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ldquo一鼓作气r

每年总有那么几天的夜晚,全国各地,上百万个无助的背影,会不约而同坐在昏黄灯光下,攥着书、闭着眼睛、锁着眉头、咬牙切齿、一字一顿地硬背同一段话:“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是中国学生的必背文章,或者说是我们共同的不堪回首的往事。那真是硬背。先要把每个字的意思整明白。然后串在一起,却还是怎么想都想不明白。比如:敲第二、三遍鼓时,军队的士气为什么一定会衰下去?即使一定是这样,这也应当是将士们都知道的常识,为什么偏偏就这个从没上过战场的曹刿聪明,难道其他人都是傻子?长大后我才知道,《曹刿论战》这个故事,其实不是在讲军事谋略,而是在讲曹刿狠狠玩了把阴的。下面我就梳理一下,希望能为同学们理解、背诵这篇文章有些帮助。1、那几百年里(西周初到春秋早期),做任何事都有细致入微的规矩:吃什么饭,穿什么衣服,住什么房子。打仗更是如此。双方要约定好时间、地点。要让对方做好充分的战前准备:吃饱饭、检查好装备、到达指定位置、列好阵。即便一切都准备就绪了,还不能开打。一定要等双方的最高将领擂鼓。两边都敲了,双方才能近距离交手。规矩,就是大家都无条件遵守的行为准则。无论双方实力差距多悬殊,无论这场仗只是为了抢两棵桑树、还是决定一个国家的存亡,都必须严格按这么个程序打,包括“只有等两边都擂鼓了,才能开打”。几百年里,没人破坏过这个规矩。直到公元前年冬末春初的一天,长勺(近山东莱芜)之战的战场上,从没打过仗的平民曹刿以参谋长身份站在了鲁国国君身边。2、这边厢,齐国国君姜小白(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齐桓公”是他死后的谥号,所以当时他就叫姜小白或吕小白)先擂鼓。齐军的战车立刻信心满满、浩浩荡荡向几百米外的鲁军阵地冲去。奔了两三百米,鲁军的鼓声还没响。齐国战车因此放慢了冲锋的速度。离鲁国人只有一百多米了,都已经可以清晰看到他们胡子上粘着的早饭饭粒了。还是没动静。在离鲁军阵营不到百米处,齐国战车迟疑地停了下来,彼此困惑地对视了一下,又回头望向已在几百米开外的姜小白的指挥车。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但此刻,他们没动过一丝“先杀过去再说”的念头,虽然他们知道这么做的话、对方将必败无疑。因为在他们心里,仗就必须等双方都擂鼓了再打,就像人必须吃饭睡觉一样,天经地义。姜小白也很纳闷。“姬同(即鲁庄公,姬姓,名同)这哥们儿怎么还没敲鼓?上大号去了?真是懒驴上磨屎尿多。不会突然生病了吧?不象。如果生病,也应该派人报个信啊?算了,先鸣金收兵,让他们回来吧。”就这样,齐国人一脸蒙地慢慢蹓跶回了自家阵营。重新列阵。一片寂静,军容依旧好生严整。姜小白等了半晌,见鲁军那边并没有发生了什么变故的混乱迹象,就再次擂鼓。可第二次冲锋还是老样子,米折返跑。这下,气喘吁吁回到自己阵营的齐军有点不耐烦了,重新列阵的时候松松垮垮,怨气怪话连篇。“都快吃中饭了。还列什么阵啊!明摆着鲁国人今天就这个怂样子了。别让我们傻站啊,难道老板还要再折腾我们一回?”姜小白问一旁的老师鲍叔牙:“午饭做了吗?”鲍叔牙答:“已经开始做了,主公。”此刻,姜小白也进退维谷。再冲一次吧,很可能还是折返跑。回去吃饭吧,下午还要重新集结,训话,列阵,太麻烦。算了,再冲一遍吧,就当实战演练了。于是,正站着聊天的齐国士兵突然听到了国君的鼓声,先是一阵骚动,然后骂骂咧咧地挥动马鞭,冲了出去。还剩三百米。收缰绳,减速。只剩二百米了,鲁国人果然还是没动静。要准备刹车掉头、回去吃饭了。就在这时,一阵鼓响。紧接着,鲁国阵营那边突然尘土飞扬。“难道鲁国人这是又要打了?他们不是不打了吗?怎么回事?”就在齐国人集体发愣的短短十几秒里,鲁国战车冲到了他们面前…史载,长勺之战,齐国出动了十倍于鲁国的兵力,最终以一千人的伤亡告负。3、齐国人之“再而衰、三而竭”了的气势,是近身肉搏所必须的专注力和身心准备,而不是必胜的信心和勇气。这些齐国人一直不缺。气势之所以竭了,是因为第三次冲锋时、齐国人压根就没想到仗会打起来,就像第一次冲锋时、他们压根就没想过要一脚油门冲杀进咫尺之遥的鲁军阵营。而齐国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错判,不是因为傻。当时换任何一个人,都预测不到鲁国人会这么玩。是因为这个新来的曹刿突破了大家共同遵守了几百年的战场规则,相当于现代小规模战争中的一方投放了全世界明确禁用的生化武器。齐国没被曹刿阴坏。长勺之战只是齐桓公一生中极少的军事失败。在管仲辅佐下,齐桓公将齐国治理为当时经济最发达、军事最强大、文化最先进、福利最好的霸主。之后的几百年里,直至最后被秦王嬴政灭国前,齐国虽然逐步衰落,但始终是最富庶的国家和各国百姓移民的首选目的地。4、曹刿的“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论,在当时太没底线、太惊世骇俗,以至于史家特意要记上一笔、害得两千多年后的我们都不得不背一篇晦涩难懂的古文,以至于后世几百年的军事思想沿着它所提供的“全新”视角而转轨。长勺之战一百多年后,《孙子兵法》对这个视角做了极其精辟的定义:“兵者,诡道也。”这五个字的白话文就是:打仗,就是玩阴的!曹刿的做法是不是值得颂扬,见仁见智。从正面理解,他是在创新,在突破固有思维的边界。人类的进步就是对固有思维的一次次的突破。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他是规则的破坏者、契约精神的破坏者。没有规则、没有契约精神,人类社会就会变成毫无安全感的野蛮丛林。所以可以说,人类需要曹刿,但曹刿这样的人不能太多。除了长勺之战,史书对曹刿没有任何其他记载。当时,面对齐国的大兵压近,国中无人的鲁庄公束手无策。此时一个大臣说他的封地上有个能人,不妨拉过来聊聊,万一行呢。死马当活马医吧。这就是平民曹刿得以见国君、从此有肉吃的缘起。5、周朝开国之初,绝大多数的诸侯,都是周武王的儿子、近亲和重臣。比如鲁国,就是周武王封给他弟弟周公旦的(只不过周公旦一直在中央任职任,所以封地交给他儿子打理)。而齐国,就是封给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父子两人夺取天下的大名鼎鼎的姜子牙的。周武王分封天下诸侯。七成以上的诸侯都是姬姓同宗,而且分到的都是好地盘。一些非姬姓诸侯,都赶到边远地区守卫边疆(如姜子牙的齐地,东面直接面对东夷)。前文说到那时候的细致入微的“规则”。这套规则是公元前年、在周朝开国时,由周公旦创制的,其目的在于:保持各诸侯国之间的均势、防止任何一家坐大;维护周王室“天下共主”的绝对权威地位;巩固防务,防止异族入侵。一开始,周王室也的确有能力维护这套规则,包括财力、军力(《周礼》规定,所有诸侯国的军事规模不得超过周王室)、以及动员组织各诸侯国资源的控制力。所以诸侯们也的确都守规矩、不敢越雷池半步。周幽王宠信褒姒,废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老丈人申侯大怒,唆使犬戎劫掠镐京并弑杀周幽王。之后,申侯又和各诸侯“商议”,拥立姬宜继位。是为周平王。周平王在秦、郑、晋帮助下狼狈迁都洛阳,史称东周。周王室从此虚弱,事事看人脸色。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公元前年、因遭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国都被迫从镐京迁至洛阳(此事件即西周、东周的分界点),周王室的实力和威望大减、从此再无力捍卫它的各项权威。而所谓春秋战国的“礼崩约坏“,指的就是之后各项规则逐一被诸侯们突破的过程。不管孔子有多么痛心疾首(他是周礼的坚决维护者),这是历史的必然。而长勺之战和平民曹刿的“军事创新”,正是发生在这个诸侯们开始质疑、藐视并尝试并刺破权威和规则的大背景下。所以,同学们,规则的权威性,说到底最终是靠制定者的实力威慑来保障的。6、长勺之战为后世贡献了成语“一鼓作气”。所以我们以这个成语收尾。现在,“一鼓作气”的意思是:在环境比较有利或自己还有精力、力气的时候不拖延,一口气把事情做完。比如:“昨天我们已经抢到了够吃一个礼拜的蔬菜,所以今天我们要一鼓作气,乘手气好着继续刷手机,争取再屯一些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