不像。恰恰,麋鹿在被定名以前,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驴,因此得名四不像。恰恰,赵高因为他什么都不像什么都都像,还曾经指鹿为马,考验人心。恰恰,正是因为世间没有麒麟,郑和下西洋时在澳洲捉到一头长颈鹿,带回来告诉明帝说,这就是麒麟。

什么意思?

儒家学说拿来主义,抓取百家,其结果却如学步的邯郸人一样,只顾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却忘记了走自己的路,失去了纯粹性,熬成了一锅八宝粥,无法收场。

道德经是道家典籍,悠悠两千年不改其貌,横跨三文明不更其性。一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赛过七嘴八舌,汗牛充栋。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注释:

1、反:本意是攀爬山崖,古人把手心对着自己称为正,而人在以手攀崖时,手心与平时的状态不同,是翻转向外的,所以由攀崖引伸为翻转。从翻转又可以引申为掉转、违背、违反之义。

2、动:动的本义是行动、为实现一定意图而活动。引申为凡动之称。

3、用:本义为施行、行用、使用。引申指任用、治理等。甲骨文、金文中又特指杀牲祭祀。

反者是谁?

反者,想要转型发展的人;

反者,需要重新来过的事。

反者,不满足于现状的人;

反者,需要变更流程的事。

由此可知,反者是能够独立思考判断,渴求创新发展,不满足生活现状,对未来有所期盼的行动者。可喜可贺的是,反者往往就是革命者,不甘被天空之慢锤一下一下捶打心脏,他们拥有进取之心性,是最为革命的力量,同时也是道之动的载体。

因为出于某方面的需要,需要改变,革故鼎新,这种由需求和对生活美好向往催生的力量就会形成势能,需求越强烈,势能越强大,势能越强大,动能也会随之会诱发的越强大。

弱者是什么?

弱者是道发挥作用的方式、方法和结果。

什么意思?

天地化育,诞生生命,生命进化,走向高级,产生智慧。

产生了智慧的高级生命体——人,发现了道——认识自然,并效法自然,促进人与自然达成和谐之统一。

道的作用方式是未知的,换句话说,我们对于道的作用方式知之甚少(弱),只知道它仿若潜移默化一般,只看见它好似日蚀风化一般,无声无息的就让我们的环境和社会发生了改变。

目前(两千年前)知道的,仅只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德经是翻译最多的中国哲思典籍。

可见,道德经已经在造福世界各国人民,只是我们自己大多数人还不认可这是好东西。

比如儒家就说:至圣先师孔老夫子是要恢复周礼,因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我们回到开国之初(周公之治时期)可以通过温故而可以达成知新创新。

而老子的道德经却想让我们恢复到三皇五帝,垂裳而治的旧时代,让我们过小国寡民,茹毛饮血的日子。

读了道德经第四十章,我们就知道,这种说法是歪曲的说法,道德经探讨的源头不是三皇,而是三皇对自然的认知。

李耳先生明确的说,道法自然。因此他的道指的是创世之初,是对自然演化、社会演化的基本认知。

儒家入世,所以注重考察人与社会的关系,想用血缘关系扩展为天地君亲师,推演社会治理,最后的结果是,存天理灭人欲。

道家亦入世,讲究红尘练心,大隐隐于市,研究人与人的个体共性和差异。经历过工业文明的洗礼,社会早已经高度原子化了,不结婚、不生子的队伍越来越大,甚至离婚率不断攀升,人与人的距离间隙原来越大,这是一种进步,也为自由人的自由联合铺平了路基。

旧的秩序慢慢消散,就会有心的秩序渐渐清晰,细读道德经,无需为此焦虑。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读道德经也许真的可以平息焦虑,让自己得到安静。

问候是最动听的言语,关心是最美丽的心情,牵挂是最真挚的心动,相识是最珍贵的缘分,读道德经,亦如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