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凝式韭花帖答谢人考略

北京专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杨凝式《韭花帖》(局部)

杨凝式《韭花帖》为我国书法史上著名行书法帖,释读为:“昼寝乍兴,輖饥正甚,忽蒙简翰,猥赐盘飧。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实谓珍羞,充腹之余。铭肌、载忉,谨修状陈谢,伏惟鉴察。谨状。七月十一日,凝式状。”此帖多认为是写给友人的答谢书札,但短短65字措辞极尽谦卑,其中必有玄机。鄙意此帖乃杨凝式呈送后周武帝的奏状。

“状”是古代臣子上奏文体之一。状,就是奏状。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论道:“奏御之文,其名不一,故以奏疏括之也。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应包括“奏、奏疏、奏对、奏启、奏状”等文名。从古至今,公文皆有规范,不能随意使用。唐太宗曰:“诏令格式,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奸诈益生。”“制法之后,犹称画一。”今天的公文,分为上行文、下行文和平行文。《韭花帖》所用的“状”,类似今天公文“报告”或“请示”件,属于上行文,用于下级对上级报告或请示工作,不能反用。《韭花帖》是呈送皇帝的奏状,故用许多谦辞,如“蒙”“猥”“铭肌”“谨修”“伏惟鉴察”等。“昼寝”的典故来自《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孔子批评他“朽木不可雕也”。杨凝式借用此典亦有自贬之意。

唐宋人文集,“状”均列入奏疏一类,兹举数例。柳宗元《为京兆府昭应等九县诉夏苗旱损状》:“谨录奏闻,伏听敕旨”;元稹《两省供奉官谏驾幸温汤状》:“谨诣东上阁门,奏状以闻”。范仲淹《举丘良孙应制科状》:“若不如举状,甘俟朝典”。但奏状的撰写也不尽相同,上述诸例皆无款署。杜甫《为补遗荐岑参状》:“至德二载六月十二日,左拾遗内供奉臣裴荐等状”,附状人有左拾遗、内供奉杜甫等4人;另《奉谢口敕放三司推问状》:“至德二载六月一日,宣议郎行在左拾遗臣杜甫状进。”其“奏状”落款与《韭花帖》相似。

皇帝发布的公文有命、敕、制、诰、玺书等多种形式。在我们印象中似乎只有宫廷剧所演“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云云。其实,皇帝除公事外,也会亲笔作书给臣下,故《韭花帖》有“简翰”之称。《晋书·贺循传》:“循称疾笃,笺疏十余上。帝遗之书曰”。《晋书·山涛传》:晋文帝“与涛书曰”。姚思廉,原为隋朝代王杨侑侍读文学。贞观初,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李世民有次谈到隋亡唐兴之事,慨然叹曰:“姚思廉不畏兵刃,以明大节。求诸古人,亦何以加也。”姚当时在洛阳,特嘱人寄物三百段,并遗其书曰:“想卿忠义之风,故有斯赠。”杨凝式收到的简翰,应类似唐太宗短札。元稹《谢御札状》:“宸翰忽临,天章焕发。”皇帝写的东西,也可称书、翰。友朋酬答,多用书札,绝不能乱用奏状,否则难免杀身之殃。

《宣和书谱》载,杨凝式“喜作字,尤工颠草。居洛下十年,凡琳宫、佛祠墙壁间,题纪殆遍。然挥洒之际,纵放不羁,或有狂者之目”。北宋朱长文《续书断》认为杨凝式书法成就在真草。南宋赵孟坚亦曰:“中兴后,朱壑岩横斜颠倒,几若杨少师。”杨凝式所作大都为草书,传世的《神仙起居法》《夏热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新步虚词》等皆行草书,而《韭花帖》乃偏楷书。究其原委,毕竟是呈送皇帝的奏状,书写需要工整。

杨凝式任太子少师的时间,《旧五代史·周太祖纪》载于广顺元年()二月,“以太子少傅杨凝式为太子少师”,此与本传不同。《周世宗实录》里载有杨凝式传记,应为记录其史料较早本,故更可信,本文予以采信。

周太祖郭威出生于七月二十八日,登基后此日定为“永寿节”,群臣百僚为之庆贺。巧合的是《韭花帖》作于七月十一日。周太祖即位的广顺元年(),杨凝式已经79岁。周世宗显德二年(),下诏“赐太子太师致仕侯益、白文珂、宋彦筠等茶、药、钱、帛各有差”。如此这样优礼老臣,显示皇帝对臣下念兹在兹。周太祖赐杨凝式时令韭花和羊肉,宣示好贤敬老的姿态亦属正常。周太祖至年在位4年,似可大胆推测,《韭花帖》应书于此间某年七月。杨凝式去世于年春天,因此只能是至年的某个七月。

古人称前贤,避其名讳,多以官职代之。如王羲之为王右军,颜真卿为颜鲁公。两宋文人,对杨凝式书法多有叹赏。欧阳修评论道:“自唐亡道丧,四海困于兵戈。及圣宋兴,天下复归于治,盖百有五十余年。而五代之际,有杨少师;建隆以后,称李西台。二人者,笔法不同,而书名皆为一时之绝。”苏轼称“杨凝式书,颇类颜行”,“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在书法创作时,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但黄庭坚认为,“近世兼二美,如杨少师之正书行草”;“余尝论右军父子以来,笔法超逸绝尘惟颜鲁公、杨少师二人”。

《韭花帖》呈送后周皇帝,收入大内。北宋禅代后续藏于内府。从苏、黄对杨凝式书法的论述来看,应曾观览过原迹。宋人黄伯思所藏《杨凝式年谱》载,周广顺三年()在长寿寺题名,又题《院似禅心静》二诗,称“太子少师真迹”。杨凝式居洛阳,常常“遨游佛道祠,遇山水胜迹,辄流连赏咏。有垣墙画缺处,顾视引笔,且吟且书,若与神会。”后人在其题诗处赞叹:“少师真迹满僧居,只恐钟王也不如。”

杨凝式周旋于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之间,游刃有余。后周太祖总政,杨凝式亲到军门恭迎。军门乃军队驻扎之处所设之门。《晋书·武帝纪》:“孙皓大惧,面缚舆榇,降于军门。”韭,被称作懒人菜,我国种植历史比较悠久。《周礼·天官·醢人》:“醢人,掌四豆之实,朝事之豆,其实韭菹、醓醢”;《诗经·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东汉末年童谣唱道:“发如韭,割复生。”此时韭菜的种植应该十分普遍。贾思勰《齐民要术》详细记载韭的种植及作菹和藏生菜的方法,“七月藏韭菁”。菁,花也。《韭花帖》作于七月十一日,显然赏赐杨凝式的人很用心,但赏赐之物并不贵重。即便如此,奏状依然恭谨有节,这应是杨凝式一贯处事态度的写照。

古时食品保存主要靠腌制,韭花采摘后要做成酱,以备冬季食用。《世说新语》记载石崇和王恺斗富,当时正值冬季,石崇家酒宴有道菜“韭萍齑”,犹如新鲜的韭菜做成,把王恺羡慕得不行,于是买通石家童仆弄清原委,“韭萍齑是捣韭根,杂以麦苗尔”。冬季的麦苗与韭菜相类。杜甫《病后过王倚饮赠歌》:“长安冬菹酸且绿,金城土酥净如练。”

“载切”之“切”应释为“忉”。《韭花帖》中“铭肌”与“载切”之间留有空白,应是不同意思,二词皆动宾结构。其中“载切”之“切”,似应释读为“忉”。罗振玉藏本“忉”字更清晰。忉,忧也。此帖在表达感激之外,更想表达的是忧君之心。

《诗经·桧风·羔裘》:“岂不尔思,劳心忉忉”;《诗经·陈风·防有鹊巢》:“谁侜予美?心焉忉忉。”白居易《寄献北都留守裴令公》:“动人名赫赫,忧国意忉忉。”唐太宗曾告谕宰相房玄龄等,“公等食人之禄,须忧人之忧,事无巨细,咸当留意”。正如范仲淹所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欧阳修评述五代时期,“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而宗庙、朝廷、人鬼皆失其序,斯可谓乱世者欤?自古未之有也”。杨凝式生于斯世,厕身于朝班,恭谨小心处世自《韭花帖》可窥一斑。因此,书法攲侧处求平正,狂乱中蕴静气,乃时代赋予的特质。

(作者:宋战利,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文献学博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