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具所呈现的中国智慧

中国传统家具,是中国智慧的完美呈现。

中国智慧是中国人对“道”的理解和表达方式——中国古人将天地万物发展的自然规律简称为“道”。儒家的表述为:“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道家的表述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一阴一阳”的过程就是“法自然”的过程,就是天地人三才之间不变的原则。

由此可见,掌握中国智慧的得“道”者,必然是通晓“天、地、人”的完美结合、进而达致“天人合一”境界的人。这种人就是古人所说的“知者”,其实就是掌握“道”的人。而其所创之物,也必然是合乎自然规律的!

在古代,“知”与“智”是通假字,“知者”就是智者,即:有智慧的人。这种通假字的使用,在春秋时期非常普遍。如:《庄子》中“大知在所不虑”的“大知”,指的就是大智者、有大智慧的人——这些智慧都是中国智慧的呈现。

中国智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其中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风俗礼仪、宗教艺术、文教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她是先贤贡献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和思想文化形态,更是中国人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源泉。

可以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处处都体现着中国智慧。

说到这,我们就有必要来适当了解一下:什么是传统?什么是文化?——虽然我们对这四个字耳熟能详,但在理解和描述上,却往往似是而非。

传统——

传,是时间上的流传与延续;统,是空间上的集中与凝聚。

由于经过了时间的考验,所以传统的东西,生生不息,最具生命力。

文化——

文,是事物形成、发展、变化的迹象;也称为文象。如:天文、地文、水文,三者是日月星辰,大地山川,江河湖海变化的迹象,也是天地形成的文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这个“理”,全都是依文象而形成、承天道而润化的——世人观天地之文,而存天地之情;存天地之情,而达万物之理。这便是通情达理的本义。

化,指的是万物的生长变迁,其过程称为“化”。万物变化的作用,在天是深不可测的宇宙,在人就是深刻的道理,在地就是万物的化生。

“文化”二字,就是以人为本、以文化人。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文,就是以人见文,从人身上看到文理、道理,即自然的规矩与规律。因此,人文精神是智慧的呈现,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文化就是香料,行为、关系、物质、制度等;而万物就是未经加工的肉。这种肉,本身并不好吃,除非有了香料的渗透才会好吃。可见,万物若想高贵,就一定要有文化的渗透。这种渗透融入了自身,就有了高贵的根。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气韵已经深深地浸渍到人们的精神与生活当中。人与物之所以分品,就是依文化的渗透程度而分的。

因此,我们也知道:中国传统家具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之所以能够被举世公认、誉满天下,就是因为有了这个被文化长期、充分渗透之后而形成的高贵的“根”。

中国文化认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

正是在这种文化纲领的指导下,中国传统家具的出现,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产物——它是“道器合一”的产物。

而中国两千多年前,对此早有表述。《周礼﹒考工记》一上来就开宗明义,强调传统手工艺设计者——“百工”的重要性:“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意思是说:传统家具并不是普通百姓所能创造出来的,而是“知者”所创,即:中国智造!

有智慧的人创造了器物,心灵手巧的人照本宣科地做出来,并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去——这就是:先有传统,后有传承。传统是传承的基础,传承是令传统相续的保证。传统的东西要想能够传承下去,其中必须要有思想、文化的浸润,这是不可回避的前提。

一把椅、一张凳,甚至一个家具的局部,它们凝聚了无数中国人的智慧、信仰与情感。以至于,中国传统家具,从礼教发展到实用,继而发展成为集文化、哲学、美学于一体的传世之作——这在世界上是相当罕见的!尤其是明式家具的出现,承担了中国文化所有的光辉和智慧。

而时下,虽然传统家具随处可见,并且部分历史遗存下来的家具之拍卖也屡创新高;但其原本的崇高,已经在熟视无睹中被逐渐瓦解。对一个中国智造的传统器物来讲,我们如何还原建立在学识、思想、智慧、创造力、想象力、文化习俗、审美习惯等基础上的高超阐释能力,让它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人类面对历史时,绝大多数人对器物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