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课程
《论语·八佾第三》第八章:日子需要美女,同样需要“留白”
《论语·八佾第三》第六章:难道释迦牟尼还不如普通寺庙一个扫地烧火的和尚吗?
《论语·八佾第三》第七章:奥运会的奖杯形状,为什么都是放大了的酒杯?
《论语·八佾第三》第十、第十一章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孔子说:对于行禘礼的仪式,从第一次献酒以后,我就不愿意看了。
禘(音帝),古代一种极为隆重的大祭之礼,只有天子才有资格进行禘祭,周成王时由于周公功勋卓著,特许他也可以用禘祭,后来鲁国(周公分封在鲁国)就延用了禘祭。
禘,左边是“示”,右边是“帝”。“帝”意为“原初的”、“根本的”。“示”指“祖先序列”。“示”与“帝”联合起来表示“祭祀鼻祖”。本义:古代帝王、诸侯举行各种大祭的总名。
几乎所有含“帝”的意思,都是指祭祀者最早的血脉祖先,如周族的最早祖先是弃(后稷),商族的最早祖先是契。在行业是指“鼻祖”,如木作业的鼻祖是鲁班,制笔业的鼻祖是蒙恬。在宗教是指开山祖,如佛教的开山祖是释迦牟尼,道教的开山祖是老子。
灌,是祭祀时第一次献酒,在鲁国国君的禘祭中,灌是邀请文王和周公的神降临。孔子说禘祭第一次献酒之后我就不想再看了,因为灌之后就是表彰鲁国的功德,但鲁国除了周公之外并没有做出了不起的贡献,孔子觉得这种肉麻的话实在没意思,就“不欲观之”了。
这是孔子“不欲观之”的分析,还有一种分析就是种行为或活动极大地玷污了他心中神圣的东西,现实令他无法接受。如果考虑到那时礼崩乐坏、犯上作乱的背景,再看看下一章的内容,我们应该能够理解孔子这种强烈的反应。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有人问孔子关于举行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种规定的人,对治理天下的事,就会像把这东西摆在这里一样吧!他以自己的手掌示意。
我们来看一个成语:易如反掌,反:翻转的意思。像翻一下手掌那样容易,比喻事情极容易办。比喻事情很简单非常容易完成。本章《论语》应是“易如反掌”的出处了。
当时在鲁国的禘祭活动中,存在着名分颠倒的现象,这让孔子很不舒服,却无能为力加以改变。所以借着有人询问关于禘祭规定的机会,他故意说自己不懂不知。可是他又不想错过宣传礼制的绝好时机,所以他话锋一转,紧接着指出:让懂得禘祭道理和规定的人治理天下的话,一切都很简单——他动一动自己的手掌——易如反掌。
在孔子的思想深处,永远有这样一个理念,这就是:让那些懂得礼仪规范的人执政治国,就可以归复紊乱的“礼”从而使天下有道。这是孔子的政治理想和追求,他一直为此而不断努力。当然,孔子的言外之意,如果你让我给你掌管国家,用不了太久时间,就能有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古人认为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
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
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
曾在大学讲课,让学生们默写,写的的都是“有理走遍天下”。我说错了。学生们理论,说我不讲理。还有人不冷不热地说,在北大有著名的女教授被轰下台,您不是不知道吧?我说那是因为教授想讲教授的理,学生想讲学生的理。教授的理让学生听着没理。这叫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学生说,您的意思?
我说这世间道理太多,聪明有聪明的理,愚蠢有愚蠢的理,领导有领导的理,下属有下属的理,男人有男人的理,女人有女人的理。没有一个人不讲理,没有一个人没道理。实在没理,也强词夺理、蛮横无理,怎么着也得有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讲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讲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讲理;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是讲理。到了一个人理屈词穷、无理可讲时,才发现,他特会讲理。最好是“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
中国人讲“礼分乐和”。社会有多种关系,朋友、同学、同事、恋人、夫妻、客户、战友、老师、学生、领导和下属,古代统统归类,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您一见这词就要反对?礼的本质是分开,帮助社会、家庭和国家来梳理关系。人和人之间有了良好的关系才有动力,这应叫“关系就是生产力”。不然,夫妻同床异梦,兄弟离心离德,婆媳口是心非,朋友言而无信,君臣疑心重重,离灭亡不远矣!
礼的本质是,人和人不能太近,所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说得都是礼。尤其婆媳,有条件则分开住,没条件就创造条件分开住。若创造不了,或不想创造,那就用心智磨练,用岁月熬制,用委屈等待。婆媳之间定要有一方委屈而忍受才能相安无事,儿子才可放心生活。过去有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太多委屈,太多无奈,也没见儿媳妇挤兑儿子。哪像现在,不分开过,老娘跟你拼了!
礼,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形式有所不同,但性质基本不变。现代社会不能无礼,也不能为了讲礼而讲礼,形同虚设。
记住以下4个原则,大致就可以了。
1、尊重原则:要求在各种类型的人际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要尊重对方,不损害对方利益,同时又要保持自尊。
2、遵守原则:遵守社会公德,遵时守信,真诚友善,谦虚随和。
3、适度原则:现代礼仪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一定要把握适度性,不同场合、不同对象,应始终不卑不亢,落落大方,把握好一定的分寸。
4、自律原则:交流双方在要求对方尊重自己之前,首先应当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要求。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END
一个专注于国学家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