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室内家具都具有实实在在的功能,或储物、或休憩、或作为工作平台使用。它们顺从室内空间的布局,围绕人的日常生活习惯和行动轨迹,老老实实地坚守在原地,如非搬家或改变整体室内格局,它们基本一经安放就不再移动了。
但是,生活中还有一种家具,它既可以“务实”——划定室内布局,规矩行走路线;它还可以“务虚”——伸缩自如,为人建立起舒适的心理空间……
它就是屏风。
五代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有它就有“靠山”
屏风作为室内家具,出现的时间很早。《周礼·天官冢宰·掌次》载“设皇邸”,其中的“邸”就是屏风,所以屏风的起源最早可上溯到西周。
五代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屏风有分隔、协调、美化、挡风、遮蔽等作用,根据放置的位置不同各有侧重。放在室内的,更重分隔、协调和美化。分隔功能往往是指将一个整体空间分成前后两部分,还含有隐藏的意义。《史记·孟尝君列传》中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屏风前是主客相谈,屏风后则有一名书吏静静地坐着,忠实地记录着谈话内容,他的“不在场”成全了交谈环境的私密,这全仰赖屏风的分隔。
五代南唐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局部
屏风的分隔还有化虚为实的功能,也就是我们所谓的“靠山”功能,即背后有实物,不空虚的意思。一方面这是人类进化出的本能求生需求,后背是观察的盲点,是最易受到袭击的部位,将后背靠在实体之上,可以免受出其不意的攻击。另一方面,《周礼》中就曾这样描述古人对建筑的布局:“前有照,后有靠,此风水之宝地”,这种“负阴抱阳”的思想讲究的是背负高山,面对江河,或坐北朝南,争取充裕的光照。而屏风的“靠山”功能正是一种体现。
明代唐寅《李端端落籍图》轴南京博物院藏
协调作用可以理解成定位作用,当人进入跨度较大的开间,犹如身处空旷的林地中,需要锚定中间或者合适的位置,再以此为中心,组织和开展社交活动。在宏大的室内空间中,不可能再起一堵墙,最省力又最出效果的就是竖起屏风,围合出气场,以突出屏风前端主要人物的庄重与威严,比如使宝座下端群臣的视线更好地集中在宝座人物身上。
当年天子背后的屏风,有着营造庄严、肃静氛围的使命。如今我们在故宫还可以见到这样的文物。
文章来源:《中国收藏》年10月刊《亦实亦虚有文章》作者:李春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