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先秦“礼乐文明”的最高成就,“曾侯乙编钟”有何特别之处?
当钟锤敲击在“曾侯乙编钟”上时,来自两千多年前的美妙钟声,就会响彻于中华大地。当“宫、商、角、徵、羽”交织在一起时,嘹亮悦耳的钟声仿佛重现了,东周时期极具历史韵味的古老乐章。
“编钟”这种独具历史魅力的“中国声音”,兴起于周朝繁荣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时期。“编钟”虽名为“钟”但却是一种古代乐器。所以很多古代典籍中,又会将其命名为“乐钟”。即可以通过使用木槌敲击,而使其发出乐音的“钟”。
很多现代人都会认为“钟”,是一种可以起到计时作用的物品。就算是寺庙中的“洪钟”,其基本作用也是为了提醒僧众,在不同时间做相应的事情。虽然寺庙中的大钟也代表着某种仪式感,但却无法撞击出“悦耳”的“乐曲”。
而编钟作为古代汉民族的重要“打击乐器”之一,不仅可以灵活演奏,以“五音”为边去基础的乐曲,而且还被广泛应用于比较隆重的场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编钟”,作为古人精神、文化,以及娱乐的重要构成元素。
对我国古代乐器以及音乐史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编钟”作为古代贵族教育,“六艺”之一“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周朝“礼乐兴邦”的历史鉴证,在整个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史上,都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先秦“礼乐文明”的最高成就“曾侯乙编钟”
1.“曾侯乙编钟”的历史渊源
“曾侯乙编钟”出土于战国早期,大型墓葬“曾侯乙墓”。所以考古学家又将其,称为“战国曾侯乙编钟”。曾侯乙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一方诸侯。在“周天子分封天下诸侯”之时,其始祖被分封于当时中国南方,一个重要国邦“曾国”。
曾侯乙实为姬姓,氏曾名乙。从这个重要的历史信息中可以得知,他应该是周朝王族后裔。据史料记载他的始祖是,周朝开国大将军南宫适(括)。而曾侯乙则是承袭其祖先王爵之后,才做上了周王族诸侯国中“曾国”国君。
作为南方重要国邦曾国的国君,曾侯乙的墓葬中的陪葬物品,不仅种类繁多、数量巨大,而且多为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曾侯乙编钟”就是诸多其陪葬品中,最具历史价值的大型礼乐重器。
2.周朝大型礼乐重器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这个王朝从建立到覆灭,享国祚长达年。西周与东周共传国君32代37王。可以说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都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王朝之一。而且自古就有“中华礼仪自周始”的说法。
“中华礼仪自周始”绝对名副其实,因为周朝时期已经创作出了,一整套符合当时社会需求的礼仪制度。周朝人皆以“礼”为尊,可以说上至天子下至黎民,无不依“礼”做人行事。“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说法,其实也源于周朝时期的礼仪制度。
据传西周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周公旦,曾作《周礼》又名《周官》一书,并且还曾“制礼作乐”,但实际上此书创作于两汉之间。无论史实如何都可以证明,周朝是我国“礼乐制度”的起始朝代。
而后世人依据《周礼》而作的《仪礼》和《礼记》,也一起被后人称为“三礼”。作为古代华夏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三礼”问世之后中国人,才开始过上了有“礼”可依的生活。而“礼乐制度”得到完善与发展之后,才出现了“编钟”这种打击乐器。
“编钟”作为周朝时期的大型礼乐重器,往往都会在天子诞辰,祭祀祖先、将士凯旋以及“国丧”之时奏响。这充分说明了“编钟”,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礼仪象征作用。当然天子或者其他诸侯王也会在宴饮之时,欣赏歌舞以及“编钟”奏乐。
3.古代打击乐器“编钟”
“曾侯乙编钟”是目前考古界,发掘出来的品相、声音皆佳的战国编钟之一。作为古代编钟的杰出代表之作,这座在年6月出土的编钟。不仅具备古代编钟乐器的所有特性,而且也代表了战国时期,青铜冶炼、锻造技术的最高水平。
同时,作为古代大型打击乐器中的“组合乐器”,“曾侯乙编钟”的出土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意义,也彰显出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的最高成就。笔者认为这座战国编钟能够重见天日,其实也预示了中国古代诸多领域的超高成就。
“曾侯乙编钟”除了是考古、历史、音乐等领域方面的重要发现;同时也对我国科技史学、冶炼锻造技术史等领域,都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自己“曾侯乙编钟”出土,就让全世界都听到了来自先秦时期的美妙乐音。
4.何为“编钟”
(1)编钟制造工艺
相信很多人对编钟的了解都比较局限,简而言之就是编钟就是一种古代的打击乐器。事实上编钟的制作过程非常复杂,而且制作编钟的时候,所用到的工艺以及技术也比较庞杂。比如,编钟上的“钟”就是由青铜器制造。
西周时期青铜器冶炼和锻造技术,实际上就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这一点可以从商周“青铜器之王”,即“商代司母戊鼎”中获得重要线索。这座青铜鼎的锻造工艺,其实与“曾侯乙编钟”中的“钟”如出一辙。
无论是周朝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编钟,其制作流程以及外形和功能基本一致。按照史料记载编钟是由,若干个大小不同的“钟”;按照一定顺序有规则地悬挂于木质“钟架”之上。而这种木质架子上会提前安装一些配件,这样才可以挂住编钟。
(2)编钟演奏技巧
一般可以分为两层、三层或多层编钟,这些编钟按照不同的演奏需求,或者说依据“五音”的次序,有规律的悬挂在“钟架”之上。然后演奏的时候会使用木槌,根据实际乐曲编排敲打编钟。然后就会发出错落有致的乐音了。
当然木槌的敲击力度也会对音高产生很大影响,对于一些比较沉郁雄浑的乐曲,一般都会用力敲击编钟以达到相应效果。而演奏舒缓、悠扬的音乐时,则会轻击编钟以获得更好的和谐音调。
笔者在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由于年代不同编钟的形状,以及样式和大小也不尽相同。而且每一座编钟上的所有“钟”上,其钟身都绘有符合当时审美情趣的精美图案。当然大多数图案都以尊贵、显赫的样式为主。当然也会有一些代表音乐的神兽。
(3)“曾侯乙编钟”形貌
“曾侯乙编钟”以青铜铸成,其上有数个大小不同的“扁圆钟”。这种形状的“乐钟”有利于声音扩散和共振。这些“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被有规律的悬挂于巨大钟架之上。在奏乐之时可以用丁字形木锤或长形木棒,根据奏乐需求分别敲打铜钟。
这样就可以发出高低不同、音色迥异的乐音。虽然现代人听到这种乐音之后,并不认为是一种享受。但是清脆、悠扬、深远的声音响起之时,也依然会感受到来自两千多年前的音乐洗礼。
这座战国时期专为“曾国”国君,曾侯乙奏乐的编钟。其实与西周时期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大同小异。外形、排列次序、声音等,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出入和差别。但是却可以通过规模大小,以及铜钟上面的图案看到等级差别。
“曾侯乙编钟”贵族教育“六艺”之“乐”
曾侯乙是战国时期周王朝,南方诸侯国“曾国”的国君。他本人为姬姓氏曾名乙。所以作为周天子的同姓宗族,曾侯乙的血统以及地位都具有正统性。而他的封国也是周王朝正统的代表。
所以曾侯乙特别重视周朝,以“礼乐”治国的基本制度。尤其是对贵族教育中的,“六艺”之“乐”更是特别器重。而考古专家在“曾侯乙墓”中,发掘出来的“曾侯乙编钟”和“曾侯乙编磬”等,战国时期的大型礼乐重器。
更是某种程度上彰显出了古人,所创造出来的辉煌灿烂的“礼乐文明”。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曾侯乙编钟”是一种只有贵族,才能学习或欣赏的“礼乐”,而普通阶层和底层劳动人民,根本没有机会或资格享受“礼乐”的熏陶。
“曾侯乙编钟”重要特征
“曾侯乙编钟”可以说是我国,“礼乐制度”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自上个世纪70年代发掘出土之后,一直到现在也依然好饱含历史神韵。这座具有战国历史价值的编钟,高厘米、宽厘米,架长厘米。可以说外形壮观独具神州风范。
最大的“铜钟”通高.4厘米,重.6千克;最小的“铜钟”通高20.4厘米,重2.4千克。这座编钟的总重量为公斤,如果算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重量为.48千克。
“曾侯乙编钟”的钟架十分高大,外形看起来就像两度直角交叉的墙面。同时,钟架是由7根呈曲尺形的彩绘木梁支撑,每一根木梁的两端都有蟠龙纹铜套加固。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以及和根圆柱承托,构成了上、中、下三层。整体看上去气势恢宏,颇具君王仪仗规模。
结语
“曾侯乙编钟”被发掘并公诸于世,不仅在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在世界考古界都名声大噪。当专业人士用木槌敲击这座编钟之时,洪亮而又悠长的钟声响彻于天地之间,像极了从战国传播至现代的历史回音。
为了实现与华夏先人们用音乐交流的目的,以及想要深入了解这座“曾侯乙编钟”的制造技术。自年开始在国家文物局主持下,很多考古、历史、文化、音乐以及制造业专家,都参与到了“复制”“曾侯乙编钟”的工作之中。
终于在年7月成功复制出,形状、声音接近“曾侯乙编钟”90%以上的全套编钟。这种创举不仅是一种尊重历史的重要表现,而且也是传承历史文化,以及重现“华夏之音”的创世之举。
刘玉堂《曾侯乙编钟与中国古代艺术和科技成就》
华觉明《曾侯乙编钟冶铸技术与声学特性研究》
张硕《《曾侯乙编钟》与“曾随之谜”》
夏明明《曾侯乙编钟与中国古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