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闲读孝竟然是政治

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么做竟然算是从政了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篇第21章

有人对孔子说:“先生您为什么不从政?”孔子说:“《尚书》都讲了:‘孝啊,最重要的是孝,又能友爱兄弟,推广到政治上也是如此。’这么做就是参与政治了,否则,怎样才算是从政呢?”

“或”,就是有这么一个人。他是谁?不知道。这个人问孔子:“子奚不为政?”先生您为什么不去从政做官呢?“子”是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您”、“先生”。“奚”是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为政”即从政做官。

估计此人也是个二货,会提这种问题,他不知道孔子朝思暮想的就是当官从政,但机会一直没来。后人猜测孔子说这番话是在鲁定公初年,孔子还没做官时的事。后来机会来了,孔子登上政治舞台大展了一番宏图,结果却在现实面前碰得鼻青眼肿,无奈之下离开鲁国,奔走于列国,弄得像条无家可归的狗。

不过还有人推测,这次答问是在孔子结束周游列国,返回鲁国之后,此时他已无心仕途,在专心于教书育人的同时,埋首增删五经,就是潜心研究后来被儒家视为宝贝的那些老古董——《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不管究竟发生在哪个时间节点上,有一点可以肯定,孔子从来都是重视政治,并且更重视孝道。他始终强调孝是“为政”的基础,因为在血缘相沿的古代宗族社会,伦常孝悌就是政治,伦理与政治完全是浑然一体的,孝道的基本内涵就是“孝”与“友”,即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所以孝就是政治。

这里的“《书》云”,是指《尚书》,它最早的书名就叫《书》。约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大部分是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就是一部公文总集。《尚书》的“尚”字有三种解释,一种认为“尚”通“上”,即上古的书;一种认为“尚”是尊崇的意思,指人们所尊崇的书;还有一种认为“尚”代表君上,因为书中内容大多是对君王言论的记载。

不管怎样解释,这个“尚”字反正是后人加上去的,是谁加的呢?不清楚。有人说是孔子所加,相传《尚书》为孔子编定,孔子把它整理、选编成一百篇,成为儒家经典之一。但这里孔子并没有说“尚书云”,而只是说“书云”。《尚书》后经秦代焚书,损失很大,流传下来的已是真假混杂。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这是《尚书》里的话。“孝乎惟孝”,两个“孝”字反复出现,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意思是孝呀!只有孝顺父母最重要。“乎”是语气词,“惟”,只有。“友于兄弟”这句话,是形容兄弟之间互相敬爱。“施于有政”,则是要把“孝”和“悌”推广影响到政治上去。“施”,延及、推行。“于”,介词,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有政”的“有”是词头,用于名词之前,以助语气,无意义。“政”指政事、政治。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孔子说,这也就是参与政治了,为什么要我亲自去做官才算是为政呢?“是”,这;“亦”,表示两者同样,也、也是。“奚其为”,怎样才算是。“其”,副词,难道,岂,表示反诘、反问。“为”,动词,是。孔子的意思是说,政治并不单单是行政管理,日常修身齐家的教育和倡导也非常重要。实行孝悌之道,用它来教化人,推广到整个社会,这也就是参与政治,帮助治理天下。

这道理讲得非常对,不过孔子的回答确实有点言不由衷。孔子是积极入世的人。儒家文化的基本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修身齐家是基础,并且可以推及治国,但倘若光是宅在家里,而不出来从政,个人也是无法发挥直接的政治影响的,也就谈不上“治国平天下”了,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所以出仕是孔子的本意,但由于当时各国政治错综复杂,国君们又都是打着各自的小算盘,相互尔虞我诈,孔子的思想是一心要复周礼、守善道,结果大家都不愿意用他。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昏庸的当道者和污浊的世风,使孔子宏大的政治愿景都化为了泡影。

本章有一个成语,现在没人用了。也难怪,80后、90后大多数人没有兄弟:

友于兄弟

作者简介:乐道也,本名程勉中,文化学者,江南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

版权声明

《论语闲读》为文化学者乐道也长篇系列原创作品,未经正式许可或授权不得转载,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图片素材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