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老师读名著系列读论语14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这一句又是有若所说的话了,在《论语》正文中这是第一次谈到“礼”或者说是“礼乐”这个重要的概念。这里的“礼”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礼仪或礼貌,而是等级制度和伦理规范,是维持社会、政治秩序,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利义务的准则。于是“礼”兴也就是得到很好的实行则“治”,“礼”废则乱。“和”有“礼乐”的“乐”,“乐”的功效,从容不迫等几种解释,本质上是和谐、和美的意思。“礼”能够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使社会保持稳定,但严格的等级和规范会使人疏离,所以需要通过“乐”来使人和美。言行有节又情意相通,各负其责又融洽与共,这就是“礼之用,和为贵。”二者缺一不可。

“先王之道”是过去圣人做天子或圣人辅助天子时所制定的“礼”。这个“礼”是“先王”顺应天地万物的自然规律,结合人的天性和时代环境而制定的,其最美妙,最了不起的就是前面所说的“礼”、“和”的统一。“礼”的实施最重要的是这个行为规范与心理和谐相统一的原则,而不是具体内容。孔子对夏商周所施行的礼制做过对比后认为周礼更适合当时的时代需要,也明确随着时代发展会对“礼”有所损益。看看现在国学热中众多形式大于内容的做法,不仅背离经典原本的思想,更是对经典是伤害,也使很多不了解经典的人产生了误解甚至排斥,不由得使人想起“狮子身上虫”的典故。

“小大”是无论小事还是大事,也有说小国大国的。“由”是用,“之”是礼。就是说大事小事都用礼而不用和,有些事是行不通的,即“有所不行”。反过来,一味以“和”为主,不用原则和规范来约束言行,也会出问题的。即“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还有一种断句是“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只看这一句这样断句未尝不可,但后面“有所不行”就不知道是在说什么会“不行”了,与下面的有“和”无“礼”亦不可行也就没有对应关系了,会让后面的话说的莫名其妙。这样断句不会带来新的理解,又产生对文法的干扰,所以这里简单提及,就不展开说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