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形成了很多特色文化,包括各种节日,还有随之而来的节日习俗,这都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文化独有的特色。
虽然在时间的推移下,很多事情都以改变,可是这些节日及其习俗,却流传下来,其所传递的核心也从未改变,比如清明祭祖的含义,就从未改变。
基本上在清明节这个时候,都是人们祭祖扫墓的日子。但在今年闰二月的背景之下,和之前的清明节却又有所不同,闰二月必须提前上坟,这其中有什么讲究?
清明祭祖清明祭祖的民俗时间非常久远,要想追溯到清明祭祖的历史渊源,跟两个其他的节日有关。
其一便是上巳节,对于这个节日的记载,最早是在《周礼·春官·女巫》之中,其悠久历史可见一斑。
从时间来讲,一般是农历的三月上旬,在这段时间中的第一个巳日,便为上巳节,随着历史发展,上巳节在魏晋时期进一步固定,具体日子为三月初三。
在这个时期,人们便进行最早的祭祀活动了,这是较早关于祭祀的记载,在魏晋明确时间之后,上巳节又增添了一些其他的内容,包括踏青,游乐等,王羲之对此也有下笔。
唐代时,上巳节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已经成为了非常重要的节日,可惜的是宋朝后,上巳节渐衰,这时清明节逐渐兴盛起来,或许有一些习俗也就过渡至清明节。
其二便是较为熟悉的寒食节,这个节日的设定和晋文公重耳有关系,其来源主要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唐代时,墓祭被加入到寒食节之中,一般在家的人,应该去先人坟墓处祭拜,即便是在外的游子也有一定的祭拜方式,从此之后这禁火和墓祭便逐渐流传下来。
在时间的发展之下,清明节和寒食节以及上巳节开始融合,当然不只是节日融合,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也逐渐融入到了清明节之中,并在不断发酵。
这才有了今天清明节扫墓祭祀的情况,在时间的不断促进下,最终呈现出今天清明节的状态。
闰二月习俗今年年的农历之中出现了两个二月,也就是人们俗称的闰二月,在古人的想法之中,闰二月有一些特殊的习俗,比如上坟要提前,就是习俗之一。
基本上闰二月和二月没什么区别,无非就是两个立春,在现在人的认知之中,双春应该是好事多,可是对于古人来说,讲究一个物极必反,双春结合在一起,未见得是好事。
在这种思想的驾驭下,古人认为这种闰二月的年节并不是太好,主要就是上面所述的物极必反,这只能说是古人思想作祟,其实对于现代人来说并没有什么要紧。
但古人为了贴合时令,这闰二月是必须存在的一环,这是没办法的事,除了以上的观点,古人们还有闰月无月的说法,这就是在上文中提到必须提前上坟说法的来源。
既然闰月无月,那么古人认为,在闰二月的时候,无论什么事,都应该避开,如果清明在闰二月,也应该提前进行祭祖,而不是在清明的规定时间进行习俗。
其实关于闰二月的一些特殊习俗,并不少,这不过伴随着时间逐渐冲淡了,现代人们也不会去计较闰二月的事情,只能说古代先祖们的思想并不像现在这么开明,必然会有一些限制。
这些限制都是古人所思所想,无非就是想搏一个彩头,万一在闰二月出现了一些事情,那会影响当时人们的思想。
古人之礼可尊可敬,绝无坏事,虽然古人的智慧不至于百分之百都是精华,但其做出制止,一定是有一些道理,这个就是仁者见仁。
当然在现在的背景之下,也早有很多人忘记了,古人很多告诫也已流失不少,对于现代人来说,主要还是节日背后的内涵,比如清明的核心其实就在于祭祖,主要就是这层意义。
至于闰二月的清明习俗,有些地区或许要遵守,有些地区也未见得会有这一条规矩。
最重要的还是要遵循清明背后的意义,只要意义还在,就算闰二月不行,人们也一定会进行清明祭祖。
因为清明真正的目的是其背后的意义,比如有一些游子,可能非常忙碌,或者难以返回,但他们也会有独特的方式过清明节,真正的核心在于清明节的意义。
清明节进行祭祀,主要意义便是缅怀,那是一种对已经逝去先人的思念和纪念,从而进行这种祭祀的习俗,核心就在于那种对祖先的孝敬之心。
这就是清明节的第一个意义,主要还是倡导孝道,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文化历经数千年而不变的道理,保持这种祭祖,也是传承孝道的一种方式。
毕竟在父母或者长辈的以身作则下,这种孝道的方式也就传承下来,孩子的模仿能力和学习能力很强,对他们进行这种仁孝的教育,非常有必要,中国的孝文化非常重要。
第二个意义是传承,保持祭祖可以将祖先遗留下来的优秀文化和智慧,保留下来,中华文化之中蕴藏了很多人生智慧,保持祭祖可以让人们注意对文化的继承以及发展,那是属于古人的传承。
除此之外,清明节适当的踏青有利于释放压力,在春天这个合适的季节出去放松放松,有利于积攒生气,促进这一年工作的进行,毕竟春天是生机的代表。
每一个节日都有其自带的意义和价值,虽然会有一些闰二月之类的习俗,但核心是为了祭祖。
清明的存在是为了提醒人们去祭祖,只要这祭祖的核心不变,就算不是清明,其意义也依旧深远。
对于闰二月提前上坟,您还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