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
象曰:六二征凶,行失类也。
释字(词)
颠
《说文》:“(颠),顶也。”“颠”的本义是头顶,引申为上下倒置。《诗经·齐风·东方未明》:“颠之倒之。”又引申为“抖动”:~簸。
这里指上下倒置,行为错乱。
拂
《说文》:“拂,过击也。”《正韻》:“拂,矫也,逆也。”《孟子·告子下》:“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入则无法家拂士。”“法家”指以法治国者,“拂士”指敢于矫正枉法行为的人,而非传统认为的辅弼之士。
笔者认为,“弗”是拂的本字,“弗”是会意字,中有两根不平直之物,周以弓绳束缚之,使之平直。所以“弗”的本义就是“矫”。即把弯曲的东西弄直。“矫”是对原物的否定,所以弗也表示否定。《韻会》:“弗,违也。”《公羊传注》:“弗者,不之深者也。”不仅是否定,而且要进一步矫正。“拂”专门表示矫的动作。“佛”则表示能自我修矫的人。“拂”在这里指背逆、违背,“拂经”指违背固有的规律。
经
《说文》:“经,织也。”本义指纺织时固定在织机上的纵线。凡织,纵线为经,衡线为纬;织时,纬动而经不动。所以,经引申为亘古不变的常理。《广雅》“经,常也。”《古传·昭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注》:“经者,道之常。”“经”源于纺织,“典”源于书籍,“经典”就是指公认的、颠灭不破的、亘古不变的东西。
丘
《说文》:“丘,土之高也,非人所为也,从北从一。一,地也;人居在丘南,故从北。”丘的本义是自然形成的高地。人类发明井后,便在自然形成的高地上开始定居,形成定居点,逐步扩大为都邑、城邑,故丘引申为人类的聚居地。如“商丘”就是指商人的聚居地。《前汉·刑法志》:“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周礼·地官·小司徒》:“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
这里的“丘”,即指四邑之丘,盖隐指商朝宗邑,“商丘”地区。
释象
《颐卦》是由《观卦》变化而来的。在《观卦》中,有四个阴爻组成一个大坤体,“坤为地”,这里换言曰“邑”;四个阴爻代表四邑。“四邑为丘”,故曰“丘”。又“坤为母”,故《观卦》六二、六三与六四组成坤体,同属一母,当《观卦》变为《晋卦》後,《观卦》六四成为《晋卦》六五而为王,故其母成为“王母”。《晋卦》六二与六五同属一母,故《晋卦》六二受封,乃是因为与王同母,故《晋卦》六二爻辞曰:“受兹介福,与其王母”。这里的“王母”,盖或指文王妻太姒,文王曾受天命,故称太姒为“王母”。太姒与周文王生有十子,依次是长子伯邑考、次子周武王姬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铎、七子郕叔武、八子霍叔处、九子康叔封、十子冉季载。《晋卦》反映的是周人代商而王天下后,所实行的分封制。当时,分封的对象主要是王族,另外还有少量功臣和先朝後代,包括商纣王之子武庚。武庚被封于商王朝故邦——商丘一带,统率商族遗民。
《晋卦》再变为《颐卦》后,原《观卦》九五再次堕落,成为《颐卦》初九,象征以武庚为代表的商族余孽“舍尔灵龟,观我朵颐”,鼠辈行营苟之事,终由贵落贱。《晋卦》变为《颐卦》后,《颐卦》六二与其它爻的关系出现了异常。《颐卦》六二与六五本是同胞兄弟的关系,却无比无应行同路人。而六二与初九本属异类,却近比为党。《颐卦》是由《观卦》变化而来的,《观卦》是消息卦,根据消息卦特点可知,《观卦》及其所变之卦的下面,其待息的为一阴爻。《颐卦》六二与初九以及待息的阴爻组成坎体,“坎为盗”,故知《颐卦》六二与初九近比结党,行盗寇之事。又《颐卦》六二与初九均在震体,“震为动”,这里换言曰“行”。与异类结党同行,为盗寇之事,故《象传》释有“行失类也”。
《颐卦》是《晋卦》直接变化而来的。在《晋卦》中,六二与九四组成艮体,“艮为止”,说明两者还能保持距离,相互制约,《晋卦》变为《颐卦》后,《晋卦》九四成为《颐卦》初九,而《颐卦》六二与初九则组成震体,“震为足,为动”,这里换言曰“行”或“征”。《颐卦》六二与初九近比为党,共行盗寇之事。“艮”与“震”互综,是上下倒置的关系,故曰“颠”。同时,六二之养,颠倒了亲疏,吃里爬外,胳膊肘向外拐,故曰“颠颐”。
《颐卦》六二在坤体,“坤为布”。凡织,纵线为经,横线为纬;织时,经止而纬动。所以“艮”于织为“经”,“震”于织为纬,经止而纬动,则布铺陈也,故《说卦传》曰:“震为旉”,“旉”通“敷”,铺陈也。《晋卦》时六二在艮体,故曰“经”;卦变为《颐卦》後,则六二在震体,“震为动”,经线被动,则织事废矣,故曰“拂经”。这里以织事喻天下事,比喻行事不遵循客观规律则事不能成,事不成则凶,故曰“征凶”。《颐卦》六二“拂经”,且在四邑之丘,故曰“拂经于丘”。六二“征凶”的原因,就是违背了《颐卦》“贞吉”的断辞,既“拂经”又“失类”,故《象传》释曰:“六二征凶,行失类也。”六二“拂经于丘”,“行失类”,故谓之“颠颐”。
义理
“拂经于丘”,暗指西周初期,管叔、蔡叔在殷商故都——商丘地区,勾结商纣之子武庚发动叛乱。管叔、蔡叔本是周武王的亲弟弟,周成王的亲叔叔,武王克殷后就封于商丘地区,就近监视武庚,与周武王的另一个亲弟弟霍叔一同号称“三监”。由于他们不满周公辅政成王,于是勾结异类武庚发动叛乱,故曰“行失类也”。“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兄弟之间的矛盾,是内部矛盾,却用敌我矛盾的方式来解决,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颠倒了常礼,违背了纲常,迷失了类族,结果是亲者痛,仇者快,故“征凶”。管叔与蔡叔最后不但失去了赖以颐养的封地,而且身败名裂,死于非命,此所谓“颠颐”者也。《颐卦》六二,貌视中正当位,其实不识大体,泄小愤而闯大祸,小人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