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村,孟州市城伯镇南约二公里的一个行政村。村中有一座道教寺院---崇圣寺,该寺是孟州历史上“六寺六院”之一。元大德四年建,明景泰七年重修,正德四年、万历三十一年,清乾隆年间、道光年间多次重修。今仅存二佛殿一座三间,座北向南,为孟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相逢村之名不知始于何时,据明、清两代《怀庆府志》和清代、民国《孟县志》可知,民国之前,原村名为相封村,进入民国后,改“封”为“逢”。据传,此地是老子与孔子的相逢处,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孔子问道处”。老子与孔子的相逢一事,影响了中国文化发展方向,奠定了中国文化基因,崇圣寺的修建缘由也是因此次相逢,后人建寺以示纪念。
关于孔子向老子问道一事,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赞成相逢过的人观点也不一样,有人说孔子向老子问道过一次,有人说孔子向老子问道数次。否定相逢过的人观点也不一样,有人说两人年纪相差近百岁,不可能相逢;有人说山东邹鲁与洛阳相距千里,路途遥远,不可能见面。
但我更愿意相信司马迁的观点:孔子曾不远千里问礼于老子。其它文献如《礼记》《庄子》《孔子世家》《吕氏春秋》等,也有此次相逢的记载。
《史记》中对此次具有历史性的划时代意义的伟大相逢的记录是这样的: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老子的意思,一是告诉孔子,人要深藏不露,避免骄傲和贪欲;二是告诉孔子,天下的一切都在变,不应该再固守周礼。老子的基本思想“反者道之动”,核心就是变。一个“变”字,不仅表达了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中心思想,也是儒家经典六经之首《易经》的中心论点之一。
后来,反对孔子学说的人认为“孔子一心想恢复周礼,是开历史的倒车。”,其实他们哪里知道,孔子只是想给那个礼崩乐坏、纷纷乱世的社会寻找一种有礼仪的秩序。一个不屈探索者,并没有错。
临别之际,老子对孔子说:“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
这句话的意思是:聪明深察的人,常常受到死亡的威胁,那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的缘故;博学善辩识见广大的人,常遭困厄危及自身,那是因为他好揭发别人罪恶的缘故。做子女的忘掉自己,而心想父母,做臣下的要忘掉自己,而心存君主。这是一位老者对青年俊杰的善意劝告: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后世学者多认为,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是深受了老子这句的影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也是老子之言的另外一个版本。
孔子后来对弟子们谈到老子时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见老子,其犹龙也!”
两位绝世天才的相逢,他们思想的碰撞不会改变对方,只会强化自身。因此,老子更明白自己是老子,孔子也更明白自己是孔子。
在辞别老子20年之后,逐步成熟的孔子学说由于受到鲁国贵族阶层的排挤,无奈之下,孔子自55岁后,用了14的时间周游列国,推广自己的学说,然而却是处处碰壁,几陷于死地。但在各国游说的语言和与弟子研讨时的对话,被记录下来,成为后来的《论语》,影响了以后中国二千多年。
如果说,秦始皇在领地上让中国成为了中国,那么,孔子则是在思想上,让中国成为了中国,而且更明白中国就是中国。
作者简介
梁永照:孟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干部,中国唐代文学学会韩愈研究会理事,孟州市韩愈研究会顾问,孟州市历史文化爱好者。
监制:王秋生总编:蔺鸿波
统筹:杨焱辉主编:汤晓冬
责编:赵雅洁
孟州市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