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导报杨树岳大家之ldq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优惠活动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20/5778540.html

前两天,在朋友圈看到有商家推卖《名家》,该书由卢炘、杨振宇主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通过考据、考证研究介绍沙孟海、李可染、黄宾虹的学习、工作、交游、艺术活动,读罢突然觉得大师不再遥远,大师不再神秘,他与普通人的生活轨迹别无二致,所不同的是他们心中有梦想,行动有力量,不断向艺术的高峰攀登,而常人习惯安于现状。后来,又购得年出版的《名家》,主要介绍吴昌硕、黄宾虹、陆维钊,虽然都有黄宾虹,但侧重点不一样。两本《名家》还涉猎了吴湖帆、张大千、姚华、徐悲鸿、傅抱石、程十发、林散之、陆俨少等书画家的艺术片段。走进“名家”,分享了他们的艺术行为,突然明白了什么是“大家”。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学艺术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程,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深厚、最强大的底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坚韧不拔的伟大精神,需要文艺点亮勇毅前行的灯火。随着全国整体脱贫工作的完成,人民的文化需求更加迫切,文化文艺工作者担当铸魂育人的神圣使命。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刻,中华大地需要“大家”感悟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心,引领风尚,熏染价值取向,坚定文化自信。为此,国家出台了许多关于发展传统文化的文件法规,习近平总书记召开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在《求是》发表专题文章,美育教育空前重视等等都说明文艺生态得到极大改善,文艺工作者的成长环境得到优化。

大家之“大”,大在学问。学问包括许多方面,而文学是一切艺术的基础。民国之前基础教育的主要课程是语文、历史,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等,根据周礼,儿童8岁入小学,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从字音、字形、字义开始学起,进而是文字、音韵、训诂、义理、考据、辞章、版本、目录、校雠、辨伪、辑佚、金石等传统学问门类,这些功课合格了才能学习四书五经。而这些内容恰巧渗透了中华哲学、中华美学,是艺术工作者文化素养的基础。所以,在古代,几乎没有职业的书画家,比如人们所熟知的《泰山刻石》的书写者李斯,是政治家,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制定“车同轨,书同文”战略思想,他也是文学家,《谏逐客令》被收录于《古文观止》《中学语文课本》;《兰亭集序》的作者王羲之官至右将军,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军委副主席,但是《兰亭集序》足以让他跻身于文学家行列。颜真卿是将军、政治家,诗人,文学家,《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至今脍炙人口,成为劝勉向学的必备篇目。苏轼大家更是熟悉,诗人、散文家、词人、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无需一一列举。其实,在古代,有专门的书吏,被称作书佐、位掾、史之下,但他们都没有成为书法家,究其原因还是学养不足。虽然,自五代始,有画院,但画院之画师非现在的画院专职画家,他们都有着良好的基础教育,通过“高考”选拔上来的。

大家之“大”,大在使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古代,读书人的使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天下苍生为念,而练字是其实现个人理想的辅助技能。西汉扬雄曾说:“书为小道,壮夫不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一文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表明文艺作品要与时代脉搏相吻合,要代表人民的心声。如鲁迅的杂文,徐悲鸿的《奔马》《九方皋》《愚公移山》《睡狮猛醒》等美术作品,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等等都反映了时代最强音,体现了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艺术作品最初的功用就是引导读者向上向善,是温润心灵的。在新时代,只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才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大家之“大”,大在格局。看山是山,见水是水,夜郎自大者是小格局。小格局观照的是一事一物一景一情表象的描摹。大格局是从现象到本质,是对自然物象的内在本质、精神气象提炼升华,表达的是一种可感知但不可直视的生命节律。大格局需要联系地看问题,要立意高远,大开大合,以小见大,表现的是大境界,大气场,具有前瞻性。大格局就是明大德、立大德,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有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把个人的艺术追求、学术理想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同人民福祉紧紧结合在一起。

大家之“大”,大在气度。南朝谢赫在《六法论》中把“气韵生动”列为第一条,可见“气”之重要。明末清初著名山水画家石涛提出“一画论”,一幅作品由千万笔构成,但要气息连贯,似一笔画成,其核心理论还是说明“气韵”的主要性。其实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气”文化,比如中医讲究气血,武术注重“内练一口气”,作文讲究气息酣畅,一气呵成,把年轻人的敢作敢为称作“血气方刚”等等。洪惠镇写了一篇文章《“苦铁画气不画形”探赜》专门介绍吴昌硕画中关于“气”的表现。文中应用潘天寿说吴昌硕作画“极力主张气势”“作画时须凭一股气”,吴昌硕自己的题画诗多次提到“气”,如“梦痕诗人养浩气,道我笔气齐幽燕”“醉来气亦壮”“气夺天池放”“养气亦有以,气充可意造”等。陆俨少在其《江山秋色》小卷中题曰:“夫画贵有理气,此外笔墨灵变,最为要义”。观陆俨少的山水画无不被流动的云水之气所震撼,他在《自叙》中写道:“我自下生活到山水中去,从不勾稿,只是恣情观看……看山看神气。”艺术家要“腹有诗书气自华”,要借自然之气,生命之气,山川之气养浩然之气。

“大家”之大,大在思想。严格地说,“思想”不能用大小来形容,但是一个卓有成效的艺术家,必定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艺术思想。人云亦云是成不了大家,思想境界的圈子太小,不能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也成不了大家,与中华民族的哲学、审美背道而驰更不行。“大家”的思想必须是民族的,本土的,人文的。“大家”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准则,坚持中华文化立场,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大家”之大,大在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每一门艺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有表现技法方面的创新,也有理念、审美、思想方面的创新。但是不论哪方面的创新一定是建立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即所谓的“守正出新。”以书法为例,从甲骨到金文到简牍再到纸帛,这是书写材料的一种创新;从大篆到小篆到隶书,再到行草、楷书,这是字形上的一种创新;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这是一种格调上的创新,当然具体到每一个时代,每一位代表书家的书写风格都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把握时代脉搏进行的一种创新。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娇柔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也。”所谓“家”者,必须有个人的体系、理念和独创性,而“大家”就是这种体系、理念和独创性在一定地域甚至更大范围产生了广泛影响,引领一个时代或者更长时间,如王羲之、李白、杜甫、颜真卿、苏轼、顾恺之、徐渭、石涛、吴昌硕、齐白石等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中国文艺走在了不可逆转的复兴之路上。只有广大文艺工作者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以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才能为“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