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清代最后一任皇帝,溥仪的一生算是经历的数次的大起大落,年,辛亥革命成功,虽然隆裕太后代替溥仪宣布了退位,但是对年仅只有6岁的溥仪来说,大清在不在对他影响不大。
因为辛亥革命并没有完全成功,溥仪还是享受《皇室优待条件》,在宫中依旧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宫中的一切照旧,而在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当中就写了他的宫中饮食,其中提到了一点:从没吃过一口热饭,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御膳是历代帝王享用的膳食,早在周代时期,御膳就已经初具规模,周朝重礼乐,几乎是无日不宴,《诗·小雅·彤弓》便记有:“钟鼓既设,一朝飨之”,这就是说,周天子在开设宴会的时候,还会列钟设鼓。
而不同的御膳,也有不同的规则,“祭终御膳”指的就是祭祀,祭祀是周朝最高规格的御膳,《左传·成公十三年》载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而《礼记·王制》中: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的记载,也可以看出牛羊是用来祭天最好的祭品。
中国又是农业大国,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农业发展,自从周朝开始,帝王们都要在早春吉日下田劳作,而且推犁次数因人不同,“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反,执爵于大寝,三公九卿诸侯皆御,命日劳酒”,这又是“农耕御膳”。
还有“私旧御膳”“聘礼御膳”“庆功御膳”“竞射御膳”,面对这么多大型的御膳,周王朝也设计出了一套管理机构,根据《周礼》记载:总理政务的天官冢宰,下设了59个部门,其中就有20个部门专门为周天子以及王后、世子们提供膳食。
宫廷御膳是一个从粗至精,由简至繁,由朴素至奢豪的发展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遭到入侵,但同样推动了饮食,烤羊肉、涮肉都相继被御厨吸收到宫廷当中,唐代经济繁荣,膳食再一次得到了发展。
宋元明也是网罗天下山珍海味,至清代,宫廷御膳达到了巅峰,根据文献记载,努尔哈赤和康熙用膳极为简单,乾隆每次用膳至少都要四五十种,到光绪、慈禧更是数以百计,虽然溥仪在宫中时,膳食有所锐减,但规矩还是很繁琐。
皇帝是一国之君,自然是要保护好,御厨、负责膳食的太监都要经过再三挑选,即便如此还要采取“赏膳”“尝膳”,也就说,皇帝在吃之前,先要赏一部分菜给皇妃们吃,等她们吃完呢,再让太监用银筷子试吃。
等到他们吃完,还需等“毒发”的时间,若是皇妃和太监都没事,他们才敢动筷,这么一折腾,饭菜自然就凉了,当然,皇帝也不可能让御厨重新再热一遍,不然又得重新走一遍流程。
这也是为什么溥仪在宫中一直以来都没有吃上过热乎饭,自从出宫之后,才尝到了“人间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