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第七回中写:林冲拿着刀,立在檐前。两个人自去了,一盏茶时不见出来。林冲心疑,探头入帘看时,只见檐前额上有四个青字,写着:“白虎节堂。”林冲猛省道:“这节堂是商议军机大事处,如何敢无故辄入!……”急待回身,只听得靴履响,脚步鸣,一个人从外面入来。这一段描写,情节紧凑,步步惊心,《水浒传》专家金圣叹连连惊呼,称“奇文突兀”、“笔笔突兀”。尤其是林冲看到“白虎节堂”四字,更可谓“奇文可骇”,林冲赫然变色,转身欲走,而外面脚步声响,已有人四面围上,《水浒传》中最为凄厉、最为揪心的“逼上梁山”桥段就此上演。这里,要说一下,这“白虎节堂”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商议军机大事”的神秘处所,竟然让林冲惊出一身冷汗。原来,所谓“节堂”就是军府官衙内专门建设以供奉皇帝所赏赐旌节的厅堂。常言说:“左青龙、右白虎。”左边青龙指代东方,表阳,象征生机盎然;右边白虎指代右方,表阴,象征威武肃杀。所以节堂通常都会建在帅府右面,则该节堂就称为“白虎节堂”。可是,旌节到底是什么东东呢?旌节其实指的不是一个东东,是两个东东:旌和节。旌,在古代专指用牦牛尾或用五采羽毛饰竿头的旗子,后来经过演变,也指代普通的军旗。屈原在《楚辞.九歌.国殇》中写“旌蔽日兮敌若云”中的“旌”就是指代普通的军旗。节,原指使者出使外国所持凭证,称符节或使节。孙诒让为《周礼.地官.掌节》作注为:“节,所以为信也。以竹为之,柄长八尺,以旄牛尾为其毦,三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即,使节是证明使者身份的信物,用青竹制作而成,长八尺,上面系有三重旄牛尾。苏轼在《江城子》词中说“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节”说的就是汉文帝遣使冯唐前往云中郡时所赐以的使节。“旌”和“节”结合在一起,组成“旌节”一词,则词义上偏重于“节”,即指使者所持以为凭信的节符,后来也借以泛指信符。郑玄为《周礼.地官.掌节》作注为:“旌节,今使者所拥节是也。”三国吴孙权设置掌管军粮的官职,称节度使,彼时,“节度”二字的意思是节制调度、管辖,管理。该官职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唐朝,按照《新唐书.百官志四》上的说法:“节度使掌总军旅,颛诛杀。”则节度使已成为了集地方军政大权于一身的诸侯。节度使位高权重、坐镇一方,不但要代表国家对外交涉,甚至在军情紧急时还要代表国家对外战斗,而“旌节”作为国家权势的凭信,所以,凡授节度使,朝廷皆授双旌双节,旌以专赏,节以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大旗),威仪极盛。唐诗中“将军发白马,旌节渡黄河”所咏即为盛赞节度使的威仪权势。就因为节度使威权太重,尾大不掉,致使唐朝天宝末酿出了安史之乱,唐朝就此走向了没落。五代时期,节度使的权势达到了极点,皇帝的拥立与罢黜都取决于节度使,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开国君主均为节度使出身。大宋开国,宋太祖惩于前训,杯酒释兵权,从兵、财、权三方面下手,解除了来自节度使的威胁。从此,节度使一般只作为宰相卸任之后的荣誉职务,称“某某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所谓“使相”。而对于旌节的赏赐,也并不仅仅局限于节度使了。只要手中掌有军权的要员,朝廷都会给予赏赐,以笼络人心。得到了旌节的官员,除了建立“节堂”来供奉之外,每月还要设祭坛,派人巡视,以示敬重皇家的恩典和威严。除了“商议军机大事”外,谁都不提擅自闯入,否则就是冒犯天威、亵渎皇权,罪该万死。高俅设局让林冲往节堂里闯,可说是把林冲往死里整了。话说回来,林冲非但晕晕乎乎地闯入了白虎节堂,手里还抱着一把断金切玉的大刀,您说,他堂堂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怎么就这么粗心大意呢?这就说明了林冲虽然号称“八十万禁军教头”,那是说来好听而已。在禁军里面,像他这样的教头大大小小不下五六千个,所以说,他的级别很低,根本辨不清高俅帅府里的东南西北,又哪知道“商议国家军机之处”建在哪个方向?所以,直到看到“白虎节堂”四个字,才知道误入了,当然会飚一身冷汗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