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读论语第二百一十二篇孔子葫芦里埋的

原文: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主流译文:

孔子说:“用麻布做的礼帽符合礼节,现在用丝绸,更节省,我赞同大家的做法。臣见君需先在堂下磕头,这是合乎礼法的,现在不在堂下磕头了,只是在堂上磕头,这是倨傲。即使我的主张和大家不同,我还是依从在堂下磕头的礼节。”

拙的译文:

孔子说:“麻布做的帽子符合礼节,现在用黑丝做帽子,省了工夫,我认同跟大家一样。在堂下拜君王,这是礼节,现在都只在堂上拜,显得傲慢了。虽然跟大家的做法不同,我还是在堂下拜君王。”

拙的体会:

本篇又回到孔子对礼节制度的看法上来了。这里列举了两项。一是关于礼帽,孔子同意改。这与之前的酒杯不同,他是不赞成祭祀用的酒杯改变形状改变容量的。为什么帽子孔子又同意改呢?区别在哪呢?原来的麻布做的帽子,据记载说是制作非常麻烦,也非常耗时间,改成黑丝绸则制作相对简单。但是丝绸绝对比麻布要珍贵很多。孔子为什么会同意礼帽更改呢?拙想不通。

另一项是拜见君王。据记载是分两次拜,一是在堂下拜,然后再到堂上再拜一次。到孔子时候,已演变成只在堂上拜一次了。孔子对于这一点很执着,非得坚持堂下拜一次,堂上再拜一次。孔子也曾说过,“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看得出,他以礼事君,在当时很多人看来确实很另类了。孔子为什么对这点又那么坚持呢?感觉恐怕要知道孔子对于礼的理解才能明白了。

但是有一点却是很确定的。那就是孔子对于周礼,他是允许有改变的,但有些内容是他老人家绝对不接受改变的。他也曾说过“损益”,即有删减增加。这样说来又倒回孔子的中庸观念了。即要维持周礼的平衡,与孔子认为的与时代相适应,就要有增加,有坚持,有删减,这样才能与时代同步,才能把周礼推行开来,实施下去,达到治国平天下的愿景。但是至于哪些可以删减,哪些要坚持,哪些要增加,就只有他老人家知道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