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全文及译文

学而篇

做家:孔子及其高足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个别都因而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做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罗16章,实质触及诸多方面。此中中心是“吾日三省吾身”;“撙节而恋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德行界限。

1?1子曰(1):“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有朋(5)自远处来,不亦乐(6)乎?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正人(9)乎?”

(1)子:华夏古代关于有名望、有知识的汉子的尊称,偶尔也泛称汉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边所讲的“学”,主如果指研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保守文明图书。

(3)时习:在周秦光阴,“时”字用做副词,意为“在必定的时分”可能“在恰当的时分”。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表明为“时时”。“习”,指操演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复习、试验、操演的意义。

(4)说:音yuè,同悦,高兴、快活的意义。

(5)有朋:一册做“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师长门下研习的叫朋,也即是志同志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差别。旧注说,悦在本质,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全,没有说出人不懂得甚么。缺乏宾语。个别而言,知,是相识的意义。人不知,是说他人不相识自身。

(8)愠:音yùn,愤怒,讨厌。

(9)正人:《论语》书中的正人,偶尔指有德者,偶尔指有位者。此处指孔子抱负中具备高超品德的人。

孔子说:“学了又时时复习和操演,不是很高兴吗?有志同志合的人从远处来,不是很使人快活的吗?人家不相识我,我也不讨厌、愤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正人吗?”

1?2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4)矣;不好犯上,而好做乱者,未之有也(5)。正人务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8)?”

(1)有子:孔子的高足,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托。在《论语》书中,纪录的孔子高足,个别都称字,惟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而,很多人觉得《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所著作。

(2)孝弟:孝,跟班社会时代所觉得的后代应付父母的切确立场;弟,读音和意义与“悌”(音tì)不异,即弟弟应付兄长的切确立场。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殊发起的两个根本德行标准。旧注说:功德父母曰孝,功德兄长曰弟。

(3)犯上:犯,冲克、冲克。上,指在上位的人。

(4)鲜:音xiǎn,少的意义。《论语》书中的“鲜”字,都是这样用法。

(5)未之有也:此为“未有之也”的倒装句型。古代汉语的句法有一条文律,否认句的宾语若为代词,个别置于动词以前。

(6)务本:务,认真、力求于。本,根蒂。

(7)道:在华夏古代心思里,道有多种含意。此处的道,指孔子发起的仁道,即以仁为中心的全部德行心思编制及其在实际生计的显露。简明讲,即是治国做人的基根源则。

(8)为仁之本:仁是孔子哲学心思的最高界限,又是伦理德行规定。为仁之本,即以孝悌做为仁的根蒂。尚有一种表明,觉得古代的“仁”即是“人”字,为仁之本即做人的根蒂。

有子说:”孝敬父母,服从兄长,而喜爱冲克表层统制者,这样的人是很罕见的。不喜爱冲克表层统制者,而喜爱反水的人是没有的。正人认真力求于根蒂的事宜,根蒂建树了,治国做人的规则也就有了。孝敬父母、服从兄长,这即是仁的根蒂啊!”

1?3子曰:巧舌令色(1),鲜(2)矣仁。”

(1)巧舌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夸姣的意义。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蔼可掬的状态。

(2)鲜:少的意义。

孔子说:“甜言蜜语,装出和蔼可掬的状态,这类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1?4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为人谋而不忠(3)乎?与诤友交而不信(4)乎?传不习乎?”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年,鲁国人,是被鲁国死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自得高足,以孝子著名。传说《孝经》即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验、张望。三省有几种表明:一是三次检验;二是从三个方面检验;三是屡屡检验。本来,古代在有动做性的动词前加之数字,示意动做频次多,无须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该当精心极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挚之谓信。请求人们依据礼的规则彼此依约,以调换人们之间的相关。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师长教学给自身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同样,指复习、试验、操演等。

曾子说:“我天天屡屡反省自身,为他人做事是不是精心极力了呢?同诤友往来是不是做到诚挚可托了呢?师长教学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1?5子曰:“道(1)千乘之国(2),敬事(3)而言,撙节而恋人(4),使民以时(5)。”

(1)道:一册做“导”,做动词用。这边是处置的意义。

(2)千乘之国:乘,音shèng,意为辆。这边指古代队伍的下层单元。每乘占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武夫3人,车下步兵72人,后勤人员25人,合计人。千乘之国,指占有0辆战车的国度,即诸侯国。春秋光阴,打仗一再,以是国度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量来计较。在孔子光阴,千乘之国曾经不是大国。

(3)敬事:敬字个别用于示意团体的立场,特殊是应付所从事的事宜要慎重潜心、脚踏实地。

(4)恋人:古代“人”的含意有广义与狭义的差别。广义的“人”,指全部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医师以上各个阶级的人。此处的“人”与“民”相对而言,看来其用法为狭义。

(5)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使令百姓依据农时耕耘与劳绩。

孔子说:“处置一个占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度,就要谨严用心地处理国度大事而又恪依约用,诚挚无欺,节俭财务付出而又爱惜仕宦臣僚,使令百姓要不误农时”。

1?6子曰:“高足(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汎(5)爱众,而亲仁(6),行多余力(7),则以学文(8)。”

(1)高足:个别有两种意义:一是年龄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高足。这边是用一种意义上的“高足”。

(2)入:古代时父子离别住在不同的住屋,研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出门拜师研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应付师长,也可泛指年善于自身的人。

(4)谨:沉默少语称之为谨。

(5)□:音fàn,同泛,精深的意义。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7)行多余力:指有闲暇光阴。

(8)文:古代文件。要紧有诗、书、礼、乐等文明常识。

孔子说:“高足们在父母跟前,就孝敬父母;出门在外,要服从师长,言行要慎重,要诚挚可托,沉默少语,要精深地去爱人人,亲昵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际以后,还多余力的话,就再去研习文件常识。”

1?7子夏(1)曰:“贤贤(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与诤友交,一诺令嫒。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高足,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扬孔子的心思意见。

(2)贤贤:第一个“贤”字做动词用,恭敬的意义。贤贤即恭敬贤者。

(3)易:有两种表明;一是变换的意义,此句即为恭敬贤者而变换好色之心;二是忽视的意义,即垂青贤德而忽视女色。

(4)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刻苦”。这是说把性命贡献给君主。

子夏说:“一团体能够垂青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抚养父母,能够竭尽刻苦;侍侯君主,能够贡献自身的性命;同诤友往来,讲话诚挚恪依约用。这样的人,虽然他自身说没有研习过,我必定说他曾经研习过了。”

1?8子曰:“正人(1),不重(2)则不威;学则不固(3)。主忠信(4)。无(5)友不如己者(6);过(7)则勿惮(8)改。”

(1)正人:这个词一向贯通于本段长期,因而这边该当有一个断句。

(2)重:庄严、自持。

(3)学则不固:有两种表明:一是做牢固解,与上句贯串,不庄严就没有威武,所学也不牢固;二是做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能够不固陋。

(4)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5)无:通毋,“不要”的意义。

(6)不如己:个别表明为不如自身。另一种表明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表明为“相同”。后一种表明更为吻合孔子的本旨。

(7)过:差错、差错。

(8)惮:音dàn,胆怯、害怕。

孔子说:“正人,不庄严就没有威武;研习能够使人不顽固;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身不同志的人交诤友;有了差错,就不要怕改过。”

1?9曾子曰:“慎终(1)追远(2),民德归厚矣。”

(1)慎终:人死为终。这边指父母的死亡。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2)追远:远指前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曾子说:“慎重地应付父母的死亡,追思长远的前辈,天然会致使老百姓日益诚实淳朴了。”

1?10子禽(1)问于子贡(2)曰:夫子(3)至因而邦(4)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5)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6)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7)异乎人之求之与?”

(1)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高足,但《史记?仲尼高足传记》未载这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高足。

(2)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高足,生于公元前年。子贡善辩,孔子觉得他能够做大国的首相。据《史记》纪录,子贡在卫国做了估客,家有财富令嫒,成了出名的贸易家。

(3)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但凡做过医师的人均能够得到这一称呼。孔子曾担当过鲁国的司寇,以是他的高足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而而因循以称号师长。《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高足对他的称号。

(4)邦:指那时割裂的诸侯国度。

(5)抑:示意取舍的白话连词,有“仍然”的意义。

(6)温、良、恭、俭、让:就字面了解即为:和缓、此项、恭顺、节俭、礼让。这是孔子的高足对他的称道。

(7)其诸:口气词,有“可能”“可能”的意义。

子禽问子贡说:“师长到了一个国度,老是与闻这个国度的政治。(这类资历)是他自身求得呢,仍然人家国君自动给他的呢?”子贡说:“师长温良恭俭让,以是才获得这样的资历,(这类资历也能够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法子,兴许与他人的求法不同吧?”

1?11子曰:“父在,观其(1)志;父没,观其行(2);三年(3)无改于父之道(4),堪称孝矣。”

(1)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2)行:音xìng,指动做活动等。

(3)三年:关于昔人所说的数字无须过于板滞地舆解,可是说要通过一个较长的光阴云尔,不必定仅指三年的光阴。

(4)道:偶尔候是个别意义上的名词,不管黑白、善恶均能够叫做道。但更多时分是踊跃意义的名词,示意善的、好的东西。这边示意“公道实质”的意义。

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的时分,(由于他无权自力步履),要张望他的抱负;在他父亲死后,要调查他的动做;如果他对他父亲的公道部份永恒不加变换,这样的人能够说是尽到孝了。”

1?12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可大可小,有所不成。知和而和,不以礼仪(5)之,亦不成行也。”

(1)礼:在春秋光阴,“礼”泛指跟班社会的典章轨制和德行标准。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仪、典礼,也指人们的德行标准。

(2)和:折衷、和睦、调解。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乱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边指礼,也指和。

有子说:“礼的运用,以和睦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法子,可名贵的场合就在这边。但不管大事小事只顾按和睦的法子去做,有的时分就行不通。(这是由于)为和睦而和睦,不以礼来控制和睦,也是不成行的。”

1?13有子曰:“信近(1)于义(2),言可复(3)也;恭近于礼,远(4)羞耻也;因(5)不失其亲,亦可宗(6)也。”

(1)近:逼近、吻合的意义。

(2)义:义是儒家的伦理界限。是指心思和动做吻合必定的规定。这个规定即是“礼”。

(3)复:实际的意义。朱熹《集注》云:复,履言也。”

(4)远:音yuà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阔别的意义,其它亦能够译为防止。

(5)因:倚赖、凭藉。一说因应写稿姻,但从高低文看似有欠妥之处。

(6)宗:主、靠得住,个别表明为“敬爱”似有欠妥之处。

有子说:“讲名誉要吻合于义,(吻合于义的)话才干执行;恭顺要吻合于礼,这样才干阔别羞耻;所倚赖的都是靠得住的人,也就值得敬爱了。”

1?14子曰:“正人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堪称勤学也已。”

(1)就:凑近、看齐。

(2)有道:指有德行的人。

(3)正:矫正、正直。

孔子说:“正人,饮食不求饱足,栖身不请求安乐,对办事勤快神速,讲话却提防慎重,到有道的人何处去矫正自身,这样能够说是勤学了。”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1),富而无骄,何如(2)?”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3),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4)’,其斯之谓与?”子曰:“赐(5)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6)。”

(1)谄:音chǎn,意为献媚、献媚。

(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均能够译为“何如样”。

(3)贫而乐:一册做“贫而乐道”。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表明:一说互相研究离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不然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千锤百炼之意。

(5)赐:子贡名,孔子对高足都称其名。

(6)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往日的事宜;来,来日的事宜。

子贡说:“穷苦而能不献媚,宽裕而能不自满自信,何如样?”孔子说:“这也算能够了。然则还不如虽穷苦却乐于道,虽富足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应付骨、角、象牙、玉石同样,切磋它,磨炼它’,即是讲的这个意义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曾经讲过的话中理解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义,触类旁通,我能够同你讨论《诗》了。”

1?16子曰:“不患(1)人(2)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患:焦虑、怕。

(2)人:指有教化、有常识的人,而非民。

孔子说:“不怕他人不相识自身,只怕自身不相识他人。”

预览时标签不成点收录于合集#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6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