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儒家与周礼
《论语·八佾》:“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说:“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了夏、商两朝,相当的丰富多彩,我遵从周礼!”《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某天他向孔子请教“仁”的道理。孔子回答他:“要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要求,就是‘仁’。人若能做到克己复礼,天下人都会赞许他的‘仁义’,‘仁’在自己,不在他人。”而孔子倡导“克己复礼”,复的正是周礼。2.孔子为何一心想要恢复周朝礼制?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的周王室已经十分衰弱,而诸侯与大夫生活奢靡,物质上的享用标准及礼仪规格已经与周天子没有分别,是为僭越。
各诸侯国内部不时爆发政变,外部战火延烧,面对这“礼崩乐坏”的时局,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这个“礼”,复的正是周朝初期由周公旦(周公)建立的那一套礼乐与典章制度,即周礼。
关于“礼”的起源,荀子在《礼论》一篇中做出过解释,礼由上古圣王创造,因圣王不愿看见四海动乱,于是制定了各种礼仪,来划分等级,标明界线,以制约人们的欲望,又保证人们的需求可以得到满足。
可见礼是一种规范,能约束人的野心,确定尊卑等级,使人恪守本分。
使每个人都回到正确的位置上,让国之国法有人守,家之家规能约束,还四海安宁,护百姓安乐,才是孔子尊崇“复礼”的真正原因。
3.何为《周礼》?
《周礼》一书,一说为周公旦所著,也有传说,是在战国时代(也就是孔子死后),由后人归纳而成,在西汉时称《周官》、《周官经》。
《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与《仪礼》、《礼记》合称“三礼”。
书中内容共分为:天官冢宰第一、地官司徒第二、春官宗伯第三、夏官司马第四、秋官司寇第五、冬官考工记第六六个部分,主要内容是讲周朝的官职是如何设置的。
从下期开始,我将由“天官冢宰第一”为开端,粗译《周礼》,对古文和古代礼制感兴趣的小伙伴,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