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湖北省随县擂鼓墩,武汉空军后勤部的一个雷达修理厂正在此处修建营地。随着炸药的一声巨响,一座战国早期曾国君主乙的墓葬被发现。其出土文物的数量之多、种类之齐全、技艺之精湛、学术研究价值之高,都震惊了世界。
(编钟)尤其是其中保存完好的大型打击乐器编钟,更是被称为“世界第8大奇迹”。在墓中一共发现了65个悬挂着的编钟,分为上中下三层,由3根桐木结构的圆形立柱和彩绘青铜佩剑武士支撑,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数目最多的一套编钟。
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尽管这套编钟深埋地下两千年,但依然熠熠生辉。其发出的悦耳之音,依然能绕梁三日,余音不绝,让人心驰神往。
同时,曾侯乙墓中还出土了件玉器,有些玉器长达半米,宽近10厘米,厚达半厘米。有些玉器则只有1厘米长,宽0.25厘米,高只有0.6厘米。不过这些玉器都雕刻精美,材质上层,造型构思巧妙新颖,纹饰丰富瑰丽,雕琢技法多样。
特别是在曾侯乙嘴中发现的21件小巧玉器,可谓巧夺天工。这些小玉器都被圆雕成了六畜形状,共有玉牛6件,玉羊4件,玉猪3件,玉狗2件,玉鸭3件,玉鱼3件。
(玉琀)这批小动物中最大的一件玉牛长2.4cm,宽0.5cm,高0.8cm;最小的一件玉羊长1.2cm,宽0.25cm,高0.6cm。也就是说,最大者比小黄豆略大,最小的与绿豆相差无几。
尽管这些玉器如此小巧,但其动物形象栩栩如生,轮廓清晰,细节雕刻精确,让人一眼便知。
其中最为传神的是玉牛,它雄壮有力,头颅上扬,一对弯角蓄势待发,四足粗短又结实,分立于地,稳如泰山。而玉羊则扬角昂首,嘴唇微张,似乎正在咩咩直叫。玉猪一副憨态可掬之状,肥头大耳,浑身滚圆。
一墓之内出土如此多的玉器且六畜齐全,迄今为止仅此一例。
那么,为什么曾侯乙要将这么多的动物玉器放在嘴里呢?这里面有些什么讲究吗?
实际上,这些玉器名叫玉琀,是专门放在死者口中的一类玉器,又称为饭琀,是一种丧葬用器。
玉琀的使用,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其质地也从普通的食品,发展到以玉器为主。在商代之前,死者口中所含的物品几乎都以粮食为主,随着丧葬礼仪的不断提高,玉琀就逐渐成为随葬琀的不二选择。
玉琀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周礼》中曾记载:“大丧共饭玉,含玉。”《说文解字》中也对“琀”字有如下解释:“送死口中玉。”在上海青浦县的崧泽文化遗址中,就曾出土过一件鸡心形玉琀,通体墨绿色,长度达到了4.2厘米。
从考古发现中,玉琀一般都是体积较小的贵重物品,除了曾侯乙墓葬中的一些小动物外,还有一些是玉环、玉块、玉碎片等。当然,墓主人的身份地位的不同,也决定着玉琀的材质优劣和数目的多少。
(出土的玉石)那么,为什么古人要大量使用玉琀呢?
其一,源于古人对玉石的崇拜。
古人认为,玉石质地坚硬,光泽晶润、色彩绚丽。它虽为石,但吸纳了天地日月山川之精华,凝聚各种美质,为人间至宝。正因为玉石的这些品质,让它成为了财富、身份的象征。众所周知的“和氏璧”,其价值就无法估量,秦昭王不惜以十五座城池作为交换条件,也要把它据为己有,可见玉器在那时古人心目中的价值。
玉在古人心里,还是权力、地位的体现。
千古一帝秦始皇拥有众多价值连城的宝玉,如“昆山之玉”“夜光之璧”“明月之珠”等。《周礼》记载:“璧琮九寸,诸侯以享天子。”只有天子才配享有9寸的璧琮。在使用玉石作为随葬品时,古人也有严格的规定,《春秋公羊传》说:“天子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璧,士以贝,春秋之制也。”
其二,古人相信玉石能防腐。
玉石制作的玉琀坚固温润,古人认为,这样的玉石放在逝者口中,可以保证体内精气不外泄,从而达到令尸身不腐的目的。
发展到后来,丧葬礼仪中还出现了“九窍玉”。也就是用9个不同形状的玉石塞住死者的9窍,堵住遗体的精气和魂魄,达到防腐的目的。
当然了,后来出现的金缕玉衣,那就是随葬玉器的顶峰了。这也充分说明了玉器在随葬品中的独特地位。
(玉蝉)其三,玉琀的象征意义。
曾侯乙墓中的21件动物玉琀,涵盖了常见的六种家畜,既寄托当时人们“长生不灭”的愿望,还取其意“六畜昌盛”,希望死后仍能拥有活着时的财富。
玉琀中后来还出现了蝉形,并逐渐成为玉琀的主流,取代了随意一件玉器都可以作为玉琀的习俗。之所以古人喜欢用蝉形玉器,主要还是看中了蝉这种动物的象征意义。
古人认为蝉饮而不食,以饮露为生,是一种清洁而高雅的昆虫。同时,蝉是由土中的卵蛰伏蜕变而成,就好像人死后入土为安,是为了下一次的新生一样,终究会破土而出,再获新生。
(参考资料:《左传》《周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