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5212076.html孔子在五十五岁的时候,带着一干弟子从鲁国出发,游历了十多个国家。这便是孔子周游列国的事迹,大家对于孔子周游列国的事迹或多或少的都听说过,但你知道孔子为什么周游列国吗?其实并不是为了宣扬儒家思想,也不是为了广收门徒,答案可能令你大跌眼镜,仅仅是为了一块肉!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公元前年,孔子被鲁国国君鲁定公拜为大司寇,这是一个位高权重且重任重大的位子。孔子奉行的为官理念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在其位,必谋其政”。孔子当上大司寇后,决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百姓造福,同时恢复周礼,实现天下太平。但在当时的鲁国,国君和大臣之间还有着一个特殊的“三桓”阶层。所谓“三桓”就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各自形成的大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三桓”的权力甚至超过了鲁定公,时刻觊觎着鲁定公的君位。“三桓”的家臣中有个和孔子长得非常像的人,叫阳虎。阳虎本来是季孙氏的家臣,趁着主人季桓子还未成年这个机会篡夺了季孙氏的权力,并且和叔孙氏家族中的人暗中结成了一股不小的势力。公元前年,阳虎等人发动了兵变,他们挟持了季桓子和叔孙州仇(叔孙氏掌门人),向孟孙氏家族发起了进攻。企图兵变得逞后坐地分赃,对“三桓”的既得利益进行重新洗牌。因为孟孙氏的掌门人孟懿子早就开始提防阳虎这个危险分子了,结果阳虎等人的兵变最后以失败告终。兵败的阳虎带着残兵逃到齐国去了。阳虎之乱虽然被成功平定了,但家臣势利的膨胀确实给“三桓”的掌门人们上了一课,深受其害的季桓子和叔孙州仇更是被吓得患上了心理疾病。孔子对心理学也颇有研究,他抓住“三桓”对家臣的提防和不满之心,在出任国相的第二年适时提出了改革措施。收回了季孙氏的费邑、叔孙氏的那邑、孟孙氏的成邑这三座城池。当然孔子不会说得如此直截了当,他给出的是精兵简政、发展经济、方便百姓等“高大上”的理由。这其实是一个一石二鸟策略,既能够消除他们割据作乱的隐患,又可以减弱他们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势力。对阳虎之乱心有余悸的季桓子和叔孙州仇极力赞成孔子的计划,并且立即付诸实施。孟懿子虽然不像那两个年轻掌门人那样积极,但也没有反对。很快,叔孙氏的封地被收回了,季孙氏的城池也收回了,现在轮到了孟孙氏的成邑了。可是孟懿子却突然变卦了,他对孔子这个政策的态度从默许变成了反对。这时,季桓子和叔孙州仇也意识到了孔子的政策对他们“三桓”没有利只有弊,对鲁定公则只有利没有弊。换句话说,鲁定公才是这件最大受益者,于是,他们转而支持孟懿子,反对孔子的改革。既然掌控着鲁国政权的“三桓”站到了孔子的对立面,那么,孔子在鲁国进行的改革就只有失败告终。第二年(公元前年),齐国送来八十个歌女舞姬,一百二十匹骏马,意在诱使鲁定公和“三相”沉迷声色犬马,怠于国事。“三桓”倒是没被齐国送来的礼物所迷惑,没出息的鲁定公却从此深宫寻欢,不问朝事了。面对如此不堪的君主,孔了很失望很伤心,但同时还心存着幻想,期待着有朝一日鲁定公会幡然悔悟。然而,孔子等来的不是鲁定公的浪子回头,而是“三桓”的公报私仇。这一年郊祭的日子到了,孔子等待着鲁定公和“三桓”按照周礼,在祭祀结束后把祭肉分给他们朝中诸位大臣。可是,孔子从早上一直等到晚上,也没有等来那块代表着周礼的祭肉。而所有的大臣都分到了祭肉,唯独孔子没有。一块祭肉的缺失好像不是什么大事,但足以证明沉迷声色犬马的鲁定公早已把孔子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同时也证明孔子已经成了“三桓”眼中的沙子、喉中的鱼刺。孔子不是一个宁肯尸位素餐也不放弃官职的人,他奉行的是“国有道则鼎力相助,国无道则远去他乡”的仕途法则。既然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在鲁国不能顺利实现,那就另谋出路吧。于是,孔子一气之下就辞去官职,率领若众弟子离开了“生于斯长于斯”的鲁国,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周游列国的旅程。孔子这一走就是十余年,途经卫、宋、齐、陈、蔡等国。其实孔子真正要的并不是那块肉,要的是一个说法,要的是国君的态度,要的是公道人心而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