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很早就进入农业文明,并且依托农业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因此农事在古代中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与之相关的活动和习俗一直以来也得到传承和发展。
有些活动到后来还形成了固定的节日,比如汉族的春耕节、秋收节,侗族的洗牛节,藏族的娱驴节,瑶族的赶鸟节,哈尼族的里玛主节等。
有一项活动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在古代普遍开展,但在各地却没有统一的节日,这项活动就是祈雨。
古代的祈雨活动
1.祈雨活动的由来
祈雨通俗而言就是求雨,是先民们围绕农业生产,祈禳丰收的一种带有巫术性质的活动,该活动曾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各个民族社会当中。
古代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不高,对自然界的认知水平也很低下,在天灾面前往往因无助而畏惧,于是在精神层面营造出各种神明、偶像,并加以崇拜,希望通过祈祷来得到神明的庇佑,从而达到消灾免难的目的。
我国古代以农业为本,而水源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在水利工程灌溉技术还欠发达的时代,我们的农业基本还处于靠天吃饭的模式,因此旱、涝两灾对农业的危害最大。
对付水灾,尚可通过人为地修筑堤坝、开凿支渠引水疏导等方法减灾,但对于旱灾,就只能求助上苍了,尤其是在北方缺水的地区。
2.古代祈雨的方式
对于我国古代的祈雨行为,主流的祈雨活动早称为“雩祭”,《说文解字》解释:“雩,夏祭乐于赤帝,以祈甘雨也。”如此,祈雨这事可以追溯到夏朝。
关于雩祭的形式,根据文献推测应该是一种乐舞,《论语》中就有“风乎舞雩,咏而归。”,这里说到了在舞雩台吹吹风,舞雩台应该是雩祭的场所,既然名曰“舞雩”,必然伴有乐舞。那些起舞作乐之人则是巫师,《周礼》记载:“司巫掌群巫之政令。天若大旱,帅群巫舞雩。”,看来巫师与乐舞是早期祈雨的重要元素。
雩祭属于上层阶级的活动,民间各地也有多种种因俗而异的祈雨形式,晋中的“七女祈雨法”就是其中的典型。
该法选出村中七名少女,收集她们家中用过的蜡烛和炉灰,用水搅和在一起,抹在一块大石上,并置一个盛清水的罐于石上,由七女一边扶罐沿转圈,一边念咒求雨。
如果成功降雨,村里还要进行谢雨活动,由寡妇带领一众少女沿街扫土,并用柳枝晒清水。祈雨在民间以女性为主导,可能是因为女性阴柔的属性与水更加亲近的缘故,除此之外,民间还有抬龙王或雨神游乡,打旱魃表演,或以蛇、鱼、蛙等动物作为祈雨道具等等。
土龙祈雨
1.龙舞及土龙祈雨
在诸多祈雨活动中,龙的形象出现得最为普遍。
一方面龙是中国人精神层面的象征,历来受到崇拜;另一方面,龙在传说中具有上天入地、呼风唤雨的本领,因而成为大众祈雨的对象。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第一次记载以龙作为雩祭的方法是筑土龙祈雨。
王充在《论衡·龙虚》中提到:“董仲舒雩祭之法,设土龙以为感也。”根据出土文物的考察来推测,“土龙祈雨”的活动大约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这种活动应该是上层阶级郑重的仪式。
“土龙祈雨”的形式及内容,大致是用土方筑成龙的形态,并布下法阵,然后通过巫祷来祈求降雨的法事。
经过长期的发展,在土龙祈雨的基础上又衍生出在各种民间祈雨仪式。其中,龙舞比较常见,有扎泥龙的,有舞草龙的。
根据中国五行规律,遇上不同时节的旱灾就要用相应形式的龙舞来祈雨。
古籍《神农求雨书》曰:“春夏雨日而不雨,甲乙命为青龙,又为火龙东方,小童舞之;丙丁不雨,命为赤龙南方,壮者舞之;戊己不雨,命为黄龙,壮者舞之;庚辛不雨,命为白龙,又为火龙西方,老人舞之;壬癸不雨,命为黑龙北方,老人舞之……。”
2.祈雨龙的由来
被奉为祈雨圣物的龙究竟是什么来历呢?据前人考证,是来源于上古神兽应龙。
《山海经·大荒东经》云:“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帮助黄帝赢得逐鹿之战的应龙,因杀戮过重,不得上天庭,下凡居南极。如果在大旱时节模拟出应龙的形态,就能天降大雨。
自古相传,应龙皆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
《楚辞·天问》记载:“河海应龙,何画何历?”又有《太平广记》记载:“禹治水,应龙以尾画地,导决水之所出。”
可见应龙是一种能够掌控水的神兽,因此晋代郭璞评述《山海经》中应龙时得出这样的结论:“今之土龙,本此,气应则自然冥感,非人所能为也。”
即是说,祈雨中所堆砌的土龙,其实是上古应龙的形象。
宋代官方的祈雨政策
1.宋代帝王的祈雨
在我国正史中,历朝不乏祈雨的记载,而宋代尤为频繁,以下篇幅就通过《宋史》的载录,谈谈宋代官方的祈雨政策。
仁宗皇帝祈雨最为勤快,《宋史》多次记载他自己亲临祈雨。
如“庆历三年五月庚辰,祈雨于相国寺、会灵观……戊子,雨。己丑,谢雨。”
从这里看出,宋代官方祈雨,地点会设在寺庙和道观,虽然佛教在宋朝得到推崇,但传统的道教在信仰层面仍有很高的地位,以至于在祈雨这种庄重的仪式上都有皇帝亲临。
这段史料中还提到了求雨得成功后的谢雨仪式,也是皇帝亲自参与的,和民间的还愿行为同出一辙。
仁宗皇帝不仅自己祈雨积极,还在日程安排不过来的时候,让下属官员进行该仪式,如“皇祐二年三月甲午,遣官祈雨。”
神宗分别在治平四年、熙宁元年、熙宁二年三次“命宰臣祷雨”,主持仪式的官员都是宰相级别,足见宋朝将祈雨当做国家重典来办。
南宋孝宗的时候还专门制定了一套祈雨的方案,名为画龙祈雨法。“淳熙十四年六月戊寅,以久旱,班画龙祈雨法。甲申,幸太一宫、明庆寺祷雨。”该法祈雨除了香火祷告之外,还要树一面旗帜,旗上画有龙的形象,借助龙的灵力呼风唤雨,该法颁布后,逐渐形成了官方的祈雨程式。
北宋中后期开始,祈雨活动往往与政治挂钩。
如“熙宁六年九月戊辰,诏祷雨,决狱”神宗一边下诏让各地祈祷下雨,同时对牢狱中在关押犯人的案件进行审查重,避免冤假错案。
光宗和宁宗朝时因天旱祈雨,不仅令司法衙门重审案件,还释放轻罪的囚犯。
种种这些行为都反映出宋朝上层建筑对天人感应哲学理念的认同,希望通过各种怀柔政策来缓和社会矛盾,并与与祈祷相结合,在顺应民心的同时得到上苍的眷顾,最后达到风调雨顺的效果。
到了南宋末理宗时,就连祈雨的形式都省略了,改为自省。“宝祐六年夏四月庚辰朔,诏:自冬徂春,天久不雨,民失东作,自四月一日始,避殿、减膳、撤乐,令中外之臣极言阙失,仰答谴告。”这种理性的行为在今天看来可谓进步。
2.宋代官方的祈雨
看罢上层建筑的祈雨活动,再来看看基层的。
在南宋文集《夷坚志》中,记述了岳州崇阳县县令求雨之事。
是年大旱,崇阳县令遍访治所内的祠堂、庙宇,诚恳求雨却一无所获。
正值苦恼之际,听闻有个叫周狗师的村巫善于祈雨,于是招他来祈祷。周狗师受命后让县令及其僚属去一个指定的地点,并且带上雨具。县令一行来到指定的地方,周狗师当众作法,事毕不久,即刻天降大雨。
由此可见,宋朝官吏有招巫祈雨的做法,这和皇家兼信释、道的道理相同。事实上官方祈雨,通常会请来道士、僧人及巫人共同做法。几路人马分坛祷告,你念你的经,我吟我的咒,各显神通,大有兼信则灵的趋势。
城隍庙在宋代被列为国家祀典之所,故地方官祈雨通常会在那里设坛。祈雨仪式开始,县官率一众僚属便衣步行出城迎龙神,回到祭坛后磕头上香,祈求当地龙神降雨消灾。随后僧道巫依次祭拜,并轮流诵经念咒,再到乡老祭拜。
另外还要传示城乡居民晒扫街道,禁止屠宰牛、马等牲畜,鱼类亦在禁食之列,而且家家户户都要摆香案供奉龙神。如果连祭三天旱情都没有缓解,地方官僚们还要集体斋戒,将境内大小神庙逐一祭拜。
结语
农业是我国经济基础,而水则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在水利技术落后的古代,收成的好坏只能看老天爷的脸色。对上苍的敬畏,以及对雨水均衡的渴望,衍生出了祈雨活动。
作为中华民族图腾之一的龙,因其与水的亲和力及对水的掌控力,成为了祈雨活动参拜的对象。土龙祈雨也就因运而生。
在两宋三百余年的历史当中,中国各地出现旱灾共计次至多,因此,祈雨活动在宋朝相当盛行。从皇帝到地方官,祈雨的政策虽然有着迷信色彩,但其初衷是希望社会与自然共同和谐。
参考文献
1、《水与民风习俗》
2、《祈雨祷雪佑民生的封建帝王官吏们》
3、《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