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三字经带拼音和注释及出处,可收藏打印

北京著名皮肤病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al/150702/4648926.html

zuòzhōngyōngzǐsībǐzhōngbùpiānyōngbùyì

51.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中庸》这本书的是子思,“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

子思是孔子的孙子,《中庸》的作者。《中庸》是关于人生哲学的一本书,它对中国人的人生观影响很大。

中庸:书名,子思著。子思,孔子之孙,孔鲤之子。学于曾子,作《中庸》一书,授予孟子。该书共33篇,总计个字。中:不偏不倚。偏:偏差。庸:平常,指中和常行之道。易:改变。

《中庸》其实就是一本人生哲学的书。晋朝的陶渊明是中庸哲学最代表的人物,他不重视现实生活,也不会沉溺在梦想里。有一次,家里穷的没饭吃了,他只好接受朋友的推荐去当县令。虽然他并不相当县令,但是迫于现时,他也只好委屈自己顾全大局。后来,有个朝廷大官要到陶渊明这个县来视察,他的属下便提醒陶渊明,大官来时,要记得多说些好听的话,对大官要必恭必敬的,这样才能有升官的机会,陶渊明听了很不以为然,感叹地说:“难道就为了区区的五斗米,就要我向别人弯腰吗?”于是陶渊命将官职辞了,回到自己的家乡,从新过着农耕的生活。陶渊明在政治上虽然谈不上什么功绩,在文学著作上也没有较具代表性的作品,但是,他品性高洁的中庸哲学,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zuòdàxuénǎizēngzǐzìxiūqízhìpíngzhì

52.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名曾参。《大学》是四书中的一部书,和中庸一样,也是一部修养性的书。

xiàojīngtōngsìshūshúrúliùjīngshǐkědú

53.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把四书读熟了,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书有深浅难易的区分,我们读书必须从浅易的开始读起,奠定求知、做人、处世的基础,再进一步学习更深奥的知识。

孝经:儒家十三经之一,为孔门后学的著作,是孔子给弟子讲孝道的言论。六经:即《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乐经》六部经书的总称。

《孝经》是讨论孝道的书,内容是记载孔子和弟子曾参的论孝情形。自古以来,孝经就被推为谈道德理论的重要典籍。舜帝年轻时,非常孝顺,感动了顽劣的父亲,和长设计要陷害他的后母和弟弟,等到舜登上了王位以后,仍然象以往一样孝顺。这种孝顺是发自内心的真孝。孝顺的最高境界,不仅是要孝顺父母,扶持父母而已,还要做到显耀父母的名声。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年轻的时候秦朝暴政下,百姓生活流利不定,受尽苦难,就在心中立下了一个拯救国家并且让父母感到荣耀的志愿。于是,刘邦带领军队南征北讨,终于当上了中国第一个平民皇帝。当他回乡省亲时,他的父亲见到他,立刻就要向他叩拜,刘邦不仅连忙阻止,还封父亲为太上皇。 

shīshūyìlǐchūnqiūhàoliùjīngdāngjiǎngqiú

54.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称六经,这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仔细阅读。

中国的古代文化是个非常丰富而伟大的知识宝库,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学者,从事着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做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爱护祖先留下的遗产,并为此感到骄傲。

yǒuliánshānyǒuguīcángyǒuzhōuyìsānyìxiáng

55.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书,这三部书合称“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易经》虽是我国古代人占卜的书,但它其中阐述了极为深奥的哲学道理。像阴阴消长,物极必反的论述随处可见。

《易经》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占卜书籍,也是古人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而得来的学问。自古人类对自然界各种不可测的现象,产生了敬畏之心,因此形成了许多的占卜之学,希望能求得事事顺利,所以才有了六十四卦的发明,来作为判断是非吉凶的标准。   

yǒudiǎnmóyǒuxùngàoyǒushìmìngshūzhīào

56.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书经》的内容分六个部分:一典,是立国的基本原则;二谟,即治国计划;三训,即大臣的态度;四诰,即国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国君的命令。

《书经》是一部十分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从内容方面来看,很类似我们现在国家的政府档案,可以使我们了解当时历史,从中学到许多有益的知识。

典:凡是皇帝的政绩可作常法的记载,叫作典。谟:大臣向皇帝陈述良谋、善策的言辞。训:陈诫帝王的言辞。诰:晓谕帝王的言辞。誓:出师告诫将士的言辞。命:君王所发的命令。奥:深奥、难懂。

《书经》这本书的内容,就象现在的政治档案,其中包括了大臣给君王的奏书,君王颁布的法令,还有作战的命令及大大小小又政府发出的公告,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珍贵的宝典。如第一篇中的尧典,让我们知道了尧帝是如何的爱护百姓、治理天下。在尧帝的仁政治理之下,当时的社会一片祥和,这也就是《书经》的价值所在。   

wǒzhōugōngzuòzhōulǐzhùliùguāncúnzhìtǐ

57.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周公著作了《周礼》,其中记载着当时六宫的官制以及国家的组成情况。

周公是周文王的四子,在周文王的所有儿子中最有才干,也最有仁慈之心。武王死后,由周公帮助成王辅佐朝政,由于他的贤德,把国家治理得十分富强。

礼仪廉耻是国家很重要的四个纲纪,排在第一位的是礼。至圣先生曾说过“不学礼,就不能立身在这个世界上。”可见“礼”对我们个人人格的修养是多么重要。周公是文王的第四个儿子,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继位,周公负起了辅佐的责任。他在辅佐成王时,广招贤才,对有才能的贤士相当礼遇。有时候,他正在用餐,如果有贤士来拜见,他会立即将口中的食物吐掉,整理好自己的仪容后,跑出来接见他们。就是因为周公如此礼贤下士,才会有这么多的贤才之士来帮助他,一起把国家治理的即富强又安乐。之后,周公又根据当时的需要,把官制分为六种,并且按着每一种官位,写成一篇有关职务和有关条文来,这本书就是“周礼”。   

dàxiǎodàizhùlǐjìshùshèngyánlǐyuèbèi

58.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戴德和戴圣整理并且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这使后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

中国传统的礼义道德,其中很大部分到今天仍是有益的,我们要从这些有益的成分中吸取营养、身体力行。

大小戴:指西汉经学家戴德和他的侄戴圣。戴德选取古代各种有关礼仪的论著编成《大戴礼记》八十五篇,后戴圣加以删减,编成《小戴礼记》四十九篇,即《礼记》。备:齐全。   

yǒuguófēngyǒuyǎsònghàosìshīdāngfěngyǒng

59.有国风有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国风》、《大雅》、《小雅》、《颂》,合称为四诗,它是一种内容丰富、感情深切的诗歌,实在是值得我们去朗诵的。

我国最古老的一本诗集叫《诗经》,共汇集了周代诗歌三百零五篇,所包含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反映复杂的社会形态,有的反映人民的生活状况及一般百姓的思想和感情等。

shījìwángchūnqiūzuòyùbāobiǎnbiéshànè

60.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后来由于周朝的衰落,诗经也就跟着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现实政治的褒贬以及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辩。

我们读春秋,除了能够了解当时一般政治和人民生活情况,更重要的是累积前人的经验,成为自己做人处事的借鉴。

我国最古老的诗集是《诗经》。他的题材很广泛,包括了社会风气、生活状况,还有贫民百姓的感情和思想。分为国风、大雅、小雅、颂四种。在《诗经》中,不仅内容生动有趣,就连所使用的语言也很活泼,这些诗作,是需要大家细心的去品味的。春秋时代,诗的精神已经丧失了,在这个时代中周朝王室已渐渐失去了约束诸侯的力量,孔子看到了这种混乱的情形,心里很担忧,于是便作了《春秋》这部书。《春秋》是本对现实的政治做客观的褒贬,以及对各个诸侯国做善恶行为分辨的书籍。这本书里有著名的“春秋五霸”,这些诸侯国彼此争名夺利,战争不断,《春秋》这本书,就是针对他们来做评论的。

sānzhuànzhěyǒugōngyángyǒuzuǒshìyǒugǔliáng

61.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谷梁

三传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传》,左丘明所著的《左传》和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它们都是解释《春秋》的书。

《春秋》是鲁国的史书,内容十分精采,但文字记事都非常简洁。加之年代久远。所以必须详读三传,才能研读明白。

传:解说经书的注释文字。公羊:公羊高,作春秋传一册,称为《公羊传》。左氏:左丘明,作春秋传一册,称为《左传》。谷梁:谷梁赤,作春秋传一册,称为《谷梁传》。

《公羊》、《左氏》、《榖梁》这三传是用来解释《春秋》的,而《春秋》记载着当时国际间的大事。可是,因为《春秋》所记录的事非常简洁,如“夏五月,郑伯克断于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夏天,郑庄公于鄢这个地方打败了弟弟共叔段。如果只看这段文字,我们仍然不能了解这场战事的始未,这时就需要借助上述三传的说明了。原来,郑武公有两个儿子,庄公和共叔段。由于夫人武姜生庄时难产,因此,武姜偏爱共叔段,对庄公则心生厌恶。庄公继承王位后,武姜要求封地给公叔段,庄公就把京城一地封给了公叔段。有人劝庄公不要把京城分给弟弟,怕他一旦有了贰心,就难应付了,但庄公并没有因此改变他的决定。果然,公叔段逐步出兵,占领了京城一带的土地,而且朝着庄公所在的国都进攻,庄公才率领军队将公叔段赶到鄢地去。有了左传对这见事的详细记载,我们才能知道春秋时代许多精彩的故事呢。   

jīngjìmíngfāngdúzǐcuōqíyàojìqíshì

62.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经传都读熟了然后读子书。子书繁杂,必须选择比较重要的来读,并且要记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学习和掌握各门类的知识都要牢记一条原则,学习历史更是如此,这就是提纲挈领,掌握主要脉络。对于重点历史事件要记住它的起因和结局,才能很好地掌握这门学问。

方:才、当。子:指子书,我国古代图书按经、史、子、集分为四类凡能自成一家的著作叫子书。   

wǔzǐzhěyǒuxúnyángwénzhōngzǐjílǎozhuāng

63.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所写的书,便称为子书。

五子当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恐怕只有老子和庄子,他们博学广闻,象老子,就连孔子都曾向他请教过礼的问题。庄子则经常用寓言的形式表达思想,是非常有趣的。

五子中大家对老子及庄子可能比较熟悉,我们就以庄子为书中的两篇故事,来探索庄子高深的学问。有一次,庄子向朋友借米梁,没想到那位朋友对庄子说:“等我的谷子收成卖了之后,我再借你好不好?”庄子听了很不高兴,就告诉他:“昨天在来这儿的途中,有一条鲋鱼对我说:“我快干死了请你帮我取点水来好吗?”我便对他说:“等我到了南方后,再引西江的水来救你。”那条鲋鱼随即说:“等你从南方回来,你也可以到干鱼铺来找我了。”有一回,庄子在钓鱼时,有两个楚国大臣奉命请他到朝中共议国事,庄子便说:“听说贵国有只神龟,楚王将它放在盒子里供奉着,我请教你,这只神龟是宁可在泥土里爬行,还是喜欢被人高高的供奉着呢?”大臣答:“应该是喜欢在泥土上爬行。”“对了!我就是喜欢在泥土上爬行。”大臣牙口无言,只能佩服庄子善于比喻的口才了。   

jīngzǐtōngdúzhūshǐkǎoshìxìzhīzhōngshǐ

64.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经书和子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时必须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才能从历史中记取教训。

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是各种哲学思想百家争鸣的时代。像荀子的人性本恶说、扬子的自利说、老庄的顺其自然说等等。这些思想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史:史书。世系:姓相承的系流叫世系。

zìxīnóngzhìhuángdìhàosānhuángjūshàngshì

65.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自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帝王都能勤政爱民、非常伟大,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

历史学家大体把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即上古、中古、近代。中国历史从商代以后才有了较可靠的记载,这以前的历史是个神话和传说的时代,即上古。

羲:伏羲氏,古代帝王。农:神农氏,古代帝王。黄帝:轩辕氏,古代帝王。 

tángyǒuyúhàoèrdìxiāngyīxùnchēngshèngshì

66.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黄帝之后,有唐尧和虞舜二位帝王,尧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肖,而把帝位传给了才德兼备的舜,在两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称颂。

尧是位很贤德的帝王,他把帝位禅让给有贤能的舜做继承人。当然舜也不负众托。在他们所处的这段历史时期,是中国上古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关于上古时期的种种传说,因为没有文字的记载及遗迹作为依据,所以我们多以神话来看待他们。就像夏禹,曾有人认为他是一只大虫呢!但是,无论这些神话是真是假,至少可以让后代的人,了解先民生活演变和进化的情形。相传上古时,有巢氏教人架木为巢;伏羲氏教大家驯养家畜;神农氏教人播种五谷,还有燧人氏教人转木取火等,正说明了我们的祖先是如何从野蛮迈向文明的。由于这些人帮助人民改善生活,便被推举为部落的首领。而黄帝则是因为发明了新的东西,让大家感激在心,所以中国人喜欢以黄帝的子孙来自居。之后,又有许多的皇帝产生,其中以尧和舜最受人推崇。尧舜的“禅让之治”,更是众所周知。看来远在上古时代,中国的祖先们便以懂得“以礼服人”的道理,难怪中国会被称为“礼仪之帮了。 

xiàyǒuyǔshāngyǒutāngzhōuwénwǔchēngsānwáng

67.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夏朝的开国君主是禹,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周朝的开国君主是文王和武王。这几个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夏商周,在中国历史上合称三代,每一代的时间都很长,夏朝统治四百年,商朝统治六百年,周朝统治八百年。这一时期的历史仍然掺杂了许多神话和传说。   

xiàchuánzǐjiātiānxiàsìbǎizǎiqiānxiàshè

68.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从此天下就成为一个家族所有的了。经过四百多年,夏被汤灭掉,从而结束了它的统治。

从禹把帝位传给儿子启之后,一个家族统治国家的历史持续了几千年,一直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最后一位满皇帝,家天下的统治才最后真正结束了。

家天下:把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载:年。社:指社稷是古代帝王诸候所祭祀的土地神和谷神,后来用作国家的代称。

夏禹治水,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但是,在充满神话色彩的夏朝,究竟有没有禹这个人,似乎仍找不到证据。据史书说,禹的父亲是鲧,由于治水失败,被舜帝杀了。但在传说中,鲧是天上的神,他眼见百姓饱受洪水之苦,心里很难过,就把天上的泥土偷来平定人间的洪水,结果被天帝知道了,便命令火神将鲧治罪。所以,后人才不忍心把鲧的下场说的太悲惨。夏禹之前的尧与舜,都是传贤不传子。禹也想效法他们,于是决定把帝位让给益。但是,深受人们爱戴的禹,由于自己的儿子启也是一位贤才,于是人民便一致拥戴启为新的皇帝。谦虚的启认为既然父亲已经决定传给益,自己就不该再和益争夺王位。可是,在人民的热情拥戴之下,启只得顺应民心,接受了王位,如此一代一代传下来,天下又属于一个家族了。

tāngfáxiàguóhàoshāngliùbǎizǎizhìzhòuwáng

69.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商汤王起兵灭掉夏朝,建立了商朝,前后六百年,一直到商纣王。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重要朝代,从大约公元前17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年时间。

zhōuwǔwángshǐzhūzhòubābǎizǎizuìchángjiǔ

70.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武王起兵灭掉商朝,杀死纣王,建立周朝,周朝的历史最长,前后延续了八百多年。

周朝的历史分为两部分:幽王被杀以前是西周,平王东迁以后是东周。从各朝各代的兴衰中我们可以看出“仁政必兴、暴政必亡”的道理。

我们知道夏的最后一任皇帝是夏桀,他暴虐无道,最后被周朝消灭了,而周朝的末任皇帝幽王,因为宠信皇后褒姒,也落得亡国的下场。有个关于褒姒的神话故事,已经流传很久了。据说,远在夏桀时,褒城有天飞来了由神人所化身的两条龙,他们对夏桀说:“我们是褒城的两位先君。”夏桀见了两条龙心里很害怕,便向太史官要如何处理这件事,太史官经过一番占卜后,对他说:“这是吉祥的,不妨将他们涎沫收藏起来,也许可以用来求福。”夏桀于是照着太史官的话做,将他好好收藏着。过了九百年,也就是周厉王时,有天装着涎沫的盒子不小心被打破了,从里面爬出一只蜥蜴,恰巧被一个婢女看见。后来那婢女竟然身怀六甲,经过四十年才生下一个女婴,这女婴也就是褒姒。据说,这是上天特地派来惩罚周幽王的,这个传说是不是很有趣呢?   

zhōuzhédōngwánggāngzhuìchěnggāngēshàngyóushuì

71.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自从周平王东迁国都后,对诸侯的控制力就越来越弱了。诸侯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而游说之士也开始大行其道。

周王室衰落,使各诸侯失去了控制,都想要称王、称霸,战争连年不绝。使老百姓饱受了战争的苦难。

逞:显示、夸耀。干戈:军事力量。游说:政客以口才向掌权人提供计划。 

shǐchūnqiūzhōngzhànguówǔbàqiángqīxióngchū

72.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东周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春秋时期,一是战国时期。春秋时的齐恒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号称五霸。战国的七雄分别为齐楚燕韩赵魏秦。

东周时期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前后出现五个霸主,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战国时期有七个诸侯国实力最强,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春秋:指公元前七七零年到公元前四七六年这一时期。战国:指公元前四七五年到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七国止。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七雄:齐、楚、燕、赵、韩、魏、秦。

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是春秋战国纷乱时期中,实力较强的诸侯,其中又以齐桓公最受人推崇。齐桓公有个得力的助手,名叫管仲,在齐桓公的战绩中,管仲的功劳是不容抹杀的。不过熟读历史的人都知道,管仲在受到重用之前,曾经与齐桓公作对过,现在就让我们来听听这个故事。在齐桓公即位以前,他的哥哥襄公曾误杀了鲁国的国君,当时,为了避免遭受连累,鲍叔便带着公子小白(即桓公)逃到莒国去。而在同时,桓公的兄弟公子纠则在召忽和管仲的随从下,逃奔鲁国。等到事情结束,齐国群龙无首时,桓公和公子纠都想回国继承王位。结果,公子纠得用机会暗中埋伏,想置桓公于死地,幸好桓公装死躲过,就在公子纠的戒心松懈下来时,齐桓公趁机进入齐国登上了王位。在鲍叔的劝告下,桓公把管仲请了来,辅佐自己治国,由于桓公心胸宽大,管仲更不负所托,把齐国治理成富强的国家。

yíngqínshìshǐjiānbìngchuánèrshìchǔhànzhēng

73.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战国末年,秦国的势力日渐强大,把其他诸侯国都灭掉了,建立了统一的秦朝。秦传到二世胡亥,天下又开始大乱,最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秦王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专治国家。虽然秦朝统一的时间只有十五年,但其苛政却是其他朝代所不能及的。然而其统一中国、车同轨、书同文,以及统一度量衡等方面仍有它不可抹灭的贡献。

嬴秦氏:秦国君姓嬴,所以秦也称为嬴秦,这是指秦始皇嬴政。二世:名胡亥,秦始皇儿子。楚:楚霸王,项羽。汉:汉高祖,刘邦。

gāozǔxīnghànyèjiànzhìxiàopíngwángmǎngcuàn

74.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汉高祖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汉朝的帝位传了两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时,就被王莽篡夺了。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个人的行为准则要符合于社会发展的法则。否则即便得力于一时,但终究会以失败而告终。

孝平:孝平帝,在位五年被王莽杀害。王莽:汉朝大司马,杀害汉平帝,自立为皇帝。篡:夺取。

秦朝结束了纷乱的战国时代,另外开创了一统的新王朝,在秦始皇时代,颁布新法,大兴徭役,在政绩上虽有些成就,但却也使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才有“苛政猛于虎”的说法。虽然秦的统治时间只有十五年,但或多或少也为汉代的富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到了汉代,是中国的第一个威震海外及塞外的朝代,当时不仅人民生活富庶,国力也很强盛,汉武帝命大将东征西讨,除了宣扬国威之外,另一方面也扩展了中国的版图。这些应该归功于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汉武帝。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很重要的皇帝,虽然他替中国开辟了一番新局面,但是在用人方面却喜欢用酷吏,这些残忍无道的官吏固然能将工作做好,但却使百姓生活在提心吊胆的恐惧之中,这是武帝在行政工作上的不足。 

guāngwǔxīngwéidōnghànsìbǎiniánzhōngyúxiàn

75.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王莽篡权。改国号为新,天下大乱,刘秀推翻更始帝,恢复国号为汉,史称东汉光武帝,东汉延续四百年,到汉献帝的时候灭亡。

汉朝经过四百多年的时间,到了末期,由于外戚、宦官互相攻击,王室无能,到汉献帝时就灭亡了。

光武:光武帝,刘秀。东流:光武中兴之后为东汉,以前为西汉。献:汉献帝,汉朝末代皇帝。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2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