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就是社会分工,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分工越来越细,职业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按照这个规律,在相对非常落后的周朝,百姓们可以选择的职业应该是非常少的。依据《周礼》的记载,当时的百姓大致可以从事九种职业,分别是:三农、园圃、虞衡、薮牧、百工、商贾、嫔妇、臣妾、闲民。不过,其中的个别职业与我们望文生义所理解的有着很大的差别,有必要特别说明。
一、三农。
现在常说的三农指的是农业、农村、农民,但是这里面只有农民是职业的一种。当时的三农只是针对农民而言,是以不同的土地类型划分的,或者说是以不同的工作环境划分的三类农民。第一类是在高而平的高原上耕种的农民,比如今天黄土高原的农民;第二类是在低而湿的地方耕种的农民,比如今天江汉平原的农民;第三类是在平原地区耕种的农民,犹如今天东北平原的农民。
三类农民的耕种环境不同,自然种植的庄稼也不同,他们生产的共有九类,分别是黍、稷、稻、粱、苽、麻、大豆、小豆、小麦,称为“九谷”。
二、百工。
百工不是一类职业,而是多个职业的总称。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所以百工不是今天的各种机器工业,而是手工业的总称。
百工的工作是负责对各种原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成各种器物。原材料大致分为八类,分别是珍珠、象牙、玉料、石料,木料、金属、兽皮、鸟羽。对这八种材料加工的方式各有不同,也就形成了各种职业,例如珠宝匠、玉匠、石匠、铁匠、铁匠、木匠等等。各种职业又各有自己的手艺。例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对珍珠、象牙、玉料、石头不同的加工方式。
三、商贾。
商贾就是行商坐贾,在当时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出现在当时的社会分工中,不过地位较低,在九种职业中排行第六。毫无疑问,它属于贱业,后世“士农工商”的职业层级划分就是一脉相承。
但不得不说,商贾虽然被人看不起,但在物质上却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或补偿。吕不韦就是凭借巨大财富,结交秦国上层贵族,扶持秦异人登上秦君宝座,而他也终于由被人轻视的商贾变成人人敬畏的秦国相国。
四、臣妾。
读古书、看古装剧,经常能听到男子在朝自称为臣,妇女在家自称为妾,还有的是嫔妃们向皇帝口称臣妾。无论是臣还是妾,都只是一种谦称,但是这个谦称最早就是一种实实际际存在过的低贱身份。当时很多无法自谋生计的人,只好将自己卖给他人做奴仆,这种人,男的叫臣,女的就叫妾。
在《济公游记》中,卖身葬父的那位女子要是被别人买下,她的身份就是妾。依据《周礼》的记载,臣妾的主要工作是负责采集野生草木的果实。
五、闲民。
这里的闲民和今天所说的闲人并不相同。现在的闲人是指没有工作,也不愿意去工作的人,当然也指站着职位却不做事的人。这里的闲民是没有固定的职业,四处流动,受雇于他人,为人务工的人。所以这里的闲人,可以理解为今天的自由职业者,或者散工,相当于之前相较于长工而言的短工。
这五种职业古今异义,有同有异,因此特意说明,同时也可以看出职业的演化与传承,可以看到职业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职业观念的演变。例如臣,就其最初身份而言,是指把自己都被卖了的穷苦人,但是演变到后来,君在上,臣在下,臣变成了官员的自称,也是一种官员的统称,普通人还没有资格称臣,只能称草民。由卑贱到尊贵,不可同日而语。而排在第一位的最光荣的职业——农民,在今天反而跌落了神坛。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行业这里并没有涉及,并不是说当时没有,而是那些职业不属于普通百姓,是官方职业。例如酿醋的醯人、制作肉酱的醢人、酿酒的酒人、制作咸盐的盐人等等。这体现了社会分工在当时就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划分,这个职业的等级划分确保了贵族可以享受到比平民百姓更多更丰富的物质供应,并由此滋生出巨大的精神优越感,这确实是无可争议的一种不公平现象。
人生而平等,但职业平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