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见证了这座古都多年的城市发展与变迁,对北京的城市规划历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决定了北京城市的整体空间格局和社会秩序,一直是北京城市发展的核心,是北京老城的“脊梁”和“灵魂”。
为了让大众更准确、更全面地了解中轴线,中轴线创意大赛组委会策划推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大讲堂”系列活动,邀请权威专家深度解读中轴线,带领大家了解中轴线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
:
12月1日,清华大学吕舟教授在东四胡同博物馆为我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北京中轴线主题讲座,阐述了北京中轴线的遗产价值与讲好中国故事。
什么是北京中轴线
中国城市发展
公元年,周武王灭商,分封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到各地为诸侯,建立诸侯国。
于是中国出现了第一个城市建设的高峰期。这一时期开始形成了中国城市营建的制度,这种制度又在北京作为元朝都城的营建、明代都城规划建设,北京中轴线的空间秩序、建筑等级中体现出来。北京中轴线反映了中国都城建设的长达三千年的传统。
目前,国务院已经公布了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中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都曾是若干朝代的都城,但它们都没有能够保留象北京中轴线这样能够体现古代都城形态特征和空间秩序的核心区域。
年,忽必烈按照反映周代初期都城制度的《周礼·考工记》的规制,营造了符合传统的理想形态都城——元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
元大都是一座世界性的都城。
马可波罗到元大都时,就曾描述:全城有十二门,各门之上有一大宫,颇壮丽……城中有壮丽宫殿复有美丽邸舍甚多……全城中画地为方形,划线整齐,建筑房舍,每方足以建筑大屋……全城地名规划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未可言宣。
(吕舟老师指出,本场讲座所在的东四这一带,基本格局和元大都时期没有大的变化,东单东四这儿的胡同距离也是按照元大都时期规划的。)
侯仁之
《北平历史地理》
侯仁之先生20世纪40年代在《北平历史地理》中写道:“太庙、社稷坛之间是由达成正门直通皇宫正门的御道。这条御道修建的位置,也恰好与确定新钟鼓楼和新皇宫位置的中轴线相重合......年北京城的重建按计划完成时,新规划的所有重要建筑都是以这条南齐大城前门,北至钟鼓二楼的直线为中线东西均衡对称分布。这种沿着中轴线布局的几何图案之美尤其引人注目。”
梁思成
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先生指出,贯通北京城全部署的是一根直线。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我们可以从外城最南的永定门说起,从这南端正门北行,在中轴线左右是天坛和先农坛两个约略堆成的建筑群;经过长长一条市楼对列的大街,到达珠市口的十字街口之后才面向着内城第一个重点——雄伟的正阳门楼。过了此点,从正阳门楼到中华门,由中华门到天安门,一起一伏、一伏而又起......天安门面前的宽度,是最大胆的空间处理,衬托着建筑重点的安排。”
“由天安门起,是一系列轻重不一的官门和广庭......便到达中线前半的极点,然后向北,以神武门为尾声。再往北,又“奇峰突起”的立着景山......由地安门,到鼓楼、钟楼,高达的建筑物都继续在中轴线上,但到了钟楼,中轴线便有计划地,也恰到好处地结束了。不再向北到达墙根,而是将重点平稳地分配给左右分立的两个背面城楼——安定门和德胜门。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的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
对中轴线的定义
北京中轴线是指北端钟鼓楼,南端永定门,包含地安门外大街、万宁桥、地安门内大街、景山、故宫、太庙、社稷坛、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正阳门及箭楼、正阳桥遗址(考古发掘中)、前门大街、珠市口南大街、天桥遗址(待发掘)、永定门公园、永定门御路遗址、天坛、先农坛、永定门历史地标在内的,决定了整个北京老城及当代城市发展形态的城市中心区建筑群和城市空间。
北京中轴线的世界遗产价值
世界遗产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为文化遗产,一类为自然遗产。北京中轴线属于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需要满足的6条标准
世界文化遗产的六条标准为:
一、人类创造性的杰作。
二、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
三、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四、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或城市规划的杰出范例,反映了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五、反映了人类智慧地利用土地资源,利用海洋资源的建筑。
六、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北京中轴线是一个城市规划的杰出范例,是城市景观的杰出范例,至少符合第三、四、六条标准。
北京中轴线可能符合的世界遗产标准
标准三:能为延续至今或业已消失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北京中轴线是历经元、明、清及近现代逾7个世纪城市历史层级不断累积的结果,建筑群严谨对称的规划和秩序性的景观形态为城市建设中“以中为尊”传统观念的长期实践提供了独特的物质见证,反映出通过城市建设营造社会秩序、规范社会生活的美好愿望。
北京中轴线是多个历史时期的积淀,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中轴线是“以中为尊”的传统观念在都城建设中长期实践。每一个建筑群本身也是中轴对称的。
北京中轴线多元一体的城市空间不仅见证了延续至今的国家礼仪传统,也见证了业已消逝的城市管理方式。
标准四:是展现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的建筑、建筑或技术整体、或景观的杰出范例。
北京中轴线以独具匠心的轴线选址,完整展现中国传统都城理想范式的规划格局,富于层次、秩序而又蕴含对比、变化的建筑形态,紧密联系的视觉景观,成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历经千年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亦成为东亚地区现存最长且保存最为完好的传统都城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的文化特征和它所表达的审美意趣突出地展现出13世纪至今中国传统都城规划反映的礼仪秩序。
北京中轴线在规划格局上附会《周礼·考工记》的理想都城规划范式,形成独特的空间形态。
北京中轴线构成了富于层次,又蕴含对比变化的城市景观形态。
标准六:与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事件、活的传统、观点、信仰、艺术或文学作品有直接或有型的联系。
北京中轴线的选址和基本规划格局具有极强的构建国家秩序的象征意义,反映出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念和哲学理念。
作为元、明、清及现代中国首都的核心,北京中轴线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为一系列改变中国历史发展走向的重大事件发生地,它见证了中国社会从封建王朝时代转变为现代国家的历史变革。
北京中轴线是国家秩序的极致象征
北京作为都城的选址是中国古人对于国土认知的体现,反映了传统观念中的自然与人关系。
北京中轴线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北京中轴线见证了改变中国历史发展走向的重大事件。
讲好中国故事
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就是要在世界遗产这样一个全球性平台上,讲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故事。北京中轴线反映的是中国源于年前形成的并在多个都城营建过程中不断丰富的关于城市秩序、城市生活和审美趣味的传统文化观念的传承与延续。这种传统的文化观念一直影响着今天北京的城市建设和发展。这是一个古今交融,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延续,中国文明多元一体的中国故事。
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掘和展现北京中轴线历史文化价值的过程,是一个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更是一个通过北京中轴线带动整个北京老城保护传承的过程。北京老城的保护,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需要大家的支持和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