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节,总给人一种特别古老的感觉。#中秋节#或许是和它有关的神话传说《嫦娥奔月》、《吴刚折桂》,太古老、太久远;又或许是丙辰中秋,大醉而作的《水调歌头》,太永恒、太经典。所以中秋总是让人觉得,它有着历经上下几千年传承的隽永。
不过,这种感觉是对的,中秋节的确是一个古老的节日。
但最初,它并不是团圆的日子。
中秋起源
《周礼·春官·龠章》“中秋”一词,源自《周礼》,在《周礼·春官·龠(yuè)章》中记载:
“中春昼击土鼓,龡(chuī)《豳(bīn)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
译为:春二月,白天敲击土鼓,吹奏豳诗,以迎接暑气的到来。秋八月,夜间迎接寒气的时候也用相同的仪式。
由此可见,此时的“中秋”非彼时的“中秋”,而更像是“仲秋”的意思。
先民的原始崇拜
在古代,先民们的原始崇拜大体可以分为三种。
一个是自然崇拜,一个是图腾崇拜,还有一个是祖先崇拜。
其中,自然崇拜包括对天上、地下各种自然对象的崇拜。后世几乎所有的宗教、神仙体系也都是由此发展而来。
自然现象包括但不限于: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海、金木水火、动物植物、生殖器官等等。但概况一下,主要都是与人类生活直接相关的自然万物。
有了崇拜,当然就有祭祀。
中秋节的前身
《国语·周语上》最开始,与现在“中秋”更相似的是“秋分”。在《国语·周语上》记载道:
“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於上帝、明神而敬事之,於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注:“礼,天子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拜日於东门之外,然则夕月在西门之外也。”
这里的“夕月”就是指“拜月、祭月”的意思。
作为农业大国,当初先民们“祭日”是为了春天播种之前的祈福,而“祭月”则是为了报告今年的收成。
中秋祭月
“秋分”一般是在农历的八月十五前后,但是由于闰月的原因,“秋分”的日期也就不固定。
但月亮可是不管闰不闰月的,该圆了就圆,绝不等你一天。“祭月”的核心肯定是“圆月”,如果祭月的时候,月亮都不圆了,那意义就不一样了。
所以先民们根据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决定将祭月的日子改为月圆的那一天,也就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便正式出现了。
后来,“中秋节”逐渐由最开始的“拜月节”发展为团圆欢聚的日子。
从唐宋时期的诗词歌赋便能看出,在唐宋时期,中秋节就已经是歌舞升平,欢饮达旦的喜庆节日了。
中国人,对于“团圆”二字,有着不一样的情感。但今年不一样,由于疫情原因,还是建议在外地的游子尽量就地过节。
而且中秋节高速也不免费,票价也比较贵,不划算的。(热知识:元旦、端午节和中秋节高速不免费。)
所以拢共三天,实则一天的中秋节,就地过节是最好的选择。
最后,祝大家:中秋节快乐,哪怕独自在外,也要酣畅淋漓地去生活呀!
:
《周礼》
是儒家经典,相传为西周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周公旦所著。《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用来维护分封制。大至天下九州,天文历象;小至沟洫道路,草木虫鱼。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无所不包。
《国语》
《国语·周语》是《国语》中的一篇,作者是左丘明。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章,主要记叙了两周时期周王室的历史大事。
更多电子资源,美斯齐在线书库即可查阅
文案猫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排版猫她(部分图源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