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随感
学术思辨
孔子:一个孤儿的励志故事
(全文共字,阅读大约需要6-7分钟)孔子在前年生于鲁国,可能比老子小二十岁。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最大、但同时也是被歪曲得最厉害的一个人物,孔子在古代他长期被神化,而到了现代又一再被妖魔化。但正如当代学者李零所说,“去圣乃得真孔子”,他也是一个平常的人。在他的思想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自己人生经历和当时社会文化的印记。图1李零:《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年版先说孔子的社会文化背景。如果说老子背后是上古史官文化,孙子背后是上古军事文化,那么孔子背后则是周礼所代表的上古礼官文化。其实早在西汉时期,刘向、刘歆父子就指出“诸子百家皆起于王官”,也就是说起源于周王朝的官方文化。这种思想后来被《汉书·艺文志》采用,一直成为定论。五四以后,胡适不满此说,认为诸子真正的起源是当时社会上的混乱和黑暗。到了20世纪60年代,新儒家牟宗三又认为诸子面对的问题是“周文疲弊”,也就是说周朝的文化到这时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出现了一个价值真空。无论是谈到王官文化、社会问题,还是“周文疲弊”,周礼确实是我们理解孔子思想的一把钥匙。如上所述,周礼是西周衰落时王室试图用家族血缘来维持社会秩序的保守主义思想框架。到了春秋时代,因为华夏民族对神的敬仰渐渐消退,只在文化中剩下了一种作为社会习俗的礼。礼本身既是社会规范,同时又是一套很复杂的仪式。孔子从小学了用来谋生的,就是这套周礼。其实孔子并不是真正的周人,而是商朝贵族、宋国王室的后代。他的祖先正考父曾做过宋国的大夫,名声很好。正考父的儿子孔父嘉,被贪恋他妻子美貌的官员华督所害,孔父嘉的儿子跑到鲁国,成为孔子的祖先。因此,从姓氏来说,殷商王室是姓子的,孔子是子姓、孔氏。这里顺便说一下中国古代的姓和氏。古代所说的姓其实是一个大的部落,而氏是部落中某一个分出来的血缘家族。比如齐国的田氏家族是从陈国跑来的,所以是田(=陈,古代是“通假字”)姓,其中分出孙子这一支是孙氏,另一支是司马氏,等等。到后来,这些称为氏的血缘家族繁衍众多、分散各地,就成为现代所谓的“姓”了。图2[美]赫伯特·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彭国翔、张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年版孔父嘉的后代跑到鲁国,逐渐失去了高贵身份,落到贵族中最低的一级——士阶层。士是要出征作战的,所以孔子的父亲孔纥(hé),字叔梁,亦称叔梁纥,是一个大力士,可以把整个城门举起来。可他一直没有儿子,正妻施氏一共生了九个女儿,只有小妾生了一个儿子孟皮,也就是孔子的大哥,是跛脚的,当时认为是废人,不能继承家业。孔纥急了,就在鲁国都城曲阜郊外、当时他做邑宰(相当于乡长)的一个小村子陬邑,娶了一个比他小几十岁的年轻女子颜徵在,在尼山祷告后生下了孔子。这种年龄差相当大的婚姻,当时人叫野合(但也有人说野合是因为他们是自由恋爱结合,因为当时除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了春天上巳节的时候,还有所谓高禖,男女可以自由结合)。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在当时看来不太正常的婚姻。尼山当时又叫尼丘,所以孔丘是孔子正式的名字,仲尼是他的字(小名)。仲是老二的意思,因为老大是跛子孟皮。后世批判孔子的时候,就喜欢称呼他为“孔老二”。孔子生下来才几岁的时候,孔纥就去世了。他的母亲颜徵在迁到曲阜城内的阙里,把孔子养大。孔子小的时候过着清贫的生活,并且经常招人议论。这种从小缺乏父爱、被边缘化的家庭环境对他一生的性格影响极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来,一个没有父爱的孩子会缺几样东西:一是生活的供应,这一点孔子后来长大后通过教书自强,有力地弥补了。还有就是缺乏安全感、身份认同、道德榜样。这几点孔子后来在他的哲学中不断地在试图弥补:缺安全感就要用礼来规范社会,缺道德感就用仁来解释礼,没有身份认同就用义来端正名分。孔子思想中的礼、仁、义这三个最重要的东西,也许都跟他早年的家庭背景有关。孔子17岁的时候,他的母亲颜徵在去世了,他就艰难地自己谋生,做过乘田、委吏这样的小官。委吏大概是管仓库的,乘田是管畜牧的,所以孔子后来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但他既然出生于没落的贵族阶层,就有很强的想要重新挽回自己社会地位的欲望;结果他找到了一个方法,就是学习礼。虽然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但贵族仍非常看重外在的礼仪。如果你精通礼仪,无论在婚礼、丧礼或其它场合都可以给人做傧相,不但可以混口饭吃,还能接近很多贵族,爬上社会高位。孔子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从小就拼命学礼。据说他很小的时候,就用泥巴在地上做一些假的礼器来演习礼乐。他所在的鲁国,正是周礼保存最好的地方,因为鲁国是周公儿子伯禽的封地,周公把自己所制定的礼乐制度都复制了一份放在那边。于是孔子就不断在这个环境中成长。他进了鲁国的太庙学习周礼,并于前年还跟朋友左丘明跑到周王室的首都洛邑去跟老子请教周礼。结果,孔子不到三十岁就已经是鲁国有名的礼乐专家。前年,30岁的孔子做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选择:把自己拥有的这些礼乐知识,用收费的方式来教导所有社会阶层中愿意学习的学生,这就是著名的“有教无类”,堪称教育培训行业的先导。愿意受教的人只要能给他束脩,也就是够买一条肉干的钱,就可以听他讲怎么演习礼乐——这是当时最低层次的交费。周朝很早就有所谓“官学”,通过所谓“礼、乐、射(箭)、御(车)、书(写)、(算)数”的“六艺”来教导贵族子弟,但一般平民百姓无法享受到这些最基本的文化教育。孔子第一个开创了私人办学的传统,大受欢迎。结果,他弟子越来越多,所谓“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有人统计过,有姓名可考的就有75个。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盛况呢?因为孔子正好赶上了当时社会的一个潮流,那就是士阶层正在崛起。西周以来,诸侯下面是卿,卿下面是大夫,大夫下面是士。这种金字塔式的社会架构本来是稳定的,可是春秋早期,诸侯就开始取代天子的地位,春秋中期,卿大夫的势力开始崛起,到了春秋晚期,士阶层也跃跃欲试了。这种形势在西方政治学中叫做社会动员(socialmobilization),在日本叫做下克上,也就是下层的人想要逆袭成上层的人。图3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士大夫阶层的这种社会动员可以通过两个渠道来进行:一个是武士,也就是当兵打仗。孔子的父亲孔纥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做到陬邑大夫,但因为孩子太多,家庭也不怎么富裕,孔纥又早逝,孔子走不了这条路。于是,他改走文士的道路,拿礼乐文化作为进身之阶。这原本是孔子自己的社会流动机会,但他非常慷慨地通过教书来分享给其他想要逆袭的人,这就是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社会含义。正好当时列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方面是士希望变成卿大夫,许多平民也希望变成士,而统治者也急切希望在下层社会中网罗那些优秀的精英人士为自己所用。正是因为如此,得风气之先的孔子很快能招到很多优秀学生,他的生活也逐渐富裕起来了。起初,孔子以自己是殷商文化的传承者自豪,20岁成人时还从宋国老家娶了他的原配妻子。后来,他教的周礼越来越多,又看到“郁郁乎文哉”的盛况,于是就开始宣布“吾从周”,意思是:在文化的选择上面,我要跟随周礼。礼乐制度原本是主张天命观、敬畏神的,但对孔子来说,当时天的作用已经受到了怀疑。西周灭亡时,天为什么不说话,为什么看着这么多暴君却没有来惩罚他们?看着外族入侵,把镐京都毁坏了,天为什么不干预?像《雨无正》《十月之交》等诗歌都发出了这种怀疑的声音。——人们不认为自己不好,反而一味埋怨上天,这种思想形势,很像18世纪欧洲启蒙时代的“神义论”(theodicy)对信仰的冲击。所以,当时礼乐已经脱离了天命,而成为一个独立的东西了。然而,一旦礼乐脱离天命,什么才是它真正的源头和标准呢?这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在不断在思考的主题。从25岁开始教书,到50岁做官,在早期二十多年漫长的思想中,孔子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在这二十多年里面,孔子经历了很多事情。他30岁时,发生了王子朝之乱:周景王去世后,王子朝在大臣百工支持下与周敬王争位,打了五年仗,最后晋国发兵帮助周敬王,前年王子朝逃亡楚国,随身带走了周室的全部文化典籍,当时作为史官的老子也随之同行。到了楚国境内的西鄂(今河南南阳市郊石桥镇),他们停了下来。前年,王子朝被刺杀,大批文化典籍下落不明,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另一方面,鲁国国内发生了三桓驱逐鲁昭公的事件:前年,三个最大的贵族孟孙、叔孙、季孙氏一起把鲁昭公赶到了齐国。35岁的孔子跟随鲁昭公投奔齐景公。齐景公用晏子为相,也很欣赏孔子,但晏子有点嫉妒孔子的才能,所以孔子在齐国没有被重用。到了前年,鲁昭公驾崩后,鲁定公即位,40岁的孔子又回到了鲁国。这些切身经历“礼崩乐坏”的事件,更增加了孔子的历史责任感。孔子说自己“三十而立”,意思是他30岁建立了初步的思想体系;“四十不惑”,说到40岁他就开始不再怀疑自己的使命,有了一点自信。什么样的自信呢?两位美国学者郝大维和安乐哲合写了一本书,叫作《通过孔子而思》,把孔子思想与西方哲学进行比较,还在孔子思想中挖掘出仁、义、礼之外一大堆重要的概念,认为可以沿着孔子的一生经历、根据这些概念来研究他思想的变化。这本书分成六章,就是按照孔子所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来划分的。图4[美]郝大维、安乐哲:《通过孔子而思》,何金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第一章“十五有志于学”,他们提出了孔子当时的三个重要概念,学、思、知;第二章“三十而立”,里面就是在上述政治动荡中孕育出的礼、仁两个核心概念。在第三章“四十而不惑”中,他们认为孔子在此时更多强调“为政以德”,怎么把“民”教化成“君子”。这成就了孔子的人文主义思想,展现出一种政治美学,是孔子后来在鲁国执政的纲领。『二零二二年四月十七日』作者邹Sir审阅
貂儿校对
雨石排版
白驹好文!必须点赞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