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治国两千多年,为什么在先秦却被众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圆梦征程 http://m.39.net/pf/a_6416850.html

作为贯穿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治国思想,儒家思想不仅在现代社会广为流传,大家中小学的时候基本上都学过《论语》。还对海外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作为“诸子百家”的一种,却并不被重用施行,还被其他学派批判。

孔子认为:当今天下礼乐崩坏,战乱不止,是因为大家没有遵守西周时期周公留下来的礼乐制度,只要大家重新遵守这套制度,那就会回到从前的样子。

别说其他学派要抨击儒家了,就这套思想,有哪个诸侯会采纳?祖辈经过几代努力才称霸,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怎么可能因为儒家的“这样做是不对的,要克己复礼,遵从周天子的命令”这样几句话,而拱手相让?

所以孔子带着众多弟子,颠沛流离,周游各国,十几年如一日,不厌其烦地到各个国家推广自己的学说,虽然大部分诸侯王都对孔子给予足够的尊重,但却没有一个国家愿意采纳他的学说。

儒家思想真的不适合乱世治国吗?并不然。自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改革儒学后,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不管是和平时期还是战乱时期,各个王朝都是坚持着儒学治世。

那么先秦时期的诸侯国,为什么不采纳儒家学说作为治国之策呢?究其原因,是先秦的儒家思想和董仲舒改革后的儒家思想,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在核心思想上,先秦儒学推崇“仁爱”,要求统治者“仁君爱民”,遵守周礼,要做到轻徭役,薄赋税,使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但在春秋战国的年代,各国是硬实力打出来的,而且这些国家关系错综复杂,比如今天楚国刚跟赵国联合进攻齐国,明天赵国就有可能联合魏国进攻楚国,这与“克己复礼”是截然相反的。

而经过董仲舒改革后的儒学,建立了一套以“天人感应”观念为核心,以阴阳五行说为框架的神学化思想体系。讲究君权神授,天子高人一等,有利于国家的统治。

在主要内容上,先秦儒学注重个人的因素,比如有教无类、以人为本等,统治者有责任带领民众过上好生活,但受限于时代因素,先秦儒家的阶级观念很重,把君子和小人区分的很开——“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还把贵族和奴隶区分看待,贵族要比奴隶身份更加高贵等。

改革后的儒家思想,吸收了法家、道家思想,将仁政与法治结合起来,以德为主,以刑为辅,重视道德教化,较妥善地处置了德与刑的关系。因为取消了奴隶制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平等——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最重要的是加入了神化君权的概念,为君主专制的合理性,提供了神学的论证。

在实际作用上,先秦儒学主要目的是为了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但这个观念在当时的局势下,是无法实施的。其次是有教书育人的作用,还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重要的教育观念。

改革后的儒家,主要是为巩固国家政治所用,除了基本的“神化”学说之外,增强了“入仕”的观念,强调三纲五常,后世在逐渐完善儒家思想的同时,也让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差别越来越大。

所以儒家思想能够治世两千多年,却唯独不适应于先秦,主要是因为后世的儒学是随着政治而不断改进的。如果一成不变地采纳先秦儒学,在后世同样也不适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