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钒哥看历史,学知识
现在中国人喝酒必定玩游戏,输了的喝酒或者唱歌,而且人越多玩的花样越多。在古代没有那么多工具,他们喝酒时玩什么呢?其实他们玩得不比现在差,甚至还流出来一句名言,现在常用来威胁别人,这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中国人喝酒有鲜明的隆礼特点,尤其在周朝更为严格,而且还划分得很具体。首先,饮酒必须遵守尊卑长幼的顺序,一旦违反了顺序,就是违反了礼节。在《礼记曲礼》中记载:“长者未举釂,少者不敢饮。”就是说长辈没有喝酒,下边的小辈是不可以喝的。古人喝酒一次需要喝干净,然后依次往下来,不像现在大家一起干杯。《汉书叙传》:“赵李诸侍中,皆饮满举白。”举白即喝完把杯子倒过来给人看。日常说的“酒过三巡”,即由长及少一个个地依次干杯,轮流三遍才行。
喝酒不能过量。《论话乡党》讲:“唯酒无量,不及乱。”战国时淳于髡讲:“酒极则乱,乐极生悲。”在《礼记玉藻》中记载:“君若赐之爵,则越席再拜稽首受,登席祭之,饮卒爵而俟,君卒爵然后授虚爵。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即饮酒不过三爵,三爵饮毕应“油油以退”。齐景公与大夫饮酒想尽兴而不遵礼制,晏婴故意对景公无礼,激怒了齐景公,然后向他说明“礼不可无”的道理。齐景公大悟,“觞三行连罢酒”。可知古代饮酒的礼数是酒不过三巡,过量即为违礼。
为了保证在饮酒过程中不失礼仪,在周代就出现了专门监督饮酒礼仪的酒官,叫做“酒正”、“酒监”、“酒令”、“酒史”、“觞政”。《周礼天官酒正》记载:“酒正掌酒之政令。”《诗小雅宾之初筵》讥刺周幽王饮酒无度说:“既立之监,或佐之史,彼醉不藏,不醉反耻。”
既然酒令官的职责是让人尽兴多饮,后来劝人喝酒的各种方式也就称做“酒令”了。
中国人喝酒行令的历史也很悠久。春秋晋文公与鲁文公饮酒,晋文公赋《诗小雅菁菁者莪》,鲁文公赋《大雅嘉乐》,这应该是最早的诗令了。晋武帝与孙皓饮酒,让孙皓作“尔汝歌”。孙皓举觞而言曰:“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寿万春。”东晋桓玄、殷仲堪、顾恺之饮酒作危语。殷仲堪曰:“百岁老翁攀枯枝。”顾恺之日:“井上辘轳卧婴儿。”殷仲堪有一参军云:“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南朝名将曹景宗大破魏兵,梁武帝设宴庆贺,联句赋诗。到曹景宗前好字都已经用完了,只剩下“竞、病两个字。曹景宗挥笔立成:“去时女儿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此类尔汝歌、危语、字韵令等都属于各种诗令,作不出则要罚酒。
投壶《礼记投壶》还记载在宴会上一种叫“投壶”的游戏。就是以盛酒的壶口为目标,用箭投准,投不中的人则要喝一杯酒。与投壶相类似的是骰子令。骰子又称色子。是一种赌具,正四方体,六个面上刻有一到六个圆点,以点数定胜负。唐皇甫嵩《醉乡日月骰子令》记载,唐代“大凡初筵,皆先用骰子,盖欲酣然后迤逦入令”。
猜拳民众阶层最为流行的酒令是猜拳,这一习俗源起唐代。北宋王谠《唐语林》卷八:“唯优伶家犹用手打令以为戏云。”这种“用手打令”即猜拳的雏形。同书又讲:“唐皇甫嵩手势酒令,五指与手掌指节有名,通呼五指曰五峰,则知豁拳之戏由来日久。”猜拳行令的习俗产生后,很快在下层社会流行起来。猜拳时,吆三喝四,面红耳赤,不太雅观,往往被上流社会所蔑视。
骰子唐朝诗人韦庄《菩萨蛮劝酒》诗曰:“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劝酒的一种艺术,实际是中国人“好客”、“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心理体现。因为酒令比敬酒带有强迫性,且不受次数的限制,酒场上有句话叫“酒令大于军令”。行令时对不出诗句或者出了差错,本来就丢面子,只好认罚。这就是“敬酒不吃吃罚酒”的原意所在,到了现在反而成了带有负面意思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