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期礼学沙龙
《周礼》与宋代儒学的发展——第十期礼学沙龙纪实
年11月25日下午三点,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第十期礼学沙龙于静园二院二楼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沙龙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刘丰研究员主讲,讲座题目是“《周礼》与宋代儒学的发展”。北京大学的吴飞教授和吴国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的华喆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的孙帅老师和吴功青老师参加了本次沙龙。
在主持人吴国武教授的介绍之后,沙龙正式开始。
《周礼》书影在讲座开始,刘丰老师首先简要介绍了自己对宋代礼学的总体看法。刘丰老师提出,虽然以往学者们一般认为宋代礼学比较贫乏,是礼学发展过程中的衰落期,但是,近年来学者们对宋代礼学思想的研究表明,这一看法值得根本改变。从《三礼》的注疏、考订来看,宋代虽然没有像清代那样出现集大成的总结性礼学著作,但无论在数量还是特色上,宋代儒者们的礼学著作都非常可观。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王安石的《周官新义》,王昭禹的《周礼详解》,朱熹及其弟子编纂的《仪礼经传通解》,以及宋末卫湜的《礼记集说》等等,这些著作都是三礼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作品。从内容方面看,宋代礼图学的发展,礼学的义理化趋势,以及围绕《周礼》展开、以“通经致用”为主旨的礼学讨论,都是宋代礼学所涉及的重要内容。以上几个方面都证明,宋代礼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刘丰老师随即提出,在宋代的三礼研究中,《周礼》研究实际上居于核心地位。首要原因是,宋代儒学注重通经致用,儒学的发展最终要以建立符合儒家理想的社会为目标。从宋代理学的角度看,内圣学的发展最终也要落实为外王理想。在儒家经典中,《周礼》恰恰具有这种特征,因而在宋代格外受到重视。此外,由于王安石以《周礼》施行新法,宋代很多学者因为反对新法而反对新学,这也促使学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