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情人节,是七夕吗不是,其实你错了

关于中西方情人节:

西方的情人节在中国商家的炒作运作下,成为一个产业链和销售旺季,以鲜花为代表的商品销售让商家合不拢嘴。外卖外送的兴起,更是令这个节日一天的产值是天文数字。当然这也代表中国人的浪漫情节越来越强了,不再是以前那种平淡的,都追求浪漫。当然也有最大的原因,中国近现代传统文化越来越弱势,经济强弱决定文化强弱,西方借经济崛起,促使其文化也越来越强势,自然会受到相当一些人追捧,过洋节自然就成为一种时尚。

2.14西方情人节

但对于相当多中国情结重的人,是很不喜欢过西方情人节和洋节的,感觉中国人过洋人节不伦不类,我也是其中一个,虽然偶尔也会被影响到情人节是不是要送点礼物给恋人,大趋势下,谁也不能免俗啊。

所以就有人提出了中国的情人节是七夕,牛郎织女的凄美爱情故事,也确实适合的,而且西方情人节的来历也是一个凄美爱情故事,所以一时间响应者众多。商家们自然也不会放过个机会了,也跟着炒作一番,遂又影响了我们很多百姓。同样也是中国的的经济崛起让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百姓们重视,同样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多,随着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加深,受中国的传统文化所感染也加深,自然就有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七夕牛郎织女鹊桥会

我们中国的情人节实际是契合的版本是下面三个,其中七月七有点争议:

第一个版本:上元节,即元宵节。

周礼有定,未出嫁的女子是要呆在闺阁之中的(也就是待字闺中的女子),所以一年就只有几天出门时间。古代女子也确实挺无奈的,打发时间估计也只能刺刺绣这类女红了,当然开放的朝代或者开明的家长可以在家请塾师教女子断文识字,吟诗作对或者练书法学绘画。比如李清照和文征家的玄孙女文俶。大部分女子没有这么幸运了,一是朝代背景,二是家长的开明程度。她们也只能在一年有限的几天到外面去,所以上元节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自然未出嫁的女子出门众多,也是未婚男子寻找心仪女子最佳时间。

元宵节观花灯普天同庆是从官府到民间都是很重视的,自然热闹非凡。加上在古代娱乐活动也不如现代这么多的时代下,观花灯这种娱乐和带有很多传统文化气息的节日自然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在这种情况下,元宵节让在一年中难得出门几次的女子自然比平时多上很多很多,发生爱情故事的机率也就高多了。

在古代好多戏曲、演义类都有在元宵节男女邂遁一见钟情的爱情故事。想想看,一年到头就这个节日可以光明正大的出来,女子们自然要好好打扮一下,未婚男子们自然也会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会趁这个机会寻找心仪的女子,发生成就佳缘的机率自然就高了。所以这种未婚未嫁男女成就姻缘机率高的节日自然也可以当成情人节来看了。

另一个版本就是农历三月三。民间有不同的称呼,如三月节、三月会、情人节、定情节、女儿节、求子节、游春节等。

有首歌唱得就是:农历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大冬天的谁没事出来放风筝,冬天那么长,那么冷,风也大啊。到了春天天气暖和了,晴朗为主,春风也小,放风筝这种娱乐活动自然也大受欢迎。

这个版本就是爱情如同春天一样,有恋爱经验的人都明白的,在恋爱过程中不论男女不都是如沐春风一般吗?春风得意嘛,这个是符合自然规律的。

要说古代待字闺中的女子一年除了元宵节外,还有一天可以光明正大出门,就是这个三月三了。到了农历三月三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是春暖花开了,小草也绿了,春风暖暖,自然是踏青的好日子,虽然说清明节才是最好的踏青时节,但是三月三也是中国传统的踏青日子,尤其是江南地区,比北方要早上半个月或者一个月就花开柳绿了。

《梦梁录》中就记载: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

正常的女子谁不渴望找个心仪男子?这是人之常情,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尤其是春天了,在古代先贤的观点就说“天人合一”,它不只是一个意思,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气候气象也会影响到人的,在春天万物复苏,春暖花开,小草萌发,柳条吐绿,这时人的情愫自然也跟春天相合了。

在农历三月三这天,未嫁女子可以光明正大的出门郊游踏青,也可以同自己心仪男子幽会相见。而且正好契合春天的自然规律,爱情萌发嘛。

在《诗经·郑风·溱洧》有载:‘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上巳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男女相会,即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情人节”。这是诗经记载的“中国的情人节”,比西方情人节早了年。先秦以后,三月三情人节在历代一直延续。

杜甫的《丽人行》虽然是讽刺诗,但是在诗中开头写道:“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也是佐证唐代三月初三的习俗。自南宋以后,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三月三情人节风俗在中国文化中渐渐衰微。三月三里浪漫的情爱、美好的愿景,以及曲水流觞的雅趣,至今荡然无存。

三月三也是中国的女儿节,还有人称“桃花节”,有这是一种古代少女的成人礼,证明女子已经成人,可以谈婚论嫁了。女儿们“上巳春嬉”,临水而行,在水边游玩采兰,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驱除邪气。而且女子春天最爱在水边游玩。这自然也会吸引男子们的注意,从中寻找心仪对象。

对于上巳节的活动还有修禊之事,修禊就是古代季春时,官吏及百姓都到水边嬉游祭祀,消灾祈福。中国著名的书法传世之作《兰亭集序》就是这个日子书写的。《兰亭集序》中开篇是: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就是指农历三月初三。

这个节日还有两个同中国传统神仙体系两个人物有关:

传说农历三月三也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王母娘娘在天上掌管宴请各路神仙之职,在人间管婚姻和生儿育女之事。所以这天又称为“求子节”。

农历三月初三,还是真武大帝的圣诞日。也就是太上老君的第八十二次化身,嗯,别被《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形象被欺骗了,再说《西游记》书中本身就是有“贬道扬佛”甚至有丑化道教的观念穿插其中。

另一个版本七月七,但也有人称不能做为中国的情人节,这又是为什么呢?

实际七月七除了是牛郎织女鹊桥会,在古代实际是乞巧节,又叫女儿节,是古代未婚女子向上天乞巧的节日。中国传统节日实际很多的,除了有些地域差异节日不同,还有相当多的节日是全国通用的。

实际远在汉代时,民间便有了向织女乞巧的风俗,织女传说心灵手巧,自然就成为女子们的偶像了。在这个时间,女子们除了向上天祈求心灵手巧外,还会祈求得到财富、早日有美满甜蜜的婚姻和得子。这也是符合女子们的终身大事的最大追求,嫁个如意郎君从古至今都是如此的,人之常情。

宋秦观的《鹊桥仙》中写道:“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嗯,确实带有爱情意味。

我的观点是这样的:

把农历三月三或者上元节当成中国的情人节,会更加美好向上。七月七过当成情人节,过于凄美了,还是回归传统比较好,做乞巧节或者女儿节更佳,虽然说现代不需要女子手多巧,毕竟现代不需要什么自己织布做衣了,但可以做为女性祝福自己有智慧,心灵玲珑的节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