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经典名言10句,成事不说,

拉萨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06091.html

《八佾》出自《论语》。孔子眼见周王室衰微,礼坏乐崩,遂提出恢复周礼以稳定秩序。

在《八佾》一文里,孔子竭力弘扬周礼,对当时社会上违背周礼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抨击。然而,孔子这一政治理想,与时代潮流不吻合,所以,除了表达愤怒之外,他在政治上很难有所作为。

本文选取《八佾》经典名言10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竟然在庭院中使用八佾,

这样的事都能忍心去做,

还有什么事不忍心做呢?

点评:「八佾」是周天子使用的舞乐。舞队纵横各八人,一共有六十四人组成。汉武帝独尊儒术,追谥孔子为王公。所以,后人祭祀孔子便用八佾舞。

孔子看到鲁国执政、大夫季孙氏,公然在庭院中观看八佾舞,非常愤怒。认为,八佾舞只有周天子才能享用,而他身为诸侯国中的大臣,是僭越。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会遵循礼仪呢?

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能听懂音乐呢?

点评:孔子认为,仁德是人的内在要求。而礼仪、音乐是仁德的外在表现。也就是说,孔子把内在的仁德,和外在的礼仪、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一个人没有仁德,那么就不必和他谈论音乐、礼仪了。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夷狄虽然有君主。但是,不如中原各国没有君主。

点评:「夷狄」是古代对华夏族以外各族的泛称。位于东方的部族称为夷,位于北方的部族称为狄。「亡」就是无、没有的意思。

在孔子看来,夷狄之族没有文化制度,没有礼仪。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很难长久存在的。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夏朝的礼仪,我能够阐明。

但是,夏朝的后代杞国却不足为证。

商朝的礼仪,我能够阐明。

但是,商朝的后代宋国却不足为证。

点评:「征」为通假字,通证。「杞」即杞国,国君为姒姓,禹的后裔,国祚一千多年。商汤王击败夏桀后,将夏朝王室迁到杞国。

「宋」即宋国,周武王打败纣王后,按照当时的分封礼法,朝代虽然灭绝了,但是,胜利者不能将以前的贵族宗祀灭绝。所以,周武王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于殷商。然而,武王死后,武庚叛乱,被周公平定后,改封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丘,国号为宋。

孔子为学礼,四处寻找文献资料。他来到夏朝的后裔杞国,但发现夏礼的文献资料已经大量缺失。后来,他来到宋国研究商朝礼仪,发现同杞国情况差不多。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周朝借鉴了以前夏、商两朝,

所制定的礼仪是多么地丰富。

我主张遵从周朝的礼仪制度。

点评:孔子一生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仪制度。然而,由于孔子的这一主张不符合时代潮流,诸侯国几乎没有响应者。

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射箭的关键不在于穿透靶子,

因为人们的力量各不相同啊,

这是古时候的人制定的规则。

点评:「皮」即箭靶。古代称箭靶为「侯」,由布或皮制成,中心通常画有猛兽。

孔子认为,射箭是周礼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射箭,可以观察一个人的品行。至于是否命中靶心,不重要。换言之,周礼崇尚礼仪而不是力量。

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完全按照礼节侍奉君主,

别人却认为这是在谄媚。

点评:孔子生活的时代,礼坏乐崩。臣子大多对君主无礼。如果以礼仪侍奉君主,反而被看作是非主流,是谄媚。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君主依照礼节使用臣子,

而臣子以忠心侍奉君主。

点评:在孔子看来,臣子不是君主的工具,他是个人。所以,君主对待臣子要以礼相待。而臣子们若受到了君主的礼遇,就要做到忠诚。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已经做过的事情,

就不必再解说了。

已经完成的事情,

就不必再规劝了。

已经过去的事情,

就不必再追究了。

点评:鲁哀公问孔子的学生宰予,做社主用什么木头?宰予回答说,夏朝使用的是松树,商朝使用的是柏树,而周朝使用的是栗树。之所以用栗树,是为了让老百姓畏惧,战战栗栗。

孔子知道后,就说:对于夏朝为何使用栗树,我还没搞明白呢?至于宰予的解释,听听就好,不必当真。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天下无道的情况,已经发生很久了。

上天要把你们的老师孔子当作木铎。

点评:「木铎」是铜铃的一种,以木为舌。古代宣布政令时,常摇铃召集众人。

卫国镇守边疆的官员,听说孔子来了,便跟随孔子的弟子拜访孔子。等他出来后,就对孔子的弟子们说:你们不必担心不能做官,孔夫子的学说必将流布天下,作为他的弟子,各诸侯国会抢着让你们做官的。

论语全解京东好评率97%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旗舰店¥21.3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